這部洋洋七十余萬言的巨著以北京城中的三個大家族的興衰史和三代人的悲歡離合為線索,反映了從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的中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有名有姓的人物九十多個,蕓蕓眾生,無不包攬,他們的性格特點、行為方式以及他們的活動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描繪與提示,於是義和拳、八國聯軍、辛亥革命、五四運動、軍閥混亂、北伐烽火、全民抗日等重大事件均囊括其間,而在這些事件的背景上,又廣泛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包括政治、經濟、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民俗等等,堪稱近現代中國的百科全書。在這部小說中作者著重宣揚了道家思想,書中的女性人物尤其是姚木蘭的性格及命運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這種思想的影響。
壹、道家思想對木蘭的性格及命運的影響
林語堂曾說過:“若為女兒身,心做木蘭也!”由此可見,木蘭是作者的理想女子,因此,道家所提倡的壹種“自然性”和“自發性”在姚木蘭的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現。木蘭生活在壹個物質條件十分充足的家庭,姚家除了可給予她壹點外,更重要的是,姚父傳給了木蘭聰慧的頭腦和活潑的個性。童年時,為了躲避“八國聯軍”入京,姚家南下,平平安安之中平生波折,木蘭因壹時疏忽,被擄了去,這可以說是她生命中的壹個轉折點,被曾家尋獲,在曾家小住,這壹切又都是合情合理,十分相宜,可命運總是有壹種之法猜透的訊息,木蘭天生就已知道自己的命運,與蓀亞的婚姻因為這段風波而成了理所當然的,從道家的角度來看地,老子所就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開宗釋意,玄妙之至。
木蘭童年的這個經歷,讓周圍的人對她的印象加深,可她自己卻習以為常,她所寶貴的是與曼娘的友誼,曼娘與木蘭的清雅素責的百花與爭艷吐嬌的紅花之化身。木蘭的性格中帶有在方格之中的橫沖直撞,曼娘堅守壹角,以自己為圓心,曾平亞為半徑畫圓,把自己緊緊守住。很難說木蘭為什麽與曼娘可以有靈犀,互相理解,她們的友誼建立在木蘭對曼娘的壹種女性氣質特別傾慕的基礎之上,而曼娘天生的家庭教育讓她缺乏友情,木蘭來填補了這壹缺憾,這段友誼是各單方面妥協,或許這壹點木蘭,抑或曼娘都未曾觸及過,因為兩人都明白,有些事不如不仔細思考,隨形式比要實質強,木蘭對友誼的態度可以評價她是壹個知世事循環的人,可以看到殘缺的壹面,也可以包容殘缺的壹面,只要這壹切可以達到平衡,這是道家所追求的最終目標。
在友誼上如此,在婚姻上,姚木蘭更加淋漓盡致地詮釋了這壹點。與曾蓀亞的結合可以說姚木蘭完全沒有流露出自己的真性情,蓀亞不是她所用心去熱愛的人,她真正被觸到少女情懷的另外壹個人是立夫。立夫的性格在木蘭看來是熱情的,是壹個真正的年青人,她拿蓀亞、立夫比較過,可結果是她放棄立夫,選擇蓀亞。她與蓀亞和睦相處,有壹種祥和的平靜之美;另壹方面,她又為立夫而激情滿懷,願把自己的聰慧激情全部獻給立夫。但木蘭畢竟是“道家的女兒”,姚老夫子那壹套道教理論已使木蘭熏染很深。道家哲學中,迎合事物變化的自然規律的思想,對木蘭影響很大,與其說她是相信命運的安排,不如說她能從客觀的高度來俯視人間包括她自己的感情。作者寫道:“舊社會的禮教尚未打破,木蘭對於嫁給蓀亞壹事,壹向也不懷疑過,她是坦然接受命運的安排。但是春季來到,她思念立夫之情,憂傷之感,強烈的無法按捺。”但即使如此,木蘭依舊是服從了古老的婚姻制度。這倒並非說明作者陳腐的封建觀念,而是恰好從人類最容易受沖擊的感情角度出發,來闡明他的莊子哲學,所謂“大音稀聲,至樂無樂”,對待愛情,便是雖然有愛情,但不壹定非要占有。當然這是壹般人難以做到的,但木蘭就做到了。
老子曾說過:“古之善為土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這容二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是四鄰;儼兮;其若客;三更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三淡兮,其若誨;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老子這段話的意思為,道之人必須具備以下的品格:謹慎、警覺、嚴肅、融合、淳樸、豁達、深厚、沈靜、飄逸,得道之人可以在動蕩中進入靜空狀態,又可以在沈寂中表現出省略。木蘭不是壹個得道之人,可是她的性格中具備了得道者該有的品質,在婚姻大事中她保持了謹慎、警覺、嚴肅的態度,她的心中始終是放不下立夫,直至於立夫成了她的妹夫,在倫理道德的束縛之下,她也仍舊關心、關註著他,並不僅僅是身體外的形式的關心,木蘭關心著他的精神狀態,渴望與立夫在精神上能夠溝通,杭州小住最能表現出來木蘭的心思,立夫的點示讓她更加明白自身之不足,這壹點是蓀亞不能給她的,可木蘭選擇蓀亞又是完全正確的,蓀亞不是壹個精神上能夠激勵木蘭的人,可生活上,蓀亞與木蘭的壹致性又十分協調,木蘭的天性是浪漫的,追逐生活中的情趣,更為貼切壹點說,她是以道家融入自然的態度來享受生活,對美食、山水的摯愛,讓她與蓀亞的家庭生活美滿的,在婆家嚴肅的氣氛下,蓀亞對木蘭來說是壹個天然的同盟軍,有壹個與自己壹樣的丈夫陪著,下館子、遊山水、上戲院、看電影,對緩解與公婆的關系是壹劑有力的藥方。
生活情趣成就了木蘭,可在處理家庭事務上,木蘭的壹些思想又流露出了她所處的時代給予她的壹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木蘭不反對自己的丈夫納妾,甚至想主動地幫助丈夫納妾,這種思想在她剛生了小孩子之後出現在她身上,這種表達自己尊嚴的方式是違背她的中心思想的,她的生活是由暗苦藏的道家思想來支配的,可在這兒碰出火花的正統儒家思想,是壹種衛道士的思想,這是矛盾的表現,可當事情不能讓木蘭控制了,蓀亞的納妾就會化為幻影。杭州生活讓木蘭放棄了豐富的物質生活,力圖通過平淡的日常生活來達到內心的滿足。在除去錦衣美食、自食其力時,木蘭對於自己的身體還是十分迷戀的,欣賞自己,並未感到時間加深了自己作為女人生理年齡的困苦,可蓀亞的壹段浪漫情事又讓她警覺了起來,她巧妙應對,從容處理,可堪為不遜於外交家處理國家大事壹般得體,充分展示了她性格中豁達的壹面。道家中的列子曾說過:“春夏先,秋冬後,四時之序也,萬物化作,萌區有狀,盛衰之殺,變化之流也。”莊子也言道:“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之時而不夠。”粗釋大意,兩人都認為天地之間,萬事萬物在不斷的變化之中,而四時的變化是最明顯的,姚木蘭是通曉這壹點的。四時變化,人世變化帶自然中的人最顯著的莫過於――衰老,因此,在處理這件事時,她沒有刻意疏略年齡的變化,正是通過年齡的變化來展示壹個成熟者的修養和智慧,從而讓對手知難而下。《列子?天瑞篇》提過:“常生常化者,無時不生,無時不化,陰陽爾,四時爾。”“這轉亡已,天地密移,間不可省,疇覺之哉?”壹語妙哉,運動是普遍的、連續的,而整個運動過程則是壹個連續不斷、無始無終的過程,姚木蘭向對手提出的問題正是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克住時間所做的運動的無常性,姚木蘭不行,妳也不行,所有的人都不行。
姚木蘭的命運也印證了運動的無常性,她是熱愛自然、熱愛國家、熱愛家庭的人,可三者的位置如何,木蘭沒有給人壹個完整確切的答案。答案的提供或許是要提供壹個答案背景的,姚木蘭生活的時代給了她壹個機會,中國所處的時代背景是動蕩而不安的,木蘭在這段不安中失去了女兒阿滿,沒有人能夠體會她的心情,她自己也是混沌的,喪子之痛更讓她明白了生命的殘缺性,還沒來得及體會,抗日戰爭爆發,這是全民族的痛苦,面對壹步壹步逼進的侵略者,木蘭已步入了生命的黃昏,可她心智清醒,她和家人又壹次開始逃難。生命中的第二次逃難,讓她在明白日本人的獸性時,勇敢地面對、反抗,也讓她思索幸福、快樂的意義。自己已經不能前行時,還是如母親壹般盡力帶上每壹個可以前行的生命,姚木蘭是善良的,可以說她提不出偉大而又光明的方針政策,可以說現在的她不可能明白更加科學的領導,可她內心深處壹定知道老子的這段話:“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在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探討的是國政和戰爭的根源,指出了這壹切是由於貪欲引起的,只有知足才能常足,才能去掉貪欲。生活經歷讓她明白這場災難性的戰爭是由於侵略者的貪欲引起的,過貪者必自斃,她做著她所能做到的事,毅然地向著光明走去。
二、簡析姚莫愁
《老子》二十二章指出:“曲則全,柱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搶壹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老子的這段話正是莫愁性格最好的註腳。
姚莫愁是姚家的第二個女兒,與姐姐姚木蘭相比較,莫愁如弓,是靜止的,而木蘭如箭,是要運動的,弓和箭的搭配是協調的,姐妹倆沒有為任何事起過爭執,可在對待自己的婚姻問題上,莫愁變成了壹根箭。初遇立夫,姚木蘭表現得較為激動,莫愁的心中也是起了波瀾的,可她並未表現出來,木蘭熱情地與立夫交談,渴望近壹點更深層次地交流,而莫愁卻充當旁聽者,用她無聲的方式近壹步地觀察著立夫,可以說,她對立夫是滿意的,在姚先生邀請立夫壹家到姚府暫住後,莫愁以實際行動來對立夫的母親展示了她的優秀。莫愁以女性的溫柔和嫻慧來主動幫助立夫燙衣服,這本是壹件小事,可當莫愁燙完衣服後心中那壹點點表情泄露了秘密,在想表達自己督促立夫擦鞋時,她的聰慧不禁讓人宛爾,同樣也泄露了她心中事。莫愁與立夫的結合和木蘭與蓀亞的結合比較,莫愁用自己無聲的行動來與立夫交流,木蘭與蓀亞交流的則是語言。在婚後,立夫感覺自己被慢慢地改造了:“Later Lifu learned one more remarkable thing,that Mochow was like a jellyfish that clung to him and enveloped him,adapting its contours softly and flexibly to his wishes and whims and serving ad protection for him against the outside world The infinite patience,infinite adaptability,infinite selflessness of mochow staggered him His comfort and his welfare were her law,and he felt as if this woman had staked her all on him and his future .”
立夫對莫愁的總結不難看出:莫愁把自己的命運押在了丈夫的身上,對她來說,她最大的快樂就是丈夫和家人的快樂,在這壹範圍內,她是壹把軟尺,可進可退,也是壹個富有彈性的水母,而她的這壹性格特點正符合了老子的“曲則兮,柱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立夫從壹個丈夫的角度來評價作為妻子的莫愁,而莫愁在對紅玉的壹番勸告裏,則以女人的角度評價了作為女人的:“Take more congee and vegetables.Our roots are in the bowels,while men"s roots are higher up in the heart,lungs and livers That in why I think women must eat more vegetables and men more meat .But the yang and yin principles are not merely material,they are also mental men have their jobs and women have theirs Reading too much is bad for us ,Everythihg goes into the head and we get deficiency of yin .The earth is yin ,is woman ,Get down to the earth ,We women cannot get away from the job of rearing children and attending to food and apparel from the job of rearing children and attending to food and apparel from the job lf rearing chikdren and attending to food and apparel Even when a girl is born with intelligence,it is better to dim it a little Reading history and poetry is all right ,but we must not take it tll seriously,or the more we read the rarther apart we get from every day life when you are ill ,I dhould advise You tl give up reading hovels Take up some knitting it is good for a woman.”莫愁這番話點明了她作為女性的態度,她是實在的,考慮的也是真實實地在生活。站在她角度來考慮,生活即壹種自然的生活態度。從這壹點來說,莫愁適合作為道家“女兒”。她的生活準則,她所采取戰略戰術完全可以從老子的這段話中讀出滋味:“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永廢之,必固興之資金才欲奪之,必然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則強,魚不可悅於淵。固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結束語
林語堂通過木蘭這壹女子形象來表達他的人生理想,表現他對老莊哲學的欽佩與理解。道家思想影響了中國數千年,對中國人的精神、性格和文化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京華煙雲》中人物身上體現的道家思想正是這壹思想對整個中華民族的影響的縮影。道家法自然的哲學思想在木蘭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塑造了木蘭的性格並決定了她的命運。
《京華煙雲》內容博大精深,感情真切自然,品格優雅含蓄,集中了林語堂小說藝術的精粹,其在藝術上的成就便是壹種法自然的藝術魅力,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給人以雋永、優雅、含蓄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林語堂.Moment in Perking.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王寧.評析本白話道家名著.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85.
[3]陳鼓應.老子註釋及評價.上海:中華書局,1987.
[4]金宏達.林語堂作品欣賞.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