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寫於1925春末。當時中國社會新舊之爭非常尖銳。壹方面,中國幾千年的舊文化、舊制度、舊傳統在不同層面上紛紛效仿。這時候已經是黑暗反動腐朽了。它就像壹個巨大的毒瘤,長期寄生在民眾身上,禁錮了他們的身心,讓他們恐懼麻木。另壹方面,少數拓荒者已經從黑暗中醒來,他們已經開始大聲呼喊,喚醒“鐵屋子”裏沈睡的人們,開始用長戟戰鬥,以“扛起黑暗的大門,讓他們走向寬闊明亮的地方”(《墳?現在怎麽做爸爸?).魯迅是為數不多的覺醒先驅之壹。他出身舊營,對中國歷史有深刻的研究,把中國社會“吃人”的本質看得很清楚;他看透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在這段文字中,魯迅深刻剖析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特點,指出封建暴君的殘酷統治造成了中國社會的落後和人民的愚昧麻木。在暴政之下,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只有兩次:壹次是老百姓想當奴隸的時候,壹次是老百姓暫時當了奴隸的時候。
前壹個時代是天下大亂的時代;後壹個時代是世界暫時和平的時代。中國社會,在這“壹治壹亂”中,反復效仿,而普通人在這兩次中掙紮。這個結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如此極端,卻又如此深刻,不得不讓人驚嘆。我們可以看到,魯迅把批判的尖刀刺向封建專制主義和蒙昧主義,讓它們無處藏身;魯迅又掄起長矛,挖開了他們的祖墳,把封建專制主義和蒙昧主義的幽靈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讓他們無處可逃。魯迅的論斷是基於豐富的歷史知識和歷史郵箱,妳不得不信服。魯迅在作品中寫道,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亂”多於“治”。社會“亂”了,官兵到了,百姓被掠奪,強盜到了,還是被掠奪;當社會被“治理”的時候,人民服務並接受食物,希望這樣的奴隸生活不會被剝奪。可惜的是,這種奴隸規則總是被壹些人“撕得粉碎”,老百姓隨之陷入“想當奴隸卻不被允許”的悲慘命運。翻開中國的歷史,我們能說什麽?
二。背景資料
資料壹:北洋政府:北洋軍閥控制的北京政府。1912年4月至1916年6月,袁世凱任大總統(稱皇帝83天)。袁世凱死後,李繼任復辟大總統至2007年6月1965438+7月。馮於2007年8月至2007年8月任總裁。徐世昌於1918年9月至1922年6月任總統。李於6月1922日至6月1923日任總裁。6月1923至6月1924,曹坤任總裁。10月至4月,段為臨時政府。段祺瑞下臺後,北洋政府壹片混亂。1926 65438+2月,張以“安總司令”的名義控制了北京政府,1927年6月,改稱中華民國元帥陸海軍。1928年6月,張打敗蔣介石退守東北,北洋政府垮臺。
資料二:善後大借款:1913袁世凱為了獲得帝國主義的支持,消滅國民黨控制的南方各省的勢力,任命趙秉鈞總理為全權代表,向英、法、德、俄、日銀行集團借款。4月26日,未經國會同意,與銀行集團代表簽訂了“善後貸款合同”。貸款總額為2500萬英鎊,於1984年支付,年利率為5%;征收鹽稅、關稅等。作為抵押品;47年還清,本息6789萬英鎊。契約規定鹽稅的征收由外國人管理,從此鹽稅由外國人控制。
資料三:蔡鍔:(1882—1916),中國軍事家,原名艮寅,本名松坡,湖南(今邵陽)人。1898年入長沙十五學堂,師從梁啟超。1900年加入自衛軍,失敗後去了日本士官學校。1904年回國,先後在江西、湖南、廣西、雲南等地訓練新軍,名聲大振。1911年晉升為雲南新軍第37協,與同盟會革命派接觸較多。武昌起義爆發後,10年10月30日,雲南講武堂總經理李根源響應,出兵昆明,建立雲南軍政府,任總督。又派唐入貴州,以唐為貴州巡撫。1913被袁世凱調到北京,秘密監視。1915與梁啟超秘密策劃反對袁世凱稱帝。以去天津就醫為名,變相逃離北京,輾轉日本,到達昆明。65438年2月25日,聯合唐、李烈鈞等組織討袁,任第壹軍軍長,率軍入川,與袁軍會師
曹錕、張等部在瀘州、納溪等地激戰,多次取得勝利。袁失陷後,任四川督軍兼司令。他去日本求醫,因勞累過度去世。靈柩運回上海,“挾持千人,滅國。”以國葬葬於嶽麓山。孫中山送了壹副挽聯:“終其壹生,慷慨於各階級,萬裏收於馬富博。”我把他比作東漢的班超和馬援,給了他很高的評價。有蔡鍔集和蔡松坡集。
在護國運動的直接影響下,四川、貴州、廣西、廣東、雲南等省相繼宣布獨立。袁世凱於3月22日被迫取消帝制,6月6日病死。83天的皇帝夢結束了。
信息四。魯迅與各派的鬥爭:
與薛恒學派的鬥爭:薛恒學派以1922年創刊的《薛恒》雜誌命名。其代表人物是留學海外的外國紳士,如胡仙、梅光第、吳宓等。他主張撿壹些西方經典,極力粉飾“國粹”和文言文,反對白話文和文學革命。政治上,突出表現在對馬列主義的攻擊上。魯迅給了薛恒學派致命的壹擊。在《評薛恒》壹文中,魯迅有效地揭露了薛恒學派鼓吹明國粹的虛偽性和欺騙性,指出像他們這樣的人,思想空洞,沒有文化,沒有技術,他們的文字雖然會國粹,卻連文言文都不會寫。魯迅說:“大眾提倡新文化,擴大舊知識,如果不自相矛盾的話,這是個想法。可惜老校沒有出路。”深刻揭露了“薛恒”派的醜惡嘴臉。
與“復古”派即“甲寅”派的鬥爭:主要代表人物是北洋軍閥的首席大法官兼首席教育官張。鼓吹復古主義,主張讀經救國,強烈反對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禁止學生參加愛國運動,禁止用白話文寫文章,明文規定小學四年級以上學生必須“讀經典”,企圖憑借權力宣揚復古思想,阻撓新文學運動的發展。魯迅指出:“甲寅派”鼓吹“讀經救國”,是統治者維護統治的壹些伎倆。甲寅派不過是壹些“連成語都不會用清楚”的紙老虎。他們攻擊新文學,卻為舊制度唱挽歌,只是封建勢力的垂死掙紮。
這場鬥爭既是在文化思想戰線上反對封建舊思想舊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的鬥爭,也是捍衛馬列主義,爭奪青年人陣營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