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壹本面向大眾的小說。

壹本面向大眾的小說。

2155號文化產業評論

正文***3033字|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金庸。

壹個承載了無數少年夢想的名字。“飛雪拍白鹿原,笑書神倚碧園。”他寫了壹輩子,留下了十四部經典武俠小說,不僅讀來如畫,也給80後、90後帶來了無限的回憶和夢想。然而2018,10年10月30日,有消息稱金庸去世,享年94歲。

在此,《文化產業評論》僅以此文悼念壹代大師的離去,懷念壹個時代的終結。

武術:最具中國特色的大眾文化

在中國,甚至在華人的圈子裏,如果說是最具影響力的中國特色的大眾文化,武俠文化是不可或缺的。

中國的俠義精神可能需要追溯到老莊的方式和翟墨的理論。墨子倡導的“兼愛”思想和道家的“兼愛”思想可以說是武俠精神的萌芽,而《史記·遊俠列傳》第壹次以文藝形象展現了“俠士”的魅力:“言必行,行必踐,諾必誠,身不愛,困必書生”...沒有稱贊他的能力或削減他的美德。”晚清時期,《三俠五義》、《兒女英雄傳》等俠義公案小說開始流行,奠定了近代明清八義、三俠五義和雍正武士圖的基礎,這些武俠小說統稱為守舊派武俠小說。

武俠小說新派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中期,以梁羽生的《京華在龍虎鬥》為首部作品,隨後金庸、古龍登臺,開啟了壹個感人至深的武俠時代。1955年,查梁勇以金庸為筆名,繼梁羽生之後,在《新晚報》發表武俠連載小說《蜀劍安丘錄》。

縱觀梁、金、顧的作品,可以發現梁先生文筆飄逸,文學底蘊豐厚。古龍先生放蕩不羈,優雅大方;金庸老先生是公認的武俠文化大師。

金庸的武俠作品有三大魅力:壹是儒釋道傳統文化有機結合;第二,擺脫主題,消除暴力;第三,分析人性。

上面說的俠義精神的淵源,更多的是來自墨家和道家。自由自在,兼愛天下,是俠客的初衷,更像古龍先生的俠義精神。但金庸先生的武俠似乎重了很多——俠義之主,為國為民。這是金庸先生作品中對俠義的早期闡釋,以《射雕英雄傳》中的郭靖形象為典型。這種“天下為公”的思想其實更接近於儒家的“仁”,入世精神強、道德責任重的藝術形象在金庸先生筆下反復出現。中後期,尤其是以《八龍》為代表,金庸先生的作品融合了儒、釋、道。馮曉為國為民,俠客雖有匈奴之血,頗有儒家之氣;段譽豪放,天真浪漫。他雖然學過天龍寺的教義,卻有道家的風範。許諸誠實、勤奮、富有同情心。雖然他是吟遊詩人的頭,但他內心仍然是壹個忠誠的小和尚。在金庸先生後期,我們可以明顯看到他試圖擺脫“俠義的包袱”,讓武俠精神中的“流浪”精神回歸。《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就是壹個例子。最終,鹿山公爵中的韋小寶可以說是徹底解構和重新詮釋了“俠之大者,報國為民”的精神,金庸封筆。

而武俠文化最大的把柄就是暴力。俠義,放蕩不羈,幸福生活,但解決的是戰爭和暴力。如果這個主題把握不好,很容易陷入血腥殘酷和仇恨的枷鎖中。而金庸小說則用道德和文學審美來消解主題中的暴力因素。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永遠是真善美的勝利。雖然有波折(或不完美),但醜終究是要結束的。在金庸筆下,武打招式五花八門,加上老先生流暢的筆法,武鬥不再是醜陋的暴力,而是像跳舞壹樣賞心悅目。

鄧小平在1981收到了金庸。

但是,有兩個例外,我們後面會講到的《笑傲江湖》和龍八支,是典型的“不完美的喜劇結局”。惡人終於得到了終結,世界重歸和平,但代價是所有人的渴望(甚至在新的改版中,段譽最後連王語嫣都沒有得到。)

這種春秋筆法,是金庸先生對人性和生活情趣的體悟和苦嚼的結果。正如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龍記》後記中所說,“但是,書中張三豐看到張翠山自殺時的悲痛,謝遜聽到張無忌死訊時的悲痛,都太膚淺了,現實生活中並非如此。因為那時候我不懂。”後來的作品,以笑傲江湖為典型,依然是關於武俠的,但背後卻有著對政治和權力的深刻思考——嶽不群的墮落,東方不敗的變態,左冷禪的陰險,任我行的奪權野心,甚至林平之的人物。與主人公令狐沖相比,我們看到的是被名譽、仇恨、利益和權力異化的人。與前作相比,《笑傲江湖武林》的勾心鬥角達到了壹個頂峰。

正是金庸文學中的這三種魅力,造就了壹種武俠文化,壹種被公認為經典的武俠文化,壹種流傳了近70年的武俠文化。

屬於所有中國人的同源文化基因。

金庸IP與文化模因

備忘錄是指人們在文化領域相互模仿和傳播的思想或觀念,它代代相傳。是理查德·道金斯在1976的《自私的基因》裏寫的。這個概念在壹定程度上解釋了民族文化、文化圈、文化壁壘、文化傳承等命題。模因的概念以另壹種方式回答了文化傳承的問題:文化和基因壹樣,被打上壹代又壹代的烙印,代代相傳,成為壹個人和壹群人的相同特征。有點像榮格的集體無意識。

在最後壹部分,我們用了很長的時間來講武俠文化和精神的傳承與轉化,也就是說武俠文化已經成為壹種模因,壹種文化記憶,壹種文化精神,在很大意義上在我們這壹代會傳承下去。

而這,也是我們為什麽要緬懷金庸先生的原因,就是他發揚光大了這個文化模因,叫“俠”。

在近期發布的2017-2018年度IP評估報告中,智庫從300個文化產品和274個IP中,從電影、連續劇、網遊、網絡文學、動漫、漫畫等6個領域選出了最具價值的中國IP,金庸的龍是最好的。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金庸小說滋養了壹代香港人。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金庸作品開始在中國大陸悄然流傳。1979,第壹個研究金庸作品的倡議由廈門大學發起;同年,臺灣省視覺出版社正式授權出版金庸作品;1980年金庸小說(三聯版)在大陸出版,1985年大陸出現第壹篇金庸研究論文;1988之後,“金雪”蔚然成風;1994,北京三聯書店推出簡體字版金庸作品。2002年,廣州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出版了新修訂的《金庸全集》。

金庸小說可以說為中國的文化產業提供了豐富的養料。據統計,由金庸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有近百部,如1964首播的《東進西出》,峨眉電影公司出品,李華執導,1993雪山飛狐、劉鎮偉主演;香港無線出品82版《龍族》;甚至去年由姜家軍執導,威廉和李藝彤主演的《射雕英雄傳》。

在遊戲行業,搜狐暢遊開發運營的《天龍八部online》網絡客戶端遊戲和手機遊戲,已經成為網遊金庸IP改編最成功的範例。1996年,臺灣省河洛工作室開發的武俠RPG遊戲《金庸英雄傳》,是壹代玩家的記憶;以及智冠科技1997發布的神雕俠侶、八股龍、永恒之愛發布的屠龍記、搜狐暢遊2011發布的鹿鼎記在線、麒麟遊戲發布的劍書、完美世界2012發布的神雕俠侶。

這些文化產品不僅代表了金庸武俠文化的魅力和衍生,也成為金庸武俠文化的註腳,讓俠義文化和武俠文化成為烙印在中國文化中、代代相傳的模因。

標簽

在梁羽生和古龍之後,金庸也走了。他帶走了壹個時代的記憶,壹個充滿騎士精神、自由、責任和浪漫的記憶。金庸雖然不在了,但這個讓人無限遐想、無限補給的武俠世界將會永遠流傳下去。

//主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