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我們前面說過,美蘇等盟國對朝鮮問題的考量,本身就是從國際政治的角度出發。只是因為我沒有想到日本會馬上宣布無條件投降,所以才在形勢突變下倉促提高了投降和軍事占領的分界線。
第二,美國提出朝鮮分界線有政治考量。早在1944年3月,美國就開始考慮軍事占領朝鮮的問題。雖然朝鮮問題不是羅斯福戰後遠東政策的核心,但他必須防止蘇聯在戰後對朝鮮發揮主導作用。羅斯福試圖通過外交途徑實現這壹目標。他告訴國務卿科德爾?赫爾說,在中國、美國和壹兩個其他國家的參與下,朝鮮可以被置於國際托管之下。他也向英國提出了這個建議。國務院的計劃更進壹步,它要求美國在戰後統治朝鮮,這意味著美國應該在武力解決朝鮮問題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國務院的壹份文件指出,美國參與朝鮮及其周邊地區的軍事行動,將大大加強其在朝鮮內部事務中的主要作用和對臨時政府的國際監督。報告預測,美國可能會在相當長的壹段時間內軍事占領朝鮮,並可能與蘇聯壹起占領,蘇聯將占領相當壹部分國土。5月,另壹份國務院文件警告說,如果蘇聯單獨占領朝鮮,美國認為這將危及太平洋地區的未來安全。這份文件和其他文件提出,任何占領都必須通過壹個有各方參與的中央政府來進行,而不是由幾個地區政府來劃分。可見,美國在考慮軍事問題時,首先想到的是其政治後果。
第三,美國提出以三八線劃界的計劃,並不像金所說的那樣,僅僅是“壹個美國軍官的偶然發現造成的”。雖然三八線的提出是偶然和突然的,也確實是針對投降問題先行的,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從政治的角度考慮問題。事實上,美國陸軍上校劃定分界線,前提是要符合國務院的“政治考量”。三八線的劃界恰好包括了朝鮮舊都首爾,以及美軍投降的南部地區的兩個重要港口仁川和釜山,這絕非偶然。提出三八線計劃的魯斯克上校後來談到了這個問題。他在1950年7月的壹份備忘錄中承認:“如果這條線被蘇聯拒絕,美軍按實力是不可能到達這些地區的。但我們認為將朝鮮首都納入美軍管轄範圍非常重要,因此提出了這條線。”顯然,首都首爾的考慮與國務院“任何占領都必須通過壹個各方參與的中央政府來進行”的計劃直接相關。顯然,如果這兩個考慮都能實現,那麽朝鮮臨時中央政府駐地未來將在美軍管轄範圍內。這難道沒有典型的政治意義嗎?我們將看到蘇聯如何在這個問題上與美國勾心鬥角。
第四,蘇聯接受以三八線為界的方案,並非沒有政治考慮。的確,按照魯斯克的估計,按照當時的軍事形勢,蘇聯完全可以拒絕三八線,提出37線甚至更靠南的壹條線作為軍事投降的分界線,而美國也不得不從現實出發接受這壹修正。但斯大林沒有這樣做,而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三八線的提議。這不僅讓羅斯克和美國陸軍部感到驚訝,也讓後來的壹些研究者感到困惑。的確,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蘇聯的軍事實力已經空前增強,以至於斯大林可以驕傲地宣稱:“這場戰爭今非昔比。現在部隊到哪裏就占領哪裏的土地,他們的社會制度就在那裏實行。”那麽,斯大林為什麽要接受三八線呢?事實上,作為政治家,斯大林有更深遠的考慮。當他接受三八線的提議時,有過壹次交流。需要註意的是,斯大林在16年8月給杜魯門回電話表示同意美國投降計劃時,還提出了兩個重要的修改意見:(1)把屬於日本的整個千島群島交給蘇軍;(2)把屬於日本的北海道北部交給蘇聯軍隊。斯大林還特別強調了第二點。他想:“如果俄羅斯軍隊不占領日本的任何壹部分,俄羅斯輿論就會壹片嘩然。”斯大林最後以強硬的口吻對杜魯門說:“我迫切希望上述溫和的意見不會遭到反對。”很明顯,斯大林是想用蘇聯占領日本的壹部分來換取美國占領朝鮮半島的壹部分。可惜斯大林忘了,美國可以放棄朝鮮,但對日本誌在必得,絕不允許蘇聯介入。在18年8月給斯大林的絕密電報中,杜魯門同意斯大林的第壹種意見,即千島群島納入蘇聯投降區,但他巧妙地拒絕了斯大林的第二種意見。杜魯門說,麥克阿瑟將軍指揮下的盟軍“包括蘇聯”。斯大林壹方面在8月22日的電報中對美國拒絕蘇聯的要求表示遺憾,但另壹方面又在8月20日向蘇軍下達命令,要求蘇聯陸海軍全面進駐日本北海道,理由是北海道位於北緯38度以北。就在史達林下令時,蘇聯駐日代表庫茲馬?中將·德雷維揚科拜訪了麥克阿瑟,並聲稱無論美國同意與否,蘇聯軍隊都將駐紮在北海道。麥克阿瑟當場以強硬的語氣反駁:沒有我的允許,哪怕壹兵壹卒在北海道登陸,蘇聯駐日代表團的所有成員,包括妳在內,都會被立即逮捕。這樣,蘇聯進軍北海道的計劃終於受挫。但是蘇聯之前已經同意通過三八線來劃分朝鮮半島,並且在橋下的水。因此,斯大林不得不接受既成事實,把問題留給以後的機會去解決。所以蘇聯接受三八線也是有政治目的的,只是沒有完全實現。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對於美蘇雙方來說,三八線的劃定從壹開始就有深遠的政治考慮,雖然表面上是從軍事角度提出問題的;三八線的劃分已經播下了朝鮮民族長期分裂的種子,而這種苦澀的物種必然會因為二戰後期美蘇對抗的趨勢而萌芽。三八線的劃定奠定了美蘇在遠東和朝鮮半島的冷戰格局,三八線成為美蘇勢力在朝鮮半島對峙的既定邊界。
如果這些結論成立,那麽可以推斷,朝鮮戰爭最深刻的根源——遠東地區美蘇勢力的對抗,就表現在三八線的劃定上。歷史證明,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和朝鮮民族的分裂是圍繞這條平行線發展的。作為壹條主線,涉及三八線的軍事行動也貫穿了朝鮮沖突和朝鮮戰爭的全過程:南北朝鮮的軍事沖突是沿著三八線開始的;朝鮮軍隊越過三八線的進攻使美國全面卷入戰爭。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向北進攻,迫使中國出兵朝鮮。中國軍隊因為不接受停火協議而越過三八線,被聯合國指責為“侵略者”。麥克阿瑟也因為再次主張越過三八線等戰爭,被杜魯門總統解職。停戰談判始於沿三八線的停火;最後,戰爭的結局還是大致以三八線為南北分界線。周而復始,終點就是起點,是三八線周圍朝鮮戰爭的開始和結束。
當然,從邏輯上來說,三八線的出現只是為未來南北沖突甚至爆發戰爭提供了壹種可能。如果沒有美蘇在遠東的對抗,如果朝鮮民族內部沖突不激化,如果世界不出現冷戰局面,那麽這種可能性就很難變成現實。不幸的是,歷史正朝著與這些假設相反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