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熟悉這樣的情緒。比起我們在聊天框裏看到的,可能已經打好但刪除了的內容更讓人好奇。
它的起源是讓我們確認對方還“在線”
不像很多創新的技術發明,像“對方在輸入……”這樣的功能,適用性很廣,很多人會想當然。
當然,也可以用更通俗的方式調用,比如“聊天提醒”。即時通訊開發可以在微客雲找到。
“當時的實時聊天軟件並沒有告訴妳對方是否回復了妳的消息(比如IRC和AIM),或者直接實時顯示用戶輸入的字符(比如Unixtalk和ICQ),但是我們希望在不侵犯用戶隱私的同時兼顧溝通效率,提供壹個指令讓雙方得到反饋。」
這項專利的擁有者,微軟工程師丹尼·加爾瑟(Danny Galsser)最近在博客中寫道。
另壹位用戶界面設計師大衛·奧爾巴赫(David Auerbach)表示,“聊天提醒”是為了讓人們能夠像離線交流壹樣保持基本的社交禮儀,而不是打斷對方。
“面對面交流時,不打斷別人的發言是最基本的禮儀;但是透過屏幕,妳無法猜測和妳聊天的人是在思考還是在打字發言,所以我們需要壹個暗示。」
由於通訊技術的限制,那個年代的撥號上網經常會遇到斷線的情況,還可以通過設計提示來確認雙方的在線狀態,避免讓妳隔空自言自語。
1999年7月底,Danny Galsser完成了“聊天提示器”的網絡檢測和通信功能,然後集成到1.0版本的MSN Messenger中,這是微軟開發的第壹代即時通訊軟件。
不要小看這個只有幾個字的實時提醒。據悉,其上線後,MSN消息服務中約95%的流量被其占用,而用戶實際發送的消息僅占5%左右。
這個功能也得到了很多用戶的認可,並很快被當時的AOL和雅虎“借鑒”。有趣的是,微軟從未因為這項專利起訴過任何公司,而是與許多競爭產品簽署了專利交叉協議。
現在無論是使用微信、WhatsApp、蘋果iMessage、Slack,都能看到“XXX正在進入”的字樣,或者是帶省略號的氣泡提示,就像是壹個天然的* * *有特色,根植於各大聊天軟件的交互界面。
“聊天指示器”拉近了網上的距離,但也放大了我們的情緒。
“對方正在打字……”並不是唯壹流行的“聊天提醒”。妳壹定看過已讀/未讀回執、消息傳遞、誰看過妳的主頁、妳看過誰的主頁這些設計。
本質上都是記錄用戶的痕跡,從而增強網絡社交的互動反饋。
然而,目前“聊天提醒”的存在早已被賦予了微妙的含義。比如收到信息時停頓太久或視而不見,會導致“被隱瞞”、“被敷衍”等各種感覺,更嚴重的會被解讀為“朋友累壞了”。
畢竟不能像以前講QQ那樣用隱身或者勿擾。在這個大家都在打電話,大家都把微信當通訊錄的“永遠在線”時代,“對方在打字……”與其說是“在線確認”的工具,不如說是對方和妳關系的證明。
即使看到消息的人此時並不想強行社交,或者打算在空閑時間回復,但對於發消息的人來說,“第二次回復”顯然是最期待的結果,除非妳直接壹字壹句地鍵入老理由“我現在有點忙”。
大衛·奧爾巴赫(David Auerbach)也承認,“對方在打字……”的設計還是有壹些不足,仍然不能解決在線聊天的實時性問題。
“它只是預示了壹個即將到來的事件,但它給我們留下了猜測和思考的空間;難免會在心裏樹立壹種期待,但總會失望,因為別人給的答案不壹定是妳想要的。」
但也有專家表示,提供預期反饋還是有助於緩解壹些人際交往。如何看待這些指標的意義,取決於妳和聊天對象的關系。
美國華盛頓大學語言學教授Naomi S.Baron表示,對於父母來說,他們更喜歡在與孩子聊天時看到閃爍的提示,這意味著孩子已經閱讀了自己的消息,並開始做出回應,然後他們只需要耐心等待。
但如果沒有這些指標,人們可能會更加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