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於黔東南苗族地區的壹種苗族民歌,苗語稱為“茶陽”。是青年男女在村裏相邀外出旅遊時唱的壹首民歌。曲調高亢,節奏自由,曲式短小。歌詞五個字壹句,壹首歌只有四五句。臺江壹帶的曲調歡快,多為調音,兩人合唱或獨唱。格壹區,旋律柔中帶柔,多為羽化調式,兩部對唱,每句話以圓型唱法開頭,第二小節同度齊聲唱出。此外,石洞、青奧、小堤等地區也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唱法都是真聲,沒有伴奏。
船歌和搖籃曲簡介
-
日期:2005年9月22日8: 44: 41來源:編輯:27
動漫廣告集
著名的“水上之城”威尼斯有壹艘狹長的平底船,名叫貢多拉。船歌起源於船夫在貢多拉上唱的歌,在意大利廣為流行。19世紀成為流行的浪漫抒情流派。船歌曲調簡單流暢,遊刃有余,壹般在6/8拍。強拍和弱拍交替出現,有規律地波動,形容船的搖擺。奧芬巴赫的歌劇《霍夫曼的故事》第二幕中的船歌是壹首典型的威尼斯平底船船歌。在清朗的月夜裏,詩人霍夫曼的朋友尼克勞斯和詩人的情人朱麗葉·塔,正坐在貢多拉裏,在威尼斯的運河上遊蕩,唱著這首如微波般波動的二重唱,緊密配合著伴奏音型。整首歌分為三段,從“吹,微風”開始,到第二段。第三段的曲調和歌詞都是第壹段的重復。最後,朱莉埃塔和尼克勞斯合唱《啊》,相互呼應。歌聲在晚風中漸漸消失了。
船歌除了聲學音樂,還有器樂。器樂中的船歌是壹種抒情小品,它和和聲音樂中的船歌壹樣,有著歌唱的抒情旋律和搖曳的伴奏音型,常以6/8拍子寫成。門德爾松的鋼琴曲《無詞曲》中,有三首《威尼斯貢多拉之歌》,第壹首寫於1830年的威尼斯。音樂清新流暢,優美生動;悠揚的旋律和搖曳的節奏貫穿整首歌,塑造了水上輕舟的音樂形象。
柴可夫斯基的鋼琴組曲《四季》中還有壹首船歌。從65438年到0876年,柴可夫斯基每個月都應小說家在彼得堡的出版商貝納德的邀請,為小說家的音樂副刊寫壹首鋼琴曲。貝納德按照十二月令的時間順序,選了十二首詩,作為十二首歌曲的歌名提供給柴可夫斯基。6月,普列謝耶夫的壹首詩被用來:
去河邊——那裏的海浪會濺到妳的腳後跟上,
神秘而憂郁的星星會照耀我們。
柴可夫斯基根據這首詩寫了壹首船歌。整首歌分為三段,第壹段和第三段是同壹個主題,旋律深情委婉,略帶傷感,像壹段浪漫。雖然沒有6/8拍,但是4/4拍是從強拍走向弱拍的。它還體現了獨木舟蕩漾的形象。中段轉得更快,節奏變得活躍,從小轉入大調,由四拍變為三拍,寫出了“山在歌唱,谷在回應,風起水湧”的形象;歌聲和劃槳聲融為壹體,還能聽到濺起浪花的聲音。第三段的旋律,在每節結束時,加了陪襯聲,原來的“獨唱”變成了“二重唱”;歌曲此起彼伏,更顯生動。終於,船漸漸離開了,海浪輕微的拍擊聲消失在遠處。
搖籃曲也叫搖籃曲。最初是母親在搖籃邊唱的讓嬰兒安靜入睡的歌曲,後來逐漸發展成為壹種音樂體裁。搖籃曲的音樂形象壹般具有熱烈、親切、祥和的氣氛。曲調平靜、緩慢而優美,充滿了母親對孩子未來的真誠祝願。伴奏經常模仿搖籃搖擺的節奏。由於搖籃曲和船歌的節奏非常接近,而且兩者都有抒情的旋律和寧靜的藥氣,有許多* * *的特點,所以德國作曲家理查·施特勞斯在他的《家庭交響曲》搖籃曲中采用了門德爾松的《船歌》旋律。《家庭交響曲》是關於作曲家家庭生活中的壹天。搖籃曲就是其中之壹。這首曲子有兩個旋律:壹個是代表兒童的旋律,是兒童的主題。它由古代的雙簧管、低音管和中提琴用靜音演奏。古代雙簧管演奏的聲音比現在的雙簧管低三分之壹,而且是帶鍵的雙簧管。另壹首是搖籃曲的旋律,來自壹首關於母親的歌。被低音單簧管吹的,前兩小節是門德爾松G小調無字歌的旋律。作者用復調把這兩個旋律結合起來。支持這兩個旋律的是描述搖籃搖擺的有節奏的聲音模式,由兩個大管吹出。在這段音樂的結尾,我們可以聽到鐘聲響起七次,是鐘琴演奏的。這時候大提琴上出現了父親的主題,小提琴上出現了母親的主題,描寫父母祝福的眼神,投入到他們甜蜜沈睡的孩子身上。
搖籃曲和船歌壹樣,既有聲樂作品,也有器樂作品。6/8拍也是典型的搖籃曲節拍。如下面這首6/8拍聲樂搖籃曲,作曲據說是莫紮特。這首歌以兩小節的短旋律為主題核心展開,音色清澈熱烈,對孩子的未來充滿希望。描述搖籃從頭到尾輕輕擺動的節奏。這首歌唱道:
睡覺吧,我的寶貝,小蜜蜂已經休息了,
鳥兒已經歸巢,花園如此寧靜。
月亮在天空中微笑,多麽美麗的銀光。
透過窗戶照在妳身上,睡吧,我的寶貝,
去睡覺,去睡覺!
除了6/8拍搖籃曲,三拍和四拍搖籃曲也可以用和聲和節奏的方式來描述搖籃的擺動。舒伯特的《搖籃曲》用穩定和弦和不穩定和弦的不斷交替來體現搖籃搖擺的效果。這是壹首民謠,音樂裏充滿了無限的溫柔和愛撫。
勃拉姆斯的“搖籃曲”是通過強弱節拍的節奏起伏。來創造搖籃搖擺的形象。這也是壹首曲調溫柔優美的民歌,表現了母親對子女的親切祝願:
1.晚上好,晚上好,
玫瑰和紫丁香閉上了眼睛,
妳也去睡吧。
明天壹早,
又說又跳。
2.晚上好,晚上好,
天使在守護著妳,去睡覺吧,
寶寶樹會出現在夢裏。
睡得香,睡得甜,
妳會夢見天堂。
作曲家經常在歌劇中使用搖籃曲。比如法國作曲家葛達爾在他的歌劇《約瑟蘭》中寫了壹首搖籃曲。但它的對象不是嬰兒,而是壹個垂死的女人。這是壹首具有戲曲音樂特點的抒情歌曲。整首歌分為兩部分。第壹部分相當於歌劇中的朗誦,第二部分相當於歌劇中的詠嘆調。朗誦調是以語言的聲調為基礎的朗誦調。這首搖籃曲的第壹部分有宣敘調的性質,但有嚴格的三拍,沒有真正的宣敘調那麽自由。詠嘆調是歌劇中的抒情獨唱或戲劇獨唱。這首搖籃曲的第二部分有壹些抒情詠嘆調的特點。但沒有詠嘆調常用的三段式結構。歌劇《約瑟蘭》是根據法國詩人拉馬丁的詩改編的。講述的是1789年法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時,修道院的修補土約塞蘭德躲進了陶芬尼山谷的鷹洞。貴族女孩勞倫斯也把自己偽裝成男孩,藏在這個山谷裏。約瑟蘭把她藏在她的藏鷹洞裏,發現她是個女孩。他們彼此相愛了。勞倫斯提醒他不要忘記自己是壹個耕耘者,於是喬斯蘭和勞倫斯分手,回到修道院。許多年以後,約瑟蘭受邀在巴黎為壹位垂死的婦女做懺悔。這個女人就是勞倫斯。在她臨終時,她表達了在天堂與約瑟蘭結婚的願望。這首搖籃曲是尤策蘭為勞倫斯唱的搖籃曲。第壹部分是帶有宣敘調性質的獨白。第二部分是四拍搖籃曲,伴奏描述的是搖籃的晃動。
除了人聲搖籃曲,還有各種樂器的搖籃曲。這種器樂搖籃曲在內容和規模上都比聲樂搖籃曲更有發展。器樂搖籃曲並不局限於催眠和描寫嬰兒入睡,更多的是表達內心的思想感情,描繪壹種寧靜而詩意的精神境界。肖邦的搖籃曲是壹首意境深遠的鋼琴聲詩。左手是壹個穩定和弦和壹個不穩定和弦從頭到尾的不斷重復。描述搖籃的擺動,這種反復重復的短旋律或和聲,叫做固定動機。右手是壹個樂句的連續變奏,整首歌根據壹個樂句的旋律通過變奏不斷展開;在動機固定的背景下,從單獨壹部分發展到兩部分重疊;從簡單對稱的節奏到輕快的華彩樂段。右手如風吹柳舞;而左手就像壹根結實的樹幹,壹動不動。整首歌始終保持著安靜的氛圍,卻又充滿了微妙的音調變化。法國作家大仲馬在壹部戲劇中談到肖邦的搖籃曲時,有壹段生動的描述。他說,“無聲的音樂逐漸彌漫在氣氛中。我們被籠罩在同樣的感覺中,這可以與洗完土耳其浴後,所有的意識都被驅散,我們進入壹種平靜的狀態相提並論。此時,被和諧消耗的身體除了休息,沒有其他欲望;心靈看到禁錮它的牢門已經全部打開,它想去哪裏就去哪裏,但它總是傾向於壹個藍色的夢。”
民族歌曲的分類——對音樂欣賞常識的補充
中國民歌有很多分類。按體裁分類,大致可分為三類:號子(包括扛號子、船夫號子、作坊號子等。)、民歌(包括壹般民歌、放牧民歌、田陽民歌等。)和小調(包括歌謠、時令曲調、風俗儀式歌、舞曲等。).在壹些學者的著作中,民歌分為號子、民歌、牧歌、田野秧歌、船歌、童謠、小調、風俗儀式歌等。體裁分類有助於理解和研究民歌與人民生活的關系,民歌的社會功能,音樂表現的方法和特點。
按民族和地域風格和顏色分類。中國有56個民族。由於歷史傳統、語言特點和生活習俗的差異,各民族民歌的風格和色彩相差甚遠。壹些數量較多、居住區域較廣的民族,如漢、蒙、藏、壯、維吾爾等,也可以根據不同地區民歌的音樂特點劃分為若幹個色彩區。比如漢族民歌,大致可以分為八個色區:西北、華北、東北、西南、江蘇、浙江、福建、廣東、臺灣、湖南、湖北、江淮,其中前三區屬於北方,第四至第六區屬於南方,第七、第八區屬於南北過渡區。還有四個地區,雲南、貴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蘇、浙江、福建、廣東、臺灣。有不同的點,各有各的依據。
風格和色彩的分類有助於理解和研究民歌的風格和色彩以及音樂與民俗的關系。按題材內容分類,有助於理解和研究民歌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此外,還有基於歷史發展時期或為了某項特殊研究的需要而進行的特殊分類。
中國民歌的分布
根據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民歌風格和色彩,中國民歌可以分為六種不同的風格和色彩。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區;
2.西方伊斯蘭文化影響下的新疆民歌區:
3.西方佛教文化影響下的藏族民歌區: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區;
5.東北薩滿教影響下的狩獵文化民歌區: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農半牧文化民歌區;
7.中原和東部沿海具有古老傳統文化的漢族民歌區。
至於各民歌區的民歌分類。由於民族不同,各有各的傳統劃分方法,不可能統壹,只能保留差異。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主要位於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以蒙古族民歌為代表。蒙古族歷來被稱為“音樂民族”和“詩歌民族”。民歌可分為“長調”和“短調”兩大類。“長調”民歌主要流行於東部牧區和陰山以北地區。它們的特點是詞短腔長,裝飾豐富,音調嘹亮悠揚,節奏自由,體現了遼闊草原的氣勢和牧民寬廣的胸懷。牧歌、鄉愁歌、贊美詩等。大多是長調。知名曲目有《遼闊的草原》《田園》。“短調”主要流行於西部和南部半農半牧區,特點是結構短小,節奏規整。很多敘事曲、情歌、婚禮曲都屬於“短調”。著名的短調民歌有《森吉德瑪》和《小黃馬》。草原文化民歌的* * *本質是表現草原牧民淳樸、明亮、熱情、豪放的感情和性格。此外,《西蒙》中還有壹種“蒙漢調”,是蒙漢音樂文化相互吸收交流的產物。流行於河套地區的“爬山調”也是蒙漢民族喜愛的歌曲。
2.西方伊斯蘭文化影響下的新疆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位於新疆,以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民歌為代表。它受到了中亞伊斯蘭傳統文化的影響,與阿拉伯音樂文化有壹定的聯系。維吾爾族人善歌善舞,其歌舞藝術以“十二木卡姆”聞名於世。民歌可以分為四大類:情歌、勞動歌、歷史歌和生活習俗歌。在音調方面,維吾爾族民歌包括中國音樂、阿拉伯音樂和歐洲音樂體系,是中國民歌多樣化音調最突出的來源。許多民歌與舞蹈相結合,風格活潑有趣。國內外著名民歌有《阿拉本·韓》、《半個月亮爬上來》、《達阪城》、《送我壹朵玫瑰》等。哈薩克族主要居住在新疆北部,從事畜牧業。民歌可分為三類:(l)歌詞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獵歌、情歌、宗教歌等。);(2)即興作詞的民歌(包括山歌、漁歌、謎語歌等。);(3)風俗歌(包括婚禮歌、婚禮哭歌、婚禮送歌等。).其中情歌數量最多,大多表現了戀人離別的痛苦和祝福。哈薩克民歌有兩大體系:中國音樂和歐洲音樂。中國的音樂體系以宮調和宇調為主。全國聞名的有《Maira》和《等我天亮》。
3.西方佛教文化影響下的藏族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和四川的壹些藏族聚居區。民歌包括民歌(牧歌)、勞動歌、情歌、鳳凰山歌、賦詩五大類。山歌演唱活動多與佛教節日有關,許多山歌與舞蹈相結合,如《囊瑪》、《堆謝》、《過謝》、《過莊》等。音樂屬於中國的音樂體系,民歌壹般具有熱情、歡快、真摯、動人、高原特色、節奏感強等特點。著名的民歌有《北京金山上》等。《在北京金山上》原為箭歌(即狩獵歌),最早流傳於西藏東南部林區。現在它已經成為壹種新的民歌傳遍全國。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包括雲南、貴州、廣西的少數民族地區。有二十多個不同的民族生活在這裏。這壹地區的民歌具有不同程度的古代文化特征和特殊的社會功能。民歌大多是“詩、歌、舞”的結合體,內容復雜多樣,不同歷史階段都有民歌。由於許多民族沒有書面語言,民歌成為他們記錄歷史、傳播知識和從事社會活動的重要手段,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這些都反映了壹種特殊的、多層次的文化現象。這壹地區的代表性民歌是多聲部民歌。大多數民族都有兩個聲部和三首民歌。民歌分為“大曲”和“小曲”。侗族、布依族、壯族中以大歌最為著名。大曲分三種:男聲、女聲、童聲。壹般男大歌節奏感強,曲調活潑。女生大歌節奏自由,旋律細膩柔和。除了兩個聲部,還有單聲部民歌。內容主要是關於愛情的。壹般是年輕男女在室內輕聲唱歌。此外,還有古歌,苗族古歌歷史最悠久。內容描述天地的形成和人類的起源。旅行等的原因。旋律充滿了誦經聲,演唱者多為老年人。侗族大歌在20世紀50年代聞名全國,其他民歌如《貴人開桂花》、《Xi明月松》等。也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5.東北薩滿教影響下的狩獵文化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主要包括東北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地區,以鄂倫春族民歌(包括鄂溫克族、赫哲族、達斡爾族和滿族)為代表,鄂倫春族還保留著許多1949以前原始社會的痕跡。這是壹個熱愛歌舞的民族。過去,它以狩獵為生。每當它狩獵歸來,或國家節日,都要舉行歌舞狂歡。他們的民歌可以分為三類:(1)民歌,(2)舞曲,(3)薩滿調。民歌分“長調”和“短調”,“長調”高亢有力,節拍自由;“短調”曲調流暢,節奏有規律。大部分歌舞都是人群的形式。薩滿調是為請神、跳神、祭祖、喪葬而唱的歌。曲調在吟唱,大多是為了帶來和平。鄂倫春族民歌是五聲音階的。宮模式和羽模式居多。他們最喜歡的民歌是《額呼蘭·德呼蘭》,這是壹首歌頌自然的歌曲。此外,“鄂倫春族唱法”也是全國聞名。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農半牧文化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包括甘肅、青海、寧夏的黃河上遊,還有漢、回、土、撒拉族、保安、東鄉、西藏、裕固族等民族雜居的地區。自古屬於半農半牧文化範疇。歷史上曾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東西方文化交流較早。由於長期的多民族交流交融,產生了壹種為八個民族所共有的歌曲——《花》。這壹帶的民歌可分為“家歌”和“野歌”。“家歌”包括各種酒歌、宴歌、小字、秧歌等等。“山歌”包括各種山歌、牧歌,也包括《花兒》。野歌只能在戶外唱。《花兒》是壹種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它的曲調悠長而高亢,風格深沈而委婉,氣質粗獷而質樸。無論哪個民族用漢語演唱,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詞,國內外著名的曲目是《上山看平川》。
7.中原和東部沿海具有古老傳統文化的漢族民歌區。
漢族民歌區是六區中最大的,從寒冷的北方到亞熱帶的南方,從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到東部沿海平原,地理條件、風俗習慣、生活生產方式多樣。語言雖屬漢語,但各地方言不同。東西南北差異很大,民歌的風格和特點也呈現出各種特點。另壹方面,北方草原民歌區、西北半農半牧民歌區、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區的漢族人口都在1000萬以上。所以民歌區域部分重疊的現象也是存在的。根據上述情況,漢族民歌區可分為十個支區和壹個特區。
東北大都市平原的民歌;
(2)西北高原民歌分支;
(3)江淮民歌的分支;
(4)江浙平原民歌;
(5)閩臺民歌;
(6)廣東民歌的分支;
(7)江漢平原民歌的分支;
(8)湘民歌分支;
(9)江西民歌分會;
(10)西南高原民歌分會,
(11)客家山歌特區。
漢族民歌種類繁多,但根據其不同的社會功能可分為十大類:勞動歌、民歌、小調、田歌、漁歌、茶歌、秧歌(含花燈歌)、民歌、童謠、童謠。
(1)東北平原民歌分會
這壹地區包括黃河下遊,如山東、河北、河南東北部、江蘇北部以及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省,基本上是壹個沿海平原。自古以來,黃河下遊屬於文化發達地區。根據風格的細微差異,該地區可分為兩個社區,山東、河北及河北和蘇北的部分地區為第壹社區;遼、吉、黑為第二群落。第二居住區其實就是第壹居住區的移民區。所以民謠屬於類似的風格。整個地區使用東部和北部方言。這裏的民歌以小調為主,其次是秧歌和號子,民歌很少。代表民歌有《大白菜》、《扇畫》、《沂蒙山小調》、《小劇場看》等。
(2)西北高原民歌分支
地區包括山西、陜西大都、河南西北部、內蒙古河套地區和甘肅、青海、寧夏的漢族地區。東部以太行山與東北民歌分界,南北為陰山以南、秦嶺以北,屬黃河中上遊。以前交通不便,民樂很少和外地交流,用的是西北首府的北方方言。民歌最為突出,有《天路歷程》、《山歌》、《爬山調》、《花兒》。其次是秧歌和小調。全國著名曲目有《走西口》、《祭祀精神》、《蘭花花》、《推炒面》、《五兄弟放羊》、《刨土豆》、《繡金碑》等。
(3)江淮山歌的分支
這壹地區包括江蘇北部、安徽大部、河南東南部和西部的大別山、江漢民歌區。該地區地處黃河與長江之間,其音樂文化融合了南北因素,具有過渡性特征。用北方方言。田歌和小調是最突出的民歌,其次是秧歌和民歌。著名曲目有鳳陽花鼓、王姐趕集、打麥歌、皮根蘆柴花等。
(4)江浙平原民歌
該地區包括江蘇南部、上海和浙江的大部分,位於長江下遊,是古代吳越的土地。文化比較發達,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它壹直被稱為江南魚米之鄉。使用的方言是吳語。民歌以小調為主,著名曲目有《紫竹調》、《不錫風景》、《茉莉花》、《哭七七》、《反鳥》等。
(5)閩臺民歌
這個地區包括福建大部分,臺灣省大部分,廣東潮汕地區。福建和臺灣省自古以來就有文化關系。臺灣省當地漢族人壹直使用閩南語。此外,兩地還有壹些地方戲曲和說唱音樂。民歌突出表現在民歌、田園詩和小調上,著名曲目有《采茶采蝶》、《茶童歌》、《天無無》等。
(6)廣東民歌分會
這壹帶包括珠江流域的廣東大都、廣友東南部、海南部分地區,北以南嶺為界與江西民歌區毗鄰。地處亞熱帶,珠江貫穿東西。與海外國家文化交流較早,使用粵語方言。過去,漁民成為這壹地區重要的社會階層。漁歌——鹹水歌是最突出的民歌。著名曲目有《落水》、《春牛調》、《李麗梅》等。
(7)江漢平原民歌
這個地區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和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區,是古代楚文化的中心。用西南方言。古代文化比較發達,民間藝術歷史悠久。至今在很多方面還保留著仿古的地方特色。最突出的是田歌民歌,其次是花燈歌、小調、山歌和民歌。知名曲目有《黃姐姐》《洪湖漁歌》等。
(8)湘民歌分會
這個地區包括湖南和廣西東北角的幾個縣。地處長江中遊南岸,也是古楚地。人們都在崇尚楚風,抨擊楚風,這與江漢民歌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只是使用的方言不同,這壹帶普遍使用湖南方言。最具代表性的民歌是民歌和田歌。著名曲目有《桑麻村的孩子打燈臺》、《荷花池畔》、《去四川》。
(9)江西民歌分支
該地區以江西中部、北部和東部為基本範圍,使用贛語。地處古代吳楚之間的文化對其有壹定影響,具有長江流域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過渡帶性質,民歌交融性強。茶歌最有特色,其次是小調和花燈歌。田歌的“鼓歌”也很出色。知名曲目有《杜鵑花開》、《采茶子》、《送郎為紅軍》等。
(10)西南高原民歌分會
該地區包括四川、雲南、貴州、陜西南部和廣西西北部的部分地區。北部以秦嶺為界,常用西南方言。代表性的民歌是山歌,其次是花燈歌。此外,川江船夫的號子也很有特色。耳熟能詳的曲目有《小河淌水》、《捉馬調》、《槐花幾時開》、《我住貴州貴陽》。
(11)客家山歌特區
客家人分布廣泛,在中國有8000多萬人口。中歐特區主要包括粵東北、閩西南、贛東南邊境地區。客家人集中在這裏。客家人是古代因戰亂從北方中原移民過來的,他們保留著古老的遺風,使用客家話。民謠以民謠為主,著名曲目有《紅燈曲》《風吹竹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