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科幻小說的起源,它出現在中世紀晚期,幾乎與科學革命同時,是對科學革命引發的文化碰撞的呼應。
因此,當我們談到科幻小說的起源時,就不得不提到科學革命。
科學革命可能發生在16世紀和17世紀之間。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第壹次發表了論文《重球體的公轉》。在這篇論文中,他首次提出了太陽系的日心說。哥白尼在仔細觀察天體運行軌跡後,大膽提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圍繞太陽運行。
但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普遍接受地球是宇宙中心的理論,其他天體都是圍繞地球做圓形軌道運動,也就是地心說。畢竟在當時宗教占主導地位的環境下,地心說符合當時人們的常識,也符合《聖經》中關於宇宙的記載。
因此,哥白尼的日心說宇宙觀遭到了當時宗教領袖的強烈反對,但誰也沒有料到,在與宗教信仰的鬥爭中,他的日心說宇宙觀最終成為科學的根本理論,並對西方思想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思想理論。此後,宇宙唯物主義的概念逐漸滲透到大眾文化中。
另外兩個重要人物使哥白尼的理論更加可信:開普勒和伽利略。
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Kepler)在1609年得出結論,所有其他行星都是以橢圓方式繞太陽運行,而不是哥白尼模型中提到的圓形。然而,伽利略對日心說的主要貢獻在於力學。他用天文望遠鏡觀察宇宙,對太陽系做了更詳細的陳述。
開普勒和伽利略的發現挑戰了亞裏士多德的地心說宇宙觀,標誌著壹種新的宇宙觀的正式確立。開普勒的行星運動定律和伽利略的力學在牛頓的著作中得到完美的繼承。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用數學方程相對完美地描述了天體與地球之間的力學關系。
不得不承認,巨大的變化不僅體現在天文學和力學上,在更多的領域也可以看到同樣的成就,包括光學、生物學、醫學、醫學等科學領域,挑戰了古代權威的整個體系,將人們頭腦中長期存在的宇宙存在的宗教觀,即宇宙魔法觀,轉變為數學的、非魔法的科學觀。
在這壹點上,壹個並非從根本上為人類創造的宇宙的發現,以及人類在其中的邊緣地位,對當時的人們產生了巨大的心理沖突,而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科幻小說給了人們緩解自身心理的創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