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商代末君帝辛,受辛王帝,名曰殷受德;子受德!是英雄末路被同族商奸聯合西蠻趁帝都空虛偷襲得手!帝辛...

商代末君帝辛,受辛王帝,名曰殷受德;子受德!是英雄末路被同族商奸聯合西蠻趁帝都空虛偷襲得手!帝辛...

帝辛(前1105年―前1046年),是中國商朝末代君主,也是中國歷史上記載中殘暴的君主。

在位30年,後世稱商紂王。子姓,名受或受德,商謚帝辛,周武王稱其為“紂王”,部分文學小說則稱其為“壽王”,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他在前1105年―前1046年在世,都城於沫,改沬邑為朝歌(今河南淇縣)。帝乙去世,應立長子啟,雖啟與辛為同母,但生啟時其母是妃,而生辛時已是後,故啟不能立,而立少子辛為帝。帝辛自幼聰敏過人。《荀子·非相篇》說帝辛“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 《史記·殷本記》也說“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

帝辛繼位後,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力強盛。他繼續發起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壹帶。特別是討伐徐夷的勝利,把商朝的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對東南夷的用兵,保衛了商朝的安全。毛澤東在評價帝辛時說:“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統壹東南,把東夷和平原的統壹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帝辛統壹東南以後,把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向東南傳播,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郭沫若在壹首詩裏說:“但緣東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慚開化,國焉有宋荊與舒。”

敗因

帝辛之敗有兩說,其壹,說帝辛在位後期,居功自傲,耗巨資建鹿臺,造酒池,懸肉為林,修建豪華的宮殿園林,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使國庫空虛。他剛愎自用,聽不進正確意見,在上層形成反對派,使用炮烙等酷刑,鎮壓人民。殺比幹,囚箕子,年年征戰,失去人心。他在討伐東夷之時,沒有註意對西方族的防範,連年用兵,國力衰竭,又需面對其因長年征戰而日積月累有增無減的大批俘虜如何處理等問題而造成負擔。該段早已無法考究,由周武編寫。

另壹個說法是,帝辛重用奴隸,觸犯貴族利益。周武壹方給帝辛設立的六大罪狀裏,排前的便是“任用賤民為官”以及“以賤民辱貴族”。說白了就是紂王提前了壹千年企圖終結奴隸制社會,提前三千年想要玩民主……試想,商鞅七百多年後開啟封建制都落了個車裂的下場,何況七百多年前呢?所以當時以周姬昌等為首的大奴隸主便壹起聯手殺了帝辛。

不管是因為什麽原因,反正最後的結果就是: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西方11個小國會師孟津,乘機對商朝發起進攻,牧野之戰,大批俘虜倒戈,周兵攻至朝歌。帝辛登上鹿臺,穿上他綴有寶玉的衣服,投火自焚而死,商朝滅亡。

帝辛死後,葬於淇水之濱,今墓尚存。

帝辛和商紂王,是同壹個人,都是商王朝末代君主的稱號。壹個人有兩種稱號,在中國歷史上唯此壹例。這兩個稱號之間差別是巨大的,對不同的人群來說具有不同的含義。

毛澤東對帝辛的評價耐人尋味,因為所處地位,毛澤東的著眼點和洞察力顯然更令人信服:“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壹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很有功勞的。紂王伐東夷,打了勝仗,但損失也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使商朝亡了國。”“當時微子是裏通外國。為什麽紂王滅了呢?主要是微子反對他,還有箕子反對他,比幹反對他。紂王去打東夷,把那個部族征服了。紂王是很有才幹的。後頭那些壞話都是周朝人講的,不要聽。”“紂王那個時候很有名聲。商朝老百姓很擁護他。紂王自殺了,他寧死不投降。”(《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P1157,轉引自高水然:《對紂王的評語》,淇園文萃)

可以對帝辛與商末帝國的狀況做個完整梳理了。在周人充斥著汙蔑、謾罵的歷史記載之外,還有壹幅真實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帝乙在位九年而崩,次子辛即位。當此之時,帝祖甲的禮制改革已逐步取得了正統地位,嫡長繼承制的王位傳承已取代兄終弟及而成為主流。因此,微子啟雖然是帝乙的長子,並與帝辛是壹母所生,但因為其母生微子時地位尚低,故微子為庶出。而其母為後以後,生辛,故其為嫡出。此即太史所謂“妻之子”、“妾之子”的同來。帝辛的即位對微子啟的打擊可想而知。且微子啟素有賢名,其朋黨亦頗眾,幾與帝辛成抗衡之勢。故而終帝辛壹世,微子壹派始終是最堅決的反對派,陰謀詭計,無所不用其極。在帝辛的強力打壓下,鋌而走險,通敵賣國,與周人勾搭而奸,不惜壹切代價地顛覆帝辛政權。其手段卑鄙也面目可憎,只看商亡後的表面便壹目了然:“周武王伐紂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牛,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這副無恥之極的奴才相,千百年來無人出其右者。司馬遷如此揶揄,亦是鄙其為人。因而既然“微子啟、膠鬲與周盟”,早已通敵作了內奸,又刻意作出如此做派,真可謂無恥之尤!

另壹方面,由於祖甲禮制改革而受到打擊,不僅僅是微子。王族中的箕子、比幹亦是禮制改革的堅決反對者。因為按兄終弟及制,他們都是有機會登上王位的。而拜嫡長繼承制之賜,則徹底斷了念想。這些心懷怨念的王族大臣,在對待禮制改革上,是與微子壹派同仇敵愾的。雖然目的未必盡然相同,但制掣肘、削弱、打擊帝辛方面卻是壹拍即合。這些王族勛貴與微子壹派或分或合,雖不象微子壹派那樣喪心病狂,通敵賣國,但卻是帝辛實實在在的反對派。帝辛雖名義上是王族的最高代表,實際上在王族得到的支持是十分有限的。

此外,自盤庚以降,商族貴族離心離德已日漸難制,商帝的祭祠、行政、軍事難以展布,因而至帝祖甲時,廢貴族公議,形成君主集權,加大王族勢力。但受商代以氏族為社會基本組織單元的社會現實的影響,貴族的勢力仍是難以抑制的。這些貴族都有自己的基本勢力,商帝亦難以拔除。故而在商帝強勢力可以壓服,壹旦商帝稍弱便各自為政,烏煙瘴氣。因此,自帝武丁以後,商王朝“聖賢之君六七作”,大部分時間商帝是強勢力的。然而,帝辛繼位時,由於王族的分裂和微子壹派的瘋狂,這些貴族亦蠢蠢欲動。

而整個商族,由於數百年的興盛,疲態盡顯,與古羅馬帝國滅亡之前極為相似。奢侈享受、貪生怕死,自私短視,“朋家作仇,脅權相滅”,壹派衰落腐朽的八旗模樣。而且,商族好酒之風甚盛,自商帝、王公大臣以至庶民,無不酗酒成風,以至於“壹國失日”。周人攻擊帝辛“沈湎冒色”,孰不知這是商族整體的嗜好與行為,而“紂為長夜之欽”,在當時的環境下不僅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帝辛再英明,亦未能脫“俗”。

在如此情況下,商王朝中央已對周邊的諸侯方面失去控禦能力。諸侯方伯時附時叛,時時騷擾、襲擊,尤其是東夷,竟多次塗入王畿( jī )擄掠。東夷原本商王朝盟友,後雖有齟齬,但不為大害。但自武功赫赫的帝武丁懲滅坐大的方伯大彭。豕韋後,東夷再無人可制。雖武丁壹朝服貼,但給後世商帝留下隱患。帝武丁可謂為壹時之忿而自毀長城。因此,六七帝而東南不寧。自帝武丁迄帝辛,對東夷用兵就未停過。而在西邊,周人自帝武乙時已漸孳大。《竹書紀年》中的帝武乙“狩於河、渭,大雷震死”的記載相當奇特。現代人多數懷疑帝武乙的真正死因,但絕對與周人脫不了幹系。至帝文丁,周季歷繼續驕橫征伐,被帝文丁所殺、至帝辛時,周侯昌變本加厲,已成西方大患。

這就是帝辛繼位後的局面,壹個內部四分五裂、外部群強環伺的老大帝國。帝辛繼位後的措施,因史料缺乏已以全面描述。但根據現有的簡略記述,綜合起來可勾勒出壹個大致輪廓:壹是對內部的駕馭。帝辛壹方面對四分五裂的內部龐大的反對陣營進行分化、打壓,不惜采取高壓手段,殺比幹,囚箕子,逐微子,另壹方面,簡拔外來逃臣中的飛廉、惡來為將,牢牢掌握軍隊。此二人亦不負帝辛重望,飛廉為伐東夷統帥,商亡後仍堅持戰鬥,直至戰死。而惡來更是戰死於牧野。至於內政,用費仲以對抗諸方勢力。二是以戰功穩局勢,樹威望,凝人心。帝辛即位元年即命九侯、虞侯,邗侯——這與周人歷史命周侯昌為西伯要早五十年,而且原因、目的均不壹樣。四年,大搜於黎——即《左傳》所謂“紂為黎之菟而東夷叛”者,在西邊舉行軍事演習以震懾西部諸侯,尤其是周人。九年,伐有蘇,獲妲己。二十二年,大搜於渭,囚西伯昌——現代人認為,帝辛為解除西邊威脅,於此時殺掉了西伯昌,而不是象周人說的那樣因諸侯聲援而懼而釋之。

在解決了西部威脅後,帝辛掉頭東征、南伐,對時常侵襲至王畿的東夷進行討伐,傾全國之力以期滅掉百年來的肘腋之大患。商與東夷之戰是壹場漫長的、消耗極大的苦戰,經數十年方決出勝負。而此時商王朝所有的精華已消耗殆盡,雖然是戰勝者,俘虜、財貨無數,但帝國已成空架子。故而,以帝辛之英明強勢,只能將周人在西部征伐視若不見,而是極力地消化戰果,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撫平戰爭的創傷。而這時,壹直被帝辛強勢壓制的反對派在關鍵時刻給虛弱的商帝國致命壹擊——大夫帝甲、內史向摯、微子先後逃到周,向周人出賣了帝辛極力隱蓋的帝國真相,引導周人乘虛而入,煌煌大商頃刻間轟然倒塌,帝辛山河夢斷,壯烈殉國。

回頭來看看毛澤東的評語,便能理解為什麽“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能夠理解“紂王那時很有名聲。商朝老百姓很擁護他。”因此,微子啟從周人手中乞求而建的宋國的商人後裔,才會寫出《玄鳥》那樣的詩來紀念帝辛、贊美帝辛,稱帝辛為無微不勝的“武王”。這篇短文,亦將在《玄鳥》的頌聲中作結: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士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

方命厥後,奄有九有。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

龍旗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裏,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四海來假,來假祁祁。景員維河,殷受命鹹宜,百祿是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