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這部諾貝爾獲獎小說:用壹個小鎮,三代人的命運,講透了人生!

這部諾貝爾獲獎小說:用壹個小鎮,三代人的命運,講透了人生!

太古是個地方,它位於宇宙的中心。

它由四個天使守護,它擁有城鎮和森林。

它簡單的如同妳我生活的地方,復雜的如同妳我的生活。

太古,是諾獎得主,奧爾加·托卡爾丘克的代表作,《太古和其他時間》裏的世界。

在作者的書裏,太古是個充滿神話般的原始村莊,而實際上,它是整個世界的縮影。

它講述了壹個關於現代性與自然,男性和女性之間,永恒沖突的寓言。

故事開始於1914年,壹直延續到如今。而小說用小標題的方式,章節化的展現整個人類社會的生活圖景。

格諾韋法是第壹個登場的人物,她和丈夫經營著壹家小磨坊,本來可以生活無憂,但因為戰爭,丈夫離家參戰,生死未蔔。

奧爾加說: 戰爭是第壹災難,其他的災難將隨之而來。

格諾韋法的人生悲劇,就是由戰爭引起的。在丈夫失蹤的日子裏,她從最初的等待,到絕望死心的過程中,愛上了年輕的小夥埃利,正當兩個人愛的火熱,難舍難分時,格諾韋法的丈夫,米哈烏回家了。

格諾韋法選擇回到米哈烏身邊。

小說裏,她和埃利的壹段對話,看的讓人心疼。

她對埃利說: 妳走吧,只要我看到妳,我就沒法兒入睡。

埃利說: 而我看不到妳,就沒法兒活。

格諾韋法說: 壹切都迫使我們分手,妳年輕,我是老太婆,妳是猶太人,我是波蘭人,妳是自由之身,我則身為人妻。妳不停地在移動,我卻恒久停留在壹個地方。

回到米哈烏身邊的格諾韋法,徹底斷絕了和埃利的聯系,開始了平凡人妻的生活。

愛情潛藏在她心裏,她浸泡在柴米油鹽裏。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了,她親眼看到曾經的愛人,猶太人的埃利,死於德國軍官的槍殺中,她痛苦到跌倒在地上,從此,再也無法依靠自己的雙腳站起來。

從此,她只能壹天壹天萎縮下去,活著和死去,變得沒有分別。

埃利曾對她說,真正的愛情,永遠不會死去,但是,如果愛人死了呢?

小說裏,展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傳統的,和非傳統的。

以格諾韋法,和她的女兒米霞為代表的女性,展示的是傳統女性的生活境遇。

而以麥穗兒和她女兒魯塔為代表的女性,展現的是非傳統路線的女性,她們的探索和出路。

最後,所有人,殊途同歸。

因為,正如作者所言: 上帝在關註,時間在流逝,死亡在追逐,永恒在等待。

米霞在父親米哈烏的寵溺中長大,父親無微不至的呵護著她,母親,也為家庭,放棄了自己的愛情。

長大後的米霞,愛上了貧窮木瓦匠,老博斯基的兒子帕韋烏。

帕韋烏是壹個野心勃勃的年輕人,他看不起無能的父親,討厭手腳和長相都粗笨的姐姐們。他信奉的人生真理,像極了我們大多數普通人。

帕韋烏說: 人總得活著,得養育子女,得掙錢,得受教育,得往高處走,得向上爬。

他熱烈的追求米霞,因為米霞出生壹個非地主,卻很富裕的小康家庭,是他努努力,可以夠得上的家庭。

他將米霞比喻成小巧精致的瑞士手表,而手表,是男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然後,故事的發展,和很多故事沒有差別。

帕韋烏通過努力,投機取巧,攫取了大量的財富。然後中年出軌,和米霞感情破裂。米霞,像所有中年女人壹樣,因為壹個接壹個的生孩子,身體走樣,變得笨重粗糙。

但兩人的關系,因為家庭,深深的聯結在壹起。

小說裏有壹個情節,當女兒生病時,米霞焦慮不安,絕望無助,而帕韋烏從黑市買來藥,治好女兒的病,那天夜晚,米霞睡覺時,緊緊的抱住了她。

對於年輕女孩來說,愛情是了不得的事情,而對於中年女人來說,男人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愛情,還是家庭重擔和責任的分擔者。

他可以是不合格的丈夫,只要他能做成合格的爸爸。

米霞的妥協,何嘗不是大多數女人的妥協。她可憐嗎?

也沒有,童年父親給予了絕對多的愛,她壹生都在享受自己的人生,在我們看來,丈夫的行徑讓她的人生很可悲,可是,也許自從有了孩子後,丈夫也不再是她人生的重心呢?

她壹生為家庭,為孩子勞碌,充實而踏實。她死後,所有人都不習慣,最先垮下去的,再也站不起來的,是帕韋烏。

米霞依賴他而生存,他何嘗不依賴米霞而生活。

很多家庭,表面看起來,是在外面賺錢,威風凜凜的男人是家庭支柱,而其實到最後才能發現,女人,才是壹個家庭的支撐。

她的女兒回來後,只帶走了米霞的小咖啡磨,那是米霞的父親贈予她的,米霞的壹生,無論多麽繁忙,都會給自己留出喝手沖咖啡的時間。

那是她為家庭奉獻之後,留給自己的快樂時光,那是女兒唯壹帶走的,未來將在女兒生命裏,延續的東西。

小說裏,米霞的父親米哈烏,是個讓人感動的人物。他壹早看穿了女婿的居心,卻擋不住女兒的自願,所以,為了拖延婚期,也為了讓女兒婚後居住的舒服,他用了三年時間,為女兒建了整個太古,最大最舒適的房子。

和他形成對比的,是帕韋烏的父親,老瓦木匠博斯基。他因為未實現自己的雄心壯誌,對生活境遇不滿,就將所有憤怒都發泄在女兒身上。

當得知米哈烏為女兒建立大房子後,虛榮心作祟的他,非要在旁邊也為自己的女兒建立壹座房子。

壹座明亮,壹座背光;壹座溫暖,壹座背陽;壹座高大,壹座低矮。

當有不明來歷,但英俊富有的男人,追求自己女兒時,他想不想就立刻同意了。後來這個男人,拋妻棄子,四處遊玩,不問家庭。

對於老博斯基來說,女兒只是為她挽回尊嚴的工具,壹定程度上,他促使了女兒後半生的悲劇。

所以,父母們,不要擔心孩子以後生活的不好,要擔心在她還很小的時候,妳給的愛不夠,不夠多,不夠純粹,不夠支撐她怡然自得的度過余生。

麥穗兒,在小說中,代表了那壹類非傳統女性。

她是人們心中的蕩婦,居住在森林裏。因為和壹種叫做歐白芷的植物交合,生下了女兒魯塔。

年輕時的麥穗兒,叛逆而特立獨行,年老後的麥穗兒,卻洞若觀火,知悉壹切生活的困難,發自內心的同情每壹位無助的人。

弗洛倫滕卡,是個悲劇性的老太婆。

她的丈夫喝醉酒掉進河裏淹死了,她的9個子女,死了7個,她壹次壹次流產,因打胎差點死去,她幸存的壹兒壹女,離她而去,消失在世界的某個地方。

老太婆在不知不覺中發了瘋,她在夜裏失眠,頭痛不已,明亮的月亮妨礙了她的睡眠,她認為是月亮詛咒了自己,自己的人生,才會陷入不幸。

小說裏有壹段關於她的描寫,也代表了很多過去女性的生存境遇: 女人越是強壯,生的孩子就越多;生的孩子越多,女人也就變得越發虛弱,到了生命的第四十五個年頭,弗洛倫滕卡的身子,才從不斷生育的圈子裏解放出來,自行達到了不育的寂滅境界。

可是,此後,新的人生災難在等待著她,她深陷過去的痛苦之中,無法走出來。她每天和月亮吵架,詛咒月亮的狠毒。

如果不能將憤怒和不滿,發泄給月亮,她能發泄給誰呢,上帝嗎?那是瀆神。

所有人都以為她是瘋子,只有麥穗兒理解她。

她給老人講了個故事,告訴老人,月亮托夢給她,讓她替自己道歉,因為自己老眼昏花,智力昏聵,犯了很多錯誤,導致老人壹生淒苦。並說,月亮為了補償她,讓麥穗兒做她的女兒,麥穗兒的女兒魯塔,做她的孫女。

老人聽後,慢慢釋然了。

她的人生充滿坎坷和痛苦,她只是想要命運,給她壹個解釋,壹個道歉。

而深陷在過去的人,容易抑郁瘋狂;沈迷於未來的人,容易焦慮迷茫;只有生活在現在,才能享受平靜的生活。

原諒命運,放下過去,沒有未來的弗洛倫滕卡,以後過著最為安逸而靜謐的,此時此刻的生活。

第三代人物,以麥穗兒的女兒魯塔,和米霞的弟弟,也就是格諾韋法的兒子,伊齊多爾為代表。

格諾韋法,和麥穗兒同壹天生孩子。

格諾韋法,生了壹個腦水腫的兒子,叫伊齊多爾。他比米霞小很多歲,醫生說他很可能活不久,也很難正常發育,所以,即使米霞出嫁後,也壹直帶著弟弟生活,將弟弟當作自己的孩子養。

而魯塔,跟著母親麥穗兒,生活在森林裏。

機緣巧合,伊齊多爾和魯塔,相識相戀。伊齊多爾教魯塔識字,魯塔教伊齊多爾認識大自然。

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後,軍隊入駐太古,魯塔遭到玷汙,倔強熱烈的少女,不再可能嫁給伊齊多爾,她表達愛的方式,是告訴他自己所有的秘密。

後來,她嫁給了壹個有錢的富商,只是為了可以穿漂亮衣服,她也想過,要去愛這個男人,但這個男人,不想得到她的愛,只想控制她。

男人打心眼裏,看不起她。

大膽的魯塔,離開了太古,逃到了古巴,成為第壹個離開太古的人,也成為了伊齊多爾,永遠思念的人。

在小說裏,被認為是發育障礙的伊齊多爾,是唯壹壹個思考人的出路,生命意義的人。

而思考最透徹的人,是地主波皮耶爾斯基。

他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經歷過富裕,也經歷過戰後蘇聯重建,他的全部財產被充公。

面對人生的波譎雲詭,他起初感慨: 我生得太晚了,世界正在走向盡頭,壹切都玩兒完了。

最後,他發出質疑: 世界上的惡是從哪裏來的?上帝既然是善良的,為什麽允許惡存在?莫非上帝不是善良的?

作家奧爾加·托卡爾丘克,有心理學背景,但是她的小說主題,似乎涉及壹個更為龐大的哲學探索,和神學研究。

小說的核心人物,始終在人生真正意義的探索中,蹣跚著前進,而宗教,是其中,壹個重要維度。

神學家聲稱,上帝在六天內創造了世界,他把光與黑暗分開,天空與水分開,然後創造了陸地、植被、行星和動物,以及人,第七天他休息了。

科學家卻很迷茫,因為他只相信,顯微鏡和望遠鏡裏的世界。

普通人更迷茫,他們在經歷了生活的欺騙後,發出了地主波皮耶爾斯基的質問,上帝真的存在嗎?

上帝存在,惡也存在,痛苦也存在,戰爭也存在,絕望也存在,那麽,上帝存在的意義是什麽?

現實世界裏,波蘭是壹個非常宗教化的國家,但是兩次世界大戰,波蘭無從幸免,戰後又在德國和蘇聯的夾縫裏茍活,所以小說裏,上帝的形象,遭受了重創。

但這不是壹部討伐宗教的書,它更有趣,更現實,因為關於上帝和人類的關系,作者給了另壹重猜想。

在《聖經》裏,上帝將人類逐出伊甸園,上帝拋棄了人類,可是,有沒有另外壹種可能,不是上帝將人類,從壹個完美世界,趕到壹個荒涼,貧瘠,痛苦的世界,而是,人類主動離開了上帝,遠離了上帝,樂於去追逐壹個沒有生命景象的世界。

否則,如何解釋大規模的世界戰爭呢?

人間不如天堂,但也是宜室宜家的地方,但人類主導了生靈塗炭的戰亂,制造了慘絕人寰的悲劇。

是人類,拋棄了上帝。

兩百多頁的書,七十余年的時光,我們跟隨著太古人,見證他們經歷了: 房屋建成後倒塌,家庭團圓後離散,得到之後失去,戰爭後和平,和平後戰爭。

鬼魂遊蕩,屍體腐爛,上帝註視著壹切,在時間的長河裏,世世代代,生生世世,不斷輪回。

有人說,這部小說像極了《百年孤獨》,但是,《百年孤獨》的結局,當古老家族的最後壹個人丁,也從世界上消失後,作者說,這樣的家族,世界上不會再出現第二個。

可是,在奧爾加·托卡爾丘克的小說裏,跟任何地方壹樣,人們參與了,包括痛苦、疾病、死亡,愛和黑暗的激情,人生的起起伏伏。

他們不是英雄,沒有特異功能,但是他們會生存下去,不管有多難,因為他們是永恒的,連綿不斷的,他們就是我們。

現實中的波蘭人,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壹次被占領;中國人何嘗不是,兩次世界大戰,兩次被占領。

誰的血淚史,會比誰的多,誰的苦難,又會比誰深刻。

但民族壹代壹代的血脈,依然延續著。

壹同延續的,是不變的生活輪回。

有人迷戀金錢,有人享受自然,有人聽從上帝的旨意,有人尋求人生的意義,有人縱情聲色,有人沈迷書籍和遊戲。

然而,只有壹件事是確定了:所有人,所有事,都會走到盡頭,即便世界沒有盡頭,時間沒有盡頭。

妳也許能夠逃離某個地方,但妳被困在這輪回之中,妳可以選擇如何度過剩下的日子,但妳無法決定,妳可以擁有多少時間。

明白了這壹點,妳就會明白,這本小說,是壹部關於時間的書,整個人類的歷史,也不過是壹部時間的歷史。

壹切都在消逝,沒有什麽是永恒的,上帝也老了,唯有時間永恒。

聖經上有壹句話: 有播種和收獲的時間,有生育和死亡的時間。

換言之,人類的壹切悲劇,都在於沒有好好利用時間,沒有正確的對待時間。

所以,小說裏,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始出現了家用電器,代步的小汽車,但是,這些東西,並沒有為人類帶來真正的福祉。

變老的循環,醜態百出的生活,依然籠罩著每壹個人。

壹代人正在死去,另壹代人正在接管著充滿失望的生活。

時間在流逝,死神在追趕。

在時間的循環裏,在現在和未來的交匯處,人類還沒有找到,好好度過這壹生的辦法,或者他們太笨,或者他們,自作聰明。

總之,他們浪費了時間,也浪費了生命。

如果說,神學家,關心我們的信仰;道德家,關心我們的良知;科學家,關心我們的正確認知;心理學家,關心我們的自我意識。

那麽作家,就是所有領域的安全閥,他要確保,當這些領域發生爭論時,人們不會陷入瘋狂,不會陷入極端。

壹定程度上,作家要站的更高,看的更遠,認知更全面。

這也是奧爾加·托卡爾丘克,提出的[整體觀],作家的[全局觀]。

在奧爾加·托卡爾丘克,發表諾貝爾獲獎感言時,她提到了自己的母親,母親教會了她,如何看待整個宇宙,如何帶著豐富的想象力,去拓展人類認知的極限。

然而可悲的是,現實世界,現代世界,卻不斷的損耗人類的想象,不斷的禁錮人類的眼界。

當互聯網興起時,人們以為,這為所有人提供了,更便捷的獲取資訊和知識的機會,將為人類帶來智慧,但相反的是,我們看到了日益分裂的部落主義。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逛各種電商平臺時,平臺會根據我們的瀏覽歷史,只推薦相似的東西;我們看新聞時,網站會因為我們的閱讀喜好,只推薦我們感興趣的事情。

最後,我們以為的世界,就是互聯網給我們提供的,我們只想看到,他們也只讓我們看到的世界。

我們彼此隔閡,深陷部落,滋滋竊喜。

我們嚷著真實,嚷著自我,可是,局部真實,是否是全部事實,不自知,不正確的自我,是否也是妳真正想要堅持的自我。

我們,在迷失和孤獨中四處遊走,被不可理解的命運所束縛,被輪回的主要力量所玩弄,我們的靈性在消失,變得狹隘和膚淺,淪為各種簡單力量,金錢,地位,聲名的追隨者。

在這樣的情況下,在這樣的世界裏,活著的人,和僵屍有何區別?

托卡爾丘克認為,這場危機,源於閱讀,也應該從閱讀開始解決。

她建議所有敘述者,用第四人稱的方式,也就是跳出來,用壹種可以看到所有角色的視角,去講述故事。

只有作者具有全局觀,才能讓讀者產生整體感。

這讓我想起之前的發文,經常有讀者讀完壹篇長文後表示,作者究竟想表達什麽觀點?

妳看,我們的讀者,已經習慣了新媒體作者,傳遞壹個觀點,但其實任何寫作者,不只是傳遞觀點,更重要的是,喚醒思考。

也許,這個世界,沒有上帝,但每個人,可以努力培養上帝視角。

妳看到的越全面,妳活得越真實,妳越有資格,談論自我,堅持自我。越容易,在時間的輪回裏,做出正確的選擇。

文 | 巴黎夜玫瑰

圖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