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著名評論家巴赫金曾提出壹個概念:復調小說。這是從樂理中借用的壹個術語。復調的本意是指壹首曲子中有兩個以上的主旋律。如果壹部音樂作品整體上是和諧的,那麽這兩個主題就不是分開表達和展開的,而是有對話關系的。否則就是獨白。古典意義上的音樂是典型的單壹主題,音樂的美感來源於和聲。然而,在現代音樂美學中,和諧不再是美學的最高追求。在工業時代和後工業時代,人們的靈魂被撕裂,人與人、人與自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出現了普遍的分裂。人在自我意識和潛意識中有多重結構。所以古典美學中單壹的旋律無法表達現代人內心的深度。於是無調性音樂在本世紀初出現了。用撲朔迷離的聲音組合表達人復雜的靈魂世界。
小說也是如此。壹個作家,作為壹個敘述者,也就是說故事的人,不再是壹個全知全能的神。他可以完整的講壹個故事,因為他自己的靈魂可能是分裂的。在他的人物設計和情節講述中,他不自覺地在故事中暴露了自己的內心矛盾,所以他更深刻地揭示了自己。復調小說,其實指的是作者自身多重人格的對話。《在餐廳》和《孤獨的人》都是由第壹人稱敘述者“我”來敘述的,但敘述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作品的主人公。但是,這個“我”不是簡單的旁觀者,而是壹個獨立的角色。他們不僅對各自作品的環境氛圍和抒情基調起著巨大的作用,而且還將自己融入小說的情節,與主角形成對話關系,甚至成為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雙重角色。“他們似乎是壹對具有獨特心靈感應的雙胞胎。雖不相同,但關系密切,骨骼相連。”(註:王輝《反抗絕望》其實這兩個雙重主角都是作者魯迅內心的兩面。在他們談話的背後,是魯迅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內心深處的壹種沖突。《在餐廳裏》和《孤獨的人》(以及《頭發的故事》)的敘事特點是把自己的內心經歷分成兩個角色——兩個孿生兄弟,壹個以簡單的獨白的主觀方式呈現,壹個以客觀的非“我”的形式呈現。這種獨特的方式恰恰表現了作者本人所經歷的諸多內心矛盾,是魯迅最初的藝術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