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水滸傳》人物評價

《水滸傳》人物評價

分類:教育/科學> & gt學習援助

問題描述:

有多少說多少。

分析:

論《水滸傳》的人物和結構

茅盾

《水滸傳》中的人物描寫壹直得到最高的評價。所謂壹百單八人不同臉,雖然難免誇大,但書中有十幾個重要人物不同臉是真的。我記得有壹個筆記本,虛構了壹個故事,講的是施耐庵是怎麽寫水滸的,大意是施耐庵先請壹位畫師畫了宋江等三十六人的畫像,掛在壹個房間裏,日夜揣摩。久而久之,這三十六人的音容笑貌就在施耐庵的想象中成熟了,然後他就寫了,於是就栩栩如生了。施耐庵發明的這種創作方法有自己明顯的特點。比如宋江等三十六人的形象,就與宣和遺風的描寫聯系在壹起。但是,它強調每天都要想辦法弄清楚,有壹部分是真的,雖然基本上是不科學的。因為,如果寫《水滸傳》,那就真的是施耐庵了。然後,在他開始寫作之前,他試圖弄清楚的是長期以來在民間流傳的贊美水滸英雄的口頭文學,而不是施耐庵自己聘請壹些繪畫大師制作的36個人的形象。

每張臉都不壹樣,這是總評;單憑這句話不足以說明《水滸傳》人物描寫的特點。以林沖、楊誌、魯達為例。這三個人落草前都是軍官,都有不錯的武功,這是他們的共同點;他們三個做夢都不會想到有壹天會成為亡命之徒,但他們最終還是成為了亡命之徒,只是他們每個人的原因都大相徑庭。因為高衙內想得到林沖的妻子,林沖打錯了官司,捅了滄州。面對這樣的壓迫和陷害,林沖只是聽天由命,於是在野豬林,魯達試圖殺死那兩個該死的解差,卻被林沖阻止了。到了滄州後,林沖心安理得地做了階下囚,直到高衙內又派人殺了他,他才報了仇,落草為寇。至於楊誌,因為華士綱的倒臺而失去官職,未能復職,落魄賣刀。他不小心殺了壹個惡棍,所以被軍隊開除了。不料他卻成了梁中書門下的壹名軍官,最後被迫逃離江湖,落草為寇。只有茹達,他的經驗是“主動的”。起初為了救人,官做不了,出家了;後來為了保命,連和尚都做不到,只好落草。《水滸傳》從三個人的不同經歷來刻畫他們的性格。不僅如此,《水滸傳》還從三人不同的意識形態上說明了三人不同經歷的必然性。楊誌壹心想當官。“封妻蔭”的結果,付出了所有的關愛,還是壹無所獲。林崇安堅持自己的主張,逆來順受,結果被迫無處棲身。只有魯達,沒有後顧之憂,敢做敢當,從來沒有吃過虧。對於楊誌,我們雖然同情他的遭遇,但是我們鄙視他這個人。對於林沖,我們充滿了同情,但對他的理解不夠深感遺憾。對於如達,除了贊美,我們無話可說。水滸傳就是這樣通過它華麗的形象讓我們對這三個人產生不同的感情。不僅如此,《水滸傳》從意識形態上說明這三個人來自不同的階層。楊誌是“三代後楊公之孫”,所以做官念念不忘,“封妻之影”。只要有官員去做,梁中書也是他的好上司。林沖出身於槍桿子教師家庭,是個小資產階級技師。他有正義感,卻安於現狀,被逼走下坡路,下不了決心。至於魯達,他沒有親戚也沒有理由,是個光棍,沒有財產。他是壹個出身貧農或工匠,靠軍銜晉升的軍官。《水滸傳》並沒有描寫這三個人的出身(只是在楊誌寇自己坦白之後),但是在描寫這三個人的性格時,他們的階級成分是處處緊扣的。

所以我們可以說,善於從階級意識出發描寫人物的立場和行動,是《水滸傳》人物描寫的最大特點。

其次,《水滸傳》對人物的描寫還有壹大特點,就是關於人物的壹切都是由人物本身的動作來說明的,作者絕不做評論。以林沖等三人為例。這三個人物出現的時候,都是突然出現在別人的事件中間。魯達的出現是在史進找王教練的事件中。林沖的出現是在魯達練武的時候,楊誌的出現是在林沖找軍閥的時候。這三個人物出現時,除了對其外貌的簡單描述,沒有壹個字介紹他們的身世,自然也沒有壹個字描述他們的品行;他們所有的故事和品行都是在他們後來的行動中逐漸顯露出來的,直到他們主要故事的結尾,我們才完全認可他們的故事和性格。就像壹個人從遠方來。壹開始我們只看到他穿的是長外套還是短外套,然後看清楚他是胖是瘦,然後看清楚他是方臉還是圓臉。終於,我們看清了他的眉眼,甚至他的音容笑貌:此時,我們看清了他的壹切。《水滸傳》就是用這樣壹種由遠及近的方法來寫人物,所以能引人入勝,非常生動。

《水滸傳》中的人物描寫就到此為止吧。先說水滸的結構。

從全書來看,《水滸傳》的結構是不有機的。我們可以把幾個主要人物的故事編成獨立的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沒有分離感。但從壹個人物的故事來看,《水滸傳》的結構是嚴謹的,甚至是有機的。至此,可以證明《水滸傳》在還是口頭文學的時候,是壹大堆母題相同,但又相互獨立的故事。

這些獨立自成體系的故事,在結構上有壹些相似之處。總的來說,第壹,故事發展環環相扣,但密密麻麻,搖曳生姿。第二,善於運用多變的手法,避免直白的敘述。以林沖的故事為例。林沖的故事,從嶽廟燒香到落草水泊,共有五章。故事壹開始就提出了決定林沖命運的問題,從此壹步步向高層發展,但這條發展線不是豎著緊的,而是曲折的,松著緊著的;流放滄州的決定是整個故事中間的壹大段,但不是頂點。頂點是上梁山,林沖的故事到此結束。在這五本書裏,在寫作方面,我盡我所能讓讀者憤怒,讓讀者破涕為笑。我只是為林沖感到高興,馬上就為他擔心。甚至故事中的插曲(如林沖、魯豫、柴進和與洪的較量)也不是直截了當的。這段話裏,林沖先到柴進莊,柴進不在。林沖很失望,但在路上遇到了柴進(柴進出場的經過是多姿多彩的),然後和洪壹爭高下。林沖短短的比武插曲,雖以千余字收尾,卻是何等錯綜多變。他說他要搞個錦標賽,但是他沒有比。他先吃了酒,真的開始比武,但他是半真半假(洪)的(林沖)。於是柴進把銀子做了叫解差開枷,用大錠銀子做註。最後是真的,結尾只有壹百個字。但這幾百個字真的是言簡意賅,鏗鏘有力,形象地描述了林沖武功的高強。這短短的壹千多字也刻畫了柴進和洪的面貌,筆墨經濟到了極致。再看看楊誌的故事。楊誌的故事* * *只有三本書,15600字,前後三段:賣刀,當官,落於出身階層。

結構上,楊誌的故事和林沖的故事不壹樣。林沖的故事先把整個故事提出來,然後壹步步發展到頂點。而楊誌的故事,卻在挫折、成功、幻滅三部曲中總結了楊誌的求官之夢。從結構上看,* * *在中間。在權貴高俅,楊誌是倒黴的,但在另壹個權貴梁中書,楊誌從壹開始就高升了,看似壹帆風順,但在權貴門下卻並不容易。奴隸之間是有派系的,他們經常互相爭鬥。梁中書的用人無能,註定了楊誌的幻滅。同時也註定了黃泥崗上的楊誌必定失敗。故事發展的邏輯是這樣的,但小說結構發展的邏輯是通過壹系列正反螺旋達到頂峰的。楊誌壹行還沒出發,吳用就布下了圈套,書裏寫得清清楚楚;相比之下,則是楊誌的精明對策。讀者此時迫切需要知道的是,吳用等人是“軟拿”還是“硬拿”這個10萬美元的金球。如果“服軟”,怎麽能躲過楊誌精明的眼神?這個謎團直到故事的結尾才被揭開,結構的縱橫開合就是這樣造成的。

以上是對《水滸傳》人物和結構的粗淺看法。如果妳想學習水滸傳,這些都是值得學習的地方。自然,《水滸傳》也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優點。比如人物對話中經常使用當時人民的口語,讓我們感覺聽到了他們的聲音;再比如動作的描寫,在紙面上生動活潑,只有寥寥數語。.....這些都應該研究,但從大的方面來說,應該主要研究的對象是它的人物描寫和結構。請不要誤會,以為《水滸傳》其他方面沒有什麽值得我們學習的;不過這篇文章重點是如何塑造人物,架構大局,所以暫時不談它的其他方面。)關於這壹點,我的偏見是《水滸傳》比《紅樓夢》好;雖然在整本書的結構中,《紅樓夢》比《水滸傳》更接近有機結構,但如上所述,《水滸傳》的結構也是有機的,把某個人物的故事作為壹個獨立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