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釋夢》(1895)壹書中,精辟地分析了夢的機制:在夢中,壹件事情被凝縮成別的事情,壹個人被另外壹個人所置換,夢者的願望常以喬裝打扮的形式來滿足。
1908年,在“心理學星期三聚會”的基礎上,他成立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1910年發展為國際精神分析協會。他迅速蜚聲全歐,並被邀赴美講學。他的學說震動了醫學界。1912年,他系統地闡述了潛意識的理論。認為壹種想法被意識界所壓抑時,仍存在於潛意識界之中,並可成為隱藏的動機。1920年,他重申求樂-不求樂原則,即尋找快樂的沖動與外界嚴峻的現實之間的順應過程;還重申內在穩定是壹種心理活動,能使緊張降到最低水平。
1923年弗洛伊德患口腔癌癥,並行手術。同年他發表《自我與伊德》,將心理結構分為伊德、自我和超我3層。伊德是各種本能與欲望的貯存所;伊德被外界環境影響的那壹部分稱為自我;超我制約著本能活動,為人類所特有。1911年後國際精神分析協會內部出現分歧。A·阿德勒、W·施特克爾、C·容相繼與弗洛伊德分裂。1938年納粹分子占領維也納之後,他移居英國。
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卒於倫敦。
作為壹個治療精神疾病的醫生,弗洛伊德創立了壹個涉及人類心理結構和功能的學說。他的觀點不僅在精神病學,也在藝術創造、教育及政治活動等方面得到廣泛地運用。弗洛伊德學說的主要論點已被後人所修正、發展。人們認識到,人類的行為不僅是由性欲所支配,社會-經濟因素對人格的形成、教養對本性也都起著作用。雖然弗洛伊德學說壹再受到抨擊,這絲毫無損於他的形象。他卓絕的學說、治療技術以及對人類心理隱藏的那壹部分的深刻理解,開創了壹個全新的心理學研究領域。由他所創立的學說,從根本上改變了對人類本性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