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彗星的光源——歷史上的認識同現代學說的認識有很大的差異。19 世紀以前,認多人認為彗星是燃燒中的熱天體。而現代人們所普遍接受的光源理論是:彗星發光是太陽的反射光和受太陽紫外線輻射刺激的“***振輻射”。總之,認為彗星的光源都是來自太陽。
關於彗星的本質——科學界已提出了許多理論模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沙礫模型”和“冰凍團塊模型”。而 1949 年以來,壹直為國際天文學界所普遍接受的正是這後壹種“骯臟冰凍團塊”學說。
到目前為止,上述這些彗星理論到底怎麽樣?如果用宇宙物質成因的新學說來考察,其中許多主要的理論學說的立論基礎都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任何科學的彗星理論,都不應該回避彗星巨大驅動力的來源;任何科學的彗星說,都必須自洽地論證清楚彗星實際存在的巨大能量釋放;任何科學的彗星理論,也都需要完滿地回答彗星龐大而稀薄軀體的持久集聚力;任何科學的彗星學說,也還必須完滿地回答清楚彗星軌道周期的穩定性;當然,任何科學的彗星理論,也還需要同時解釋清彗星實際存在的耐高溫性。我相信,如今已有的任何壹個彗星理論學說,包括目前已為國際科學界所普遍公認的“冰凍團塊”學說,都無法同時自洽地解釋清楚上述這些合理的、然而又是必須回答的理論問題的質疑。
現在,就以人們普遍公認的“冰凍團塊”學說為例吧。
彗星的“骯臟冰凍團塊”學說,是 1949 年由美國著名天文學家惠普爾提出的。這個學說認為:彗星是由壹個致密冰凍團塊構成的,它含有二氧化碳、壹氧化碳、少量的氨和甲烷,也可能含有重元素的塵埃微粒。
那麽,人們不僅要問:壹顆比較大的彗星,其彗頭直徑要有 100 多萬公裏,這相當於太陽的體積,其彗尾長度可以橫跨天穹140度,這超過了日地之間的距離。這樣壹個由“冰凍團塊”和“塵埃微粒”構成的龐然大物,它是由什麽樣的力集聚在壹起而經久不衰的呢?它又是通過什麽樣的驅動力,在太陽系宇宙空間以 100—500 公裏/秒以上的軌道速度,迎著相對於地球 300—600 公裏/秒高速的太陽風粒子流的轟擊,在圍繞太陽的公轉軌道上地運行幾千年以至幾十萬年以上而經久不息的呢?人們知道,塔特爾—賈科比—尼科雷薩克彗星是 1858 年發現的。當 1973 年 1月8 日觀測這顆彗星時,它是 21 等星的亮度,預計在 5 月 29 日過近日點,屆時它同太陽的距離是 1.7 億公裏,理應具有 13 等星的亮度。 5 月 20 日觀測它的亮度是 14 等,這與預測壹致。但是,5 月 27 日它的亮突增 10 個星等,即等於猛增了壹萬倍。7 月 4 日又恢復到 5 月 20 日的 14 等。然而,僅隔 3 天,7 月 7 日再度猛增 9 個星等,亮度又突增 9 千倍。這樣巨大的能量釋放,就是太陽的巨大耀斑也是無法比擬的。而壹個由“冰凍團塊”和“塵埃微粒”構成的幾乎是透明虛空的松散物體,何以會有如此巨大的能量釋放又不改變其本來面目呢?眾所周知,彗星壹般來說都有穩定的軌道周期。就以哈雷彗星為例,它的體積相當於太陽,其軌道近日點是 8800 萬公裏,遠日點為 53 億公裏,它自公元前 613 年中國史書上最早的記載算起,至今已經歷 2600 年。在此期間,它始終以 76.1 年的穩定周期在軌道上運行。這個“骯臟冰凍團塊”是在什麽樣的物理機制主宰下,才能保持如此穩定的呢?再如,1892 年發現的霍姆斯彗星,其周期是 6.9 年。它的特點是每逢過近日點就爆發,從發現到現在僅僅 95 年,它的周期就已變成 7.4 年了。那麽,這又是什麽樣的物理機制,使這個“冰凍團塊”又變得如此不穩定的呢?自然常識告訴我們,任何“冰凍團塊”和“塵埃微粒”都是不能耐高溫的。科學測定:太陽日冕區的溫度是 100萬度以上,在這樣的高溫下,就是地球上現有最高級的固體耐火材料也要氣化為等離子體。可是,彗星竟然可以安然地從那裏通過而毫不改變其本來面目。1963 年由阿根廷天文學家佩雷拉發現的 1963V 彗星,它的近日點距太陽表面只有 6 萬公裏,按太陽的直徑是 140 萬公裏計算,這等於是掠面而過。那麽,這又是什麽樣的物理機制使這個“冰凍團塊”和“塵埃微粒”經受了如此高溫之後而不變態的呢?難道“冰凍團塊”學說在這些問題面前能夠自圓其說嗎?
正因為如此,即使是已被世界普遍公認的理論學說,我也是不能接受的。壹個理論學說要使人接受,首先,必須論之有據;而後,還要經得起理論上的推敲和實踐上的檢驗。
我的彗星理論
彗星宇宙中普遍存在的天體物理現象。宇觀如此,宏觀如此,微觀亦如此。彗星在天體形成、成長和演化過程中具有特別要的地位。彗星對地球上的生物和人類來說,它是生命之星。
就宇宙中存在的天體而言,***分為兩大類:
A 類——活性類天體;
B 類——隕滅性類天體。
彗星,是屬於隕滅性類天體中的壹種。它是天體演化過程中的自然產物。任何活性天體的隕滅都會產生彗星態;而任何活性天體的形成和成長又都離不開彗星。
彗星,是天體衰變演化中的壹種表現形態。彗星本身存在著巨大的能量釋放。其能量的源泉,是由彗頭中處於衰變中的超密中子星核提供的。其能量的正常釋放形式,是超密衰變天體核的超強脈沖輻射。其能量的非正常釋放形式,是超密天體核的裂變爆發和多核體的磁暴分離。彗星在宇宙空間的巨大驅動力,是由彗頭中的超密中子星核的原始爆發力和持續噴發的超強脈沖粒子流推動。彗頭內部實際存在著超高溫、超高壓和超強磁場。彗頭中心環帶的這種“三超”場,是由衰變中的超密中子星核的超強脈沖輻射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高速自旋和高速公轉形成的。彗頭龐大而衡薄軀體的持久集聚力,是由彗頭本身存在的超強磁場來維持的。彗星軌道周期的穩定性,是由彗頭中高速自旋和高速公轉的超密脈沖中子星核的脈沖頻率決定的。而彗星軌道周期的不穩定性,則是由於彗頭中的超密脈沖中子星核存在著遊離子核的磁暴分離而造成的。彗星的耐高溫性,這不僅是由於彗頭中心存在著耐高溫的超密中子星核,而且在於彗頭中心環帶實際上還存在著比太陽日冕區的溫度還要高得多的超高溫。彗星的質量,99.8%以上的是集中的彗頭中的超密脈沖中子星核上。而這個超密的脈沖中子星核在彗頭龐大的軀體中卻是微乎其微的。彗星的內部是存在自身發光的,其內部光源是來自超密脈沖中子星核的超強脈沖輻射和由此而電離彗頭所攜帶的物質粒子形成的。當然,太陽的反射光和由太陽紫外輻射所造成的“***振輻射”,無疑也是彗星外部發光的重要光源。彗星的真實形態,是呈盤碟狀的。只是由於人們觀測它的不同,所以,就會發現各不同外部形狀的彗星。
太陽系彗星,壹般來說是太陽系宇宙空間最大、比較穩定的緩變射電源。其射電流量遠遠超過太陽黑子所形成的緩變射電能級。依據現代科學觀測手段,彗星巨大的緩變射電在厘米波和分米波段早就應該被觀測到。
太陽系彗星爆發,壹般來說也是太陽系宇宙空間最大、最激的射電爆發。其爆發射電的流量要超過穩定彗星緩變射電流量的百倍、千倍以至萬倍以上。這也就是說,彗星的爆發射電遠遠超過太陽巨大耀斑所形成的爆發射電能級。太陽系彗星,特別是內核處在激烈活動的激變彗星,它們是太陽系中最大的 X 射線源和γ射線源。依據現人科學觀測手段,彗星的激變射電在米波、分米波和微米波段也都早應被觀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