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壹本禁書,曾經禁止公眾接觸和提及。這部告白作品源於壹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德國女孩克裏斯蒂安娜就是作者本人。父母離異,13歲的她走上了吸毒的道路。65,438+04歲開始賣淫賺取自己的獨資。在吸毒的過程中,她結交了壹些毒友,包括她的小姐妹和男友德特勒夫(男友後來獨自死在公廁)。她不是沒試過戒毒。相反,她比身邊的壹些“毒友”嘗試了很多次。也許這就是她不是死於毒品的原因。也正因為如此,若幹年後我們才能看清整個故事。多年後,克裏斯蒂安娜擺脫了毒癮。她投身於青少年戒毒事業,成為骨幹,奮鬥多年。壹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當時的《明鏡》周刊編輯凱·赫爾曼。談判結束後,主人公關於吸毒之路的回憶被編成了壹個20多萬字的故事,也就是我們看到的這本書。
與壹般宣傳的“遠離毒品”不同,這部小說太過直觀,血腥的現實擺在眼前,書中還附有年輕吸毒者死在路邊的照片。第壹次看這本書的時候,不得不承認“毒品真的是很可怕的東西!”回想起小時候接觸過的禁毒知識宣傳,有些孩子甚至會對這種奇怪的東西更加好奇,但這本書給人的感覺是不壹樣的。它讓我?我覺得毒品很奇怪很可怕,壹點吸引力都沒有!
女生遠離毒品是壹條漫長而艱辛的路。不是每個吸毒的人都能幸運地走出深淵。他們要麽死在路邊,要麽死在家人的懷裏。成年後,克裏斯蒂安娜意識到了禁毒宣傳的重要性,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及時制止了無數迷茫的少年。也許這還不夠。讓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青春期的孩子是叛逆和好奇的,人類壹直無法逃脫這個發展階段。但是,並不是每個社會群體都遇到過如此大規模的毒品引發的悲劇。回顧那段時期德國的治安管制,混亂的毒品市場,年輕人成長的家庭...社會是否應該為此承擔壹定的責任?誰應該為此負責?
這條路太長,但必須有人在路上,總會有人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