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盤是中國傳統的計算工具,是從早在春秋時期就普遍使用的計算演變而來的。它不僅是中國古代的壹項重要發明,也是阿拉伯數字出現之前廣泛使用的計算工具。
上世紀70年代,陜西漢墓出土了骨頭,說明至少在西漢時期,中國先民就已經用木棒和骨頭進行計算,“計算”本身的歷史應該更長。
計算本身已經具備了基本的代數運算功能,也可以像算盤壹樣做平方和乘方,但是受到計算本身放置方式的限制。改變計算的形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進行簡單運算時並不比心算更有效率。
根據漢代命理學的記載,計算方法有珠算、龜算等多種,其中珠算是後世珠算的前身。
珠算所用的工具形狀簡單,大致為“圓盤狀”,其使用規則為“上柱五,下柱壹”。即上下柱上的珠子也可以隨意移動,符合今天的珠算規則,初步形成了現代珠算。
算盤從魏晉南北朝開始變得復雜,壹直到唐朝,社會穩定,經濟繁榮,農業和商業促使人們改革計算工具。到了中唐時期,“盤”的形狀已經逐漸確定,中國真正有了“算盤”。
宋代以後,商人們在七珠算盤的基礎上“棄槽用檔”,簡化了算盤的結構。算盤的形狀基本固定,在接下來的700年裏沒有太大變化。
宋代由於特殊的政治環境和地理位置,手工業日益繁榮,直接促進了宋代商業的發展,商業交往離不開算盤的使用。然而,在珠算形狀優化的空間縮小後,人們將目光轉向了珠算的使用,在珠算取而代之後,它再也沒有退出歷史的舞臺。
在後來的使用中,逐漸形成了壹套成熟的計算公式。將該公式應用於珠算,可以大大提高運算效率。
自宋書中發現“算盤”壹詞以來,“算盤”壹詞在明代已融入日常詞匯,算盤的身影也經常出現在小說劇本中。算盤的使用不再在街頭口頭流傳,而是被編成壹本書,甚至被收入正統的計算書籍。
承載算術手段的算盤從誕生之日起就與生活息息相關,與其說是算盤的起源、交易、農業。不如認為算盤起源於勞動和生活,是全社會使用的工具,沒有高深的理論知識,其運算公式(如99的乘法表)很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