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中“父子”之間的沖突,歸根結底是虛無主義者和浪漫主義者之間的沖突。當巴紮羅夫第壹次見到巴維爾時,他說自己守舊,認為老年人是奇怪的浪漫主義者,他的父親和阿爾卡狄的父親也公開承認他們是浪漫主義者。沖突的結果是,雙方都付出了沈重的代價:巴維爾在決鬥中受傷,巴紮羅夫在他所謂的科學實驗中犧牲,更糟糕的是,他的父母在年老時失去了孩子。
《父與子》是屠格涅夫的經典之作,也是他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他紀念他的精神導師,已故的別林斯基。然而,這不僅僅是壹個紀念活動。他好像有話要對亡靈說。父與子的主題顧名思義就是父子關系,這是屠格涅夫在文學創作中探討的另壹個哲學命題。同時,它也是19世紀俄國面臨的壹個重大社會問題。巴紮羅夫只是壹個文學形象。雖然他在現實生活中被打上了平民知識分子的烙印,但他的言行讓人想起車爾尼雪夫斯基和多布羅柳波夫,但他們之間仍然沒有等號。現實主義文學應該承擔反映現實的任務,但文學永遠不可能等於現實,如果我們從浪漫主義文學的角度來衡量,這個問題肯定不會那麽復雜。屠格涅夫的態度是矛盾的,這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功能體現。
屠格涅夫是壹位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貴族地主的背景和貴族自由主義的地位並沒有使作家安於現狀,通過巴紮羅夫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並以自己的藝術創作展示了這壹歷史轉折點。正是這種敏銳的洞察力和活力震撼了作家,對現實的關註、對時代精神的深刻洞察和傑出的藝術表達能力,是屠格涅夫成為偉大作家的主要原因。
通過日常的爭論,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層面的尖銳鬥爭,即“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是《父與子》作為壹部社會問題小說最成功的地方。如果這個故事不從俄羅斯鄉村生活的最小細節展開,那麽所謂的平民民主主義者和貴族自由主義者之間的沖突和鬥爭,就會變成政客之間無聊的爭吵。《父與子》凝聚並象征了這場巨大的政治變革。《父與子》的成功在於屠格涅夫獨特的對話描寫,沖突在對話中展開,人物在對話中展開,準確而生動的語言描述,是父子永遠值得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