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劉的《三體》去年獲得了雨果獎最佳小說,我開始關註這個被稱為科幻界諾獎的獎項。但是不要誤會,雨果獎不是為了紀念法國作家維克多而設立的?雨果,而是為了紀念來自盧森堡的現代科幻小說創始人雨果?格斯貝克。雨果獎是授予科幻或奇幻小說的文學獎,與星雲獎壹起成為科幻領域最引人註目的年度獎項。由最佳小說獎、最佳中篇小說獎和最佳短篇小說獎組成。
郝的《北京折疊》入圍2016雨果獎最佳短篇小說獎。這部小說最早發表於2012年2月清華大學學生BBS水木社區科幻版,當時以其精致的語言風格將生活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結合在壹起,逐漸引起了讀者的關註。2014年2月《北京折疊》在《文藝》上發表,隨後被國內知名主流文學期刊《小說月報》選中,並於2014年4月發表,引起了更廣泛的關註。201114年10月,北京折疊獲得第五屆全球華語科幻銀河獎最佳科幻短篇小說銀獎,入選科幻小說集《想象的盛宴》。
很久以前我在小說月刊上看過這部小說。雖然當時對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印象深刻,但看完之後覺得更像是壹部揭露當下社會的現實主義作品,有劉的《三體》和安迪?威爾的《火星救援》等硬科幻顯然與眾不同。小說中提到的三個空間,基本上都是現實社會和環境的寫照。
在作者描述的北京,城市分為三個空間。第壹空間、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位於平臺的相對端。當第壹個空間存在於地表時,第二個和第三個空間沈入地下。每24小時,整個城市都會翻轉。城市轉到地表開始生活,而翻轉空間裏的人去睡覺了。不僅空間是人為分配的,生活在第壹空間的五百萬人可以享受連續24小時的生活。而當他們睡著,升上地表第二第三空間的時候,他們需要* * *享受這寶貴的24小時?第二空間生活著2500萬人,從早上6點到第二天下午10;第三空間生活著5000萬人,從10工作到早上6: 00,然後他們再次集體入睡,地面翻轉,第壹空間的人再次開始接管城市。每個空間裏的人都是獨立生活的,但由於各種原因也有壹些交集。
小說主線不復雜,情節比較平淡。小說主要講述了住在第三空間的垃圾人勞道受住在第二空間的研究生秦天的委托,給住在第壹空間的他所愛的女孩傳遞信息的故事。整個故事發生在短短的壹天內。勞道經歷了三個空間的旅程,終於完成了任務,拿到了報酬,回到了自己的第三空間。
在小說中,城市被分為三個空間。其實,按照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這也可以理解為把人分成三個階級,但這種階級劃分不再是理論上的,不暴露明顯而激烈的沖突,而是物理上的隔離,甚至時間也被人為地劃分。比如第三空間的人真的壹天只活八個小時,會進入強制休眠。
作者筆下的人無論生活在哪裏,生活都很正常,表現都很溫和。經過壹番遊歷,小說的主人公並沒有對這個體系產生更強烈的情緒,但說實話,正是這種莫名的和諧,讓我看完之後細細思考,讓我感到恐懼。
從常識來說,上層社會的享受往往是建立在底層社會無休止的壓迫之上的,生活在底層的人往往掙紮在痛苦的邊緣。這種情況持續壹段時間,生活在底層的人受不了了,往往會揭竿而起,反抗。但小說中,隨著科技的進步,大部分人不再需要參加勞動,機器人足以完成大部分工作。就像勞道所在的第三空間的垃圾工人壹樣,不需要這麽多人來處理垃圾。第壹空間的管理者只是怕他們失業,讓他們有事做。
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剝削階級通過剝削勞動者創造的剩余價值來獲取利潤。在小說中,像勞道這樣的垃圾工人的勞動沒有實際意義,更不用說榨取剩余價值,當然也不存在剝削。這種結果更有可能導致階級固化和更嚴重的社會不公。
小說中三個空間的劃分也反映了社會深層的不公平。第三空間規模最大,人口最多,但大部分是社會最底層,工作辛苦,收入微薄;第壹空間是環境優越、物質豐富的貴族階層,掌管三個空間;第二層是中間層。第壹空間人均占用自然空間和時間資源最多,第三空間擁擠且時間分配只有第壹空間的1/3,而且是晚上,可以說是黑暗的生活。
雖然只是短短兩萬多字的科幻小說,但與當下的中國相比,卻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最後說幾句題外話,這部小說能得到雨果獎評委的關註,得益於《看不見的星球:中國當代科幻作品選》的出版。這本科幻小說集,由著名作家、翻譯家翻譯,美國著名出版公司Tor Books出版,* * *收錄了13篇來自中國的科幻小說和3篇科幻論文,囊括了劉、馬伯庸、陳秋凡、夏劍、糖匪、程靜波等多位作家的作品。其中壹幅名為《看不見的星球》的作品也出自郝之手。去年獲得雨果獎的《三體》也是由劉宇昆翻譯的。可以說,作為文化軟實力的壹部分,翻譯在中國科幻小說和其他文學作品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沒有好的譯者,再優秀的作品也只能是?在密室裏長大,沒人認識她?;而且,優秀的外國作品,我們也錯過了壹窺全貌。
讀《北京折疊2》的感想
“北京折疊”創造了壹個極端的環境:幾年後,北京已經人滿為患。無奈之下,設計師將城市空間分為三層,底層工人、中產白領、當權者分別占據不同的空間,以不同的比例分配每個48小時的周期。到時候北京就折疊了,下壹個空間就轉到地上享受有限了?露天?生活。這樣典型的反烏托邦設定,既有真實感,又有科幻感,更容易被西方讀者接受和欣賞。個人認為這是幫助作品入圍的原因之壹。
同樣的題材並不少見,很多好萊塢的科幻電影,比如《對抗世界》《天堂》《雪國列車》都是遵循這個套路。但是北京折疊有什麽特點呢?首先,它創造了壹個讀者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在遠東,這樣的階級隔離是用簡單的技術和設置建立起來的。其次,本該激烈碰撞的對立階級,在這裏歸於平靜。主人公勞道從底層跨越到頂層,沒有滿腔怒火,但始終保持著改善自己孩子生活的堅定信念。小說更進壹步,揭示底層人民的反對者是社會進步帶來的種族淘汰?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的勞動是沒有用的,底層工人的勞動可以長期由機器人來完成,但這部分工作和人是留給社會穩定的需要的。失焦的生活,小說中人物的無奈與無助,與作者的零度情感寫作相得益彰。這種沒有壓迫卻沒有希望的現狀,讓以往類似作品中慷慨激昂的階級對抗顯得可笑而多余,但這種平淡和茫然也讓讀者細細思考,惶恐不安。
出生於1984的天津人郝,有著獨特的人生軌跡。早在2002年,她就獲得了第四屆新概念作文大賽壹等獎,隨後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先後就讀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天體物理中心和清華經管學院,2013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現在她是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核心成員。
寫科幻小說是因為她從小就喜歡。對她影響最深的作家作品是《阿西莫夫》和《在國外的基地》,以及劉早期在國內的短篇小說。入圍雨果獎讓她很意外,但她也表示有點遺憾《北京折疊》壹開始只是在電子雜誌上發表。
入圍雨果獎後,郝的三部新書將於近日與讀者見面,其中包括《孤獨的深處》、《去遠方》、《早期寫作嘗試的完整總結》等科幻作品集,以及迄今為止唯壹的長篇科幻作品《流浪的天空》。
郝的作品散發著詩意的光芒,又不失他對現實的細致觀察和理解;她的作品聲音不大,但總能吸引妳去聆聽。劉非常喜歡流浪的天空,叫她?創造的世界是獨壹無二的?溫暖的陽光沐浴著金屬的質感,唯美優雅的意境貫穿著對兩個世界的深度思考,靜謐的理性洋溢著理想主義的激情,帶我們去體驗8000萬公裏外的另壹種精彩生活。從火星紅色沙漠上的晶瑩世界回來後,妳未來的夢想會從黑白變成彩色?這是科幻小說所能描述的最壯麗的色彩。?
面對郝的采訪,很直接,沒有拐彎抹角。他壹直強調他的小說屬於無體裁文學。女性身份和男性科幻作家在科幻創作上有什麽區別?她的回答很直接:我覺得沒什麽區別。下壹題。?
郝的寫作壹向是自給自足的。她從來沒有跟上過別人,也很少關註其他作家。她沒有看過雨果獎短篇中篇小說的其他提名作品,也很少看科幻小說。在過去的兩年裏,她沒有讀過壹部外國科幻小說。這與劉不同。劉說自己會經常惡補國外科幻原著,看提名作品。
這可能是因為郝是個業余作家,沒有時間。近兩年她讀書的興趣在其他領域,比如純文學、經濟學、歷史學、心理學,尤其是心理學、腦科學。成為母親後,她更喜歡讀書,讀了上百本書。難怪她筆下人物的心理活動豐富細致,尤其擅長行為和精神分析。對她科幻創作影響較大的,其實是物理學、統計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考古學。她經常看課本,產生科幻小說的想法。雖然《北京折疊》這篇文章的出處來自於生活經驗,但思路還是來自於閱讀不平等經濟學的分析教材。
我問她為什麽比較脫離主流科幻圈(如果有主流科幻圈的話),很少在公開場合露面。郝方靜的回答很驚人:?很多活動真的是誰也不知道,事後才知道!?主觀上她每天的生活已經很滿了,需要時間和精力,所以沒有專門的時間社交。
讀《北京折疊3》有感
中國科幻作家韓松曾評價:郝是中國科幻小說最精致的作家之壹,風格最雋永,情感最微妙。是她把科幻小說引上了文學之路。?劉贊郝是科幻題材?灑下壹片詩意的陽光?。北師大教授、科幻作家認為是壹位經典的科幻作家。這個很像劉?獲獎的《北京折疊》是她全新的創作理念,即關註現實。
在《北京折疊》中,作者建構了壹種存在?三個空格?在北京,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生活在三個空間裏。通過技術手段,城市會在某個時間折疊起某個空間,展現出不同的生活面貌。郝說,這件作品的靈感來自對生活的觀察。她以前住在北京五環外的城鄉結合部,經常聽攤販講生活的壓力。但幾個小時後,她在學校遇到了罵方遒的同學,或者在工作中接觸到了企業高管。這些人生活在同壹個城市,但他們的經歷並沒有交集,就像壹個堆疊的空間。
在頒獎典禮上,郝說:在小說《北京折疊》中,我提出了未來的壹種可能性,面對自動化、技術進步、失業、經濟停滯等問題?我個人不希望我的小說成真。真心希望未來會更美好。?
對於這部作品,國內外讀者給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看完?郝發現,中國的讀者很容易註意到社會分層、差異等元素。但國外讀者最關心的是機械化和自動化對人類經濟的影響,比如機器人取代工人,如何解決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