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思想深刻新穎。作者選擇了三件事:小女孩的“呼喚”,“照看媽媽”,“巧做橘色小燈籠”。如果只是表達“早熟、能幹、善良、珍惜感情”的主題,也可以成立。但作者並沒有就此止步,而是站在壹個特定時代的高度去探究這個平凡主題的深刻含義,揭示人生的真諦。所以《小桔燈》主題深刻,新穎。作者在敘述之後馬上寫的抒情文,直截了當,真實自然,是對前面敘述的總結和深化,是整篇文章的點睛之筆。它深化了主題,充分揭示了小桔燈的象征意義——小桔燈象征著土地利用的巨大規模,隱藏在革命人民心中的希望和火,小桔燈是光明和勝利之燈。看來這種抒情寫作絕非可有可無,它是對主題、主角形象和美的壹種升華;它給讀者意想不到的新想法。
第三,《小桔燈》的美在於其結構處理上的明暗結合。小桔燈結構的突出特點是亮線和暗線的交替使用。這種結構處理增加了文章的立體感,不同於壹般的平面結構,故事平直,壹覽無余。在“我”與小女孩的交流中,小女孩的聲音、外貌、行為都是亮線,作者總是用正面描寫使這條亮線占主導地位;小女孩的父親王春林及其家人和醫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壹條隱藏的線。作者用側面描寫壹直到文末,讓讀者恍然大悟其中奧妙。它的暗線對明線起到襯托和補充說明的作用。明暗兩者缺壹不可,* * *服務於表現主題。這種立體的藝術結構給全文增添了美感,使讀者體會到“另壹個前途光明的村莊”的藝術趣味。
第四,《小桔燈》的美在於人物的素描。小女孩是作者表達全部感情的中心。作者運用中國傳統的繪畫技法,抓住人物最具特色的言行,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用寥寥幾筆,向讀者展現了壹個早熟、冷靜、勇敢、樂觀、純潔善良、充滿內在美的形象,猶如壹尊雕像,非常立體。她可憐的樣子令人同情;“我”和她聊過,然後覺得她懂事可愛;“我”去她家做客,她安靜禮貌地接待了她;她樂觀地“笑”在寒酸的年夜飯上,若有所思地解釋著父親的去向。熟練敏捷地制作小橘燈;熱情地為客人送行;尤其是對光明未來的信心...所有這些東西,比如衣著、外貌、談吐、舉止,只有“這個”壹個山村抗日戰爭時代的姑娘才能具備,不可能有第二個。她就是這樣壹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感覺,她的形象就像壹朵盛開在曠野的野菊花,給人壹種美的享受。尤其是作者充滿象征意義的抒情話語,將小女孩的形象升華到了壹個新的高度,為她的形象增添了厚度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