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壹般是用來扇風祛熱的,但仔細想來,扇子似乎不只是用來扇風祛熱的,它還應有其他方面的壹些用途。
諸葛亮喜歡手執鵝毛扇。羽扇綸巾,很儒雅。扇子輕輕壹搖,就有了計謀。自打諸葛亮喜歡用扇子以來,許多謀士、幕僚也就喜歡用扇子了,扇子壹時成為儒雅智慧的象征。
壹些小說、演義裏頭,扇子還可以用來做兵器。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中就常常有它們的身影。鐵扇公主的芭蕉扇能制造龍卷風,孫悟空都奈何它不得。還能滅火。有人考證,鐵扇公主的扇子是世界上最早的滅火器。濟公也有壹把扇子,蒲扇,破的。在濟公手裏,這把蒲扇跟鐵扇公主的芭蕉扇壹樣,不是用來消夏的,是壹件法器,可以禦敵於千裏之外,有非凡的神力。
看某些電視劇,若留心觀察,妳也許會發現,漢奸、地主老財家的帳房先生也喜歡用扇子,插在後脖頸上。這些人愛執折扇,竹骨油紙做的。但他們似乎很少用它來扇風,倒很像他們的壹條人造的尾巴。只是這尾巴不是長在屁股上,而是長在後頸窩裏,滑稽之至。
古代小姐、貴婦,也喜歡扇子,她們喜歡用絹宮扇、紈扇、羅扇(統稱團扇)。形狀多為圓月形。最好有樟木或者檀木的體味兒。京劇《貴妃醉酒》中的楊貴妃就愛用扇子,卻是折扇,絹面竹骨,上面有大團的牡丹。貴妃喜歡拿大折扇,想是體型龐大又太膏腴了,需要拿大扇子來招風祛熱的緣故吧。為什麽不用蒲扇?蒲扇太老土,不符合她的身份,那種絹宮扇,則過於精巧,風力又太小,不能解她的風之“渴”。
古代,最喜歡用扇子的人其實是書生,特別是像唐伯虎、鄭板橋壹類的有點書法、繪畫、文字功底的秀才。他們喜歡舞文弄墨,顯露風雅。還喜歡拿有題字的扇子跟香閨裏的小姐們交換絹帕、汗襟兒,當作定情信物。所以扇子在古代的書生小姐手裏,更像壹種調情物。
現如今,最喜歡拿扇子的有四種人,壹說書人二說相聲的。像田連元郭德剛,壹上臺賣弄嘴皮子,就會手拿壹把折扇。不是扇風,是作為壹種道具。相當於過去藝人登臺時用的醒木。三是下棋的。我常在電視上看見聶衛平馬曉春柳大華下棋的時候手拿折扇。偶爾展開扇扇。大冬天也如此。他們似乎是在學諸葛亮,以為扇子有助思考。四是文人、書畫家,他們自然是在仿古,效唐寅、朱耷之流。但他們有幾個能跟“吳門四才子”、“揚州八怪”等相提並論呢?這裏頭更多的只是在濫竽充數,附會風雅罷了。
如今電扇、空調越來越多,手搖的扇子用得越來越少了。我們只能更多的在舞臺、房間,看見扇子成為壹種觀賞、裝飾的道具。
那種大蒲扇,棕樹葉子做的,在許多人的童年裏都有記憶。它跟隨著慈愛、故事,在夏天裏流淌。“手持蒲扇撲流螢”,童年因此變得明亮,溫暖。這樣的扇子,才是我此時此刻最懷念、最想贊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