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容齋四筆文言文

容齋四筆文言文

1. 容齋四筆之曹馬能收人心翻譯

曹操將要攻擊烏桓,他的臣民都上諫勸他,擊敗敵人後歸來,曹操因此盤問第壹個上諫的人,大家還不知道這件事情,大家都害怕。

曹操表揚他並獎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35303462賞他,說:“我壹個人上陣,乘著危機僥幸逃脫,雖然成功了,是因為老天爺輔助我,不能把這件事當作平常的來看待。臣民們紛紛上諫,萬分安全的計謀,是該賞,但是後面不好說,”魏國征討吳國的時候,三次出征各次獻上計謀,王詔問尚書傅太師,傅太師說:我不聽公休的話,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是我的過錯,關將士什麽罪呢?悉數都寬恕了,唯獨削了司馬昭的爵位,雍州刺史陳泰,請求赦免並州,並聯合他們壹起來征討胡人。

還沒開始,就有兩個郡因為胡地遠難以出兵而造反了,司馬師又在朝會時向群臣道歉,這是我的過錯,並不是陳泰的責任。群臣都有羞愧之色。

征討諸葛誕壽春造反時,王基的部隊剛到,圍城沒有成功,司馬昭要求王基據守,王基屢次要求出征,而司馬昭卻要求他將部隊轉移到北山。而王基卻駐守在便宜,並且向司馬昭上疏到,如果遷移到險峻的地方,人心反而會動搖,在形勢上會受到損失。

等到壽春叛亂被平復,司馬昭留書給王基說,起初,議論的人很多,要求轉移的人非常多,可那時候我沒有親自到那裏,也認為是可以的。可將軍妳深知其中利害關系,自己秉持著自己的觀點,於上違抗了我的命令,於下抗拒了眾臣的非議,終於克敵制勝,即使是以前的人,和將軍比也不過如此。

可是東關戰爭失敗,曹丕問群臣,誰該為失敗負責。司馬王儀說,責任在元帥,曹丕憤怒說,司馬難道想把責任推到我的身上嘛?推出去殺了,這是不對的。

曹操比起司馬昭,司馬師的奸詐無需多說,可是在用兵的時候,把功勞讓給將士,把責任留給自己,智慧和謀略並用,誰又會不高興欣喜的盡全力呢?袁紹不用田豐的計謀,所以在官渡失敗,這個時候檢討自己還來不及,卻竟然說,我沒用田豐的計謀導致失敗,擔心他笑我,竟然把他殺了。這樣的做法丟棄了國家,傷害了軍心,難道不是不幸嘛?。

2. 文言文翻譯周世宗選自容齋續筆,卷4

容齋續筆 卷四周世宗原文周世宗英毅①雄傑,以衰亂之世,區區五六年間,威武之聲②,震懾夷夏③,可謂壹時賢主,而享年不及四十,身沒半歲④,國隨以亡。

固天方⑤授宋,使之驅除。然考⑥其行事,失於好殺,用法太嚴,群臣職事,小有不舉⑦,往往置之極刑,雖素有才幹聲名,無所開宥⑧,此其所短也。

薛居正⑨《舊史》紀載翰林醫官馬道元進狀,訴壽州界被賊殺其子,獲正賊⑩見在宿州,本州不為勘斷。帝大怒,遣竇儀乘驲往按之。

及獄成,坐族死者二十四人。儀奉辭之日,帝旨甚峻,故儀之用刑,傷於深刻,知州趙礪坐除名。

此事本只馬氏子壹人遭殺,何至於族誅二十四家,其他可以類推矣。《太祖實錄·竇儀傳》有此事,史臣但歸咎於儀雲。

註釋①英毅:英明果決。②威武之聲:威望和雄強的名聲。

③夷夏:四夷和華夏,意即整個中國。④身沒半歲:死後半年。

身沒,指身死。半歲,半年。

⑤天方:天意,上天。⑥考:e69da5e887aa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1323637考察。

⑦小有不舉:稍微有壹點過錯。⑧開宥:開脫,寬容,原諒。

⑨薛居正:字子平,開封人,北宋大臣,少有大誌,好學不倦。曾監修《五代史》,又名《梁唐晉漢周書》。

後世為別於歐陽修《新五代史》,改作《舊勢勝學五代史》,通稱《舊五代史》。⑩正賊:主犯。

勘斷:審查判斷。坐:定罪。

族:親屬,泛指同姓之親。旨:旨意。

坐除名:因此受牽連而丟掉官職。譯文周世宗柴榮是個英明果敢的豪傑,處於五代十國的混亂時期,僅用短短的五六年時間,威望和名聲便震懾了整個中國,真可謂是壹代賢能的君主,可是他卻沒活到40歲,死後不過半年,國家就隨之滅亡了。

這恐怕是天意屬於宋,才讓他為宋朝建國掃清了道路。但是考察他壹生所做的事,其失策的地方在於他的好殺,動用刑法太嚴,他手下的官員,稍有壹點過錯,往往要處以重刑殺掉。

所以他雖具富有才幹的聲望和名聲,而不知道寬容,這是他的短處。薛居正主編的《舊五代史》記載有翰林院醫官馬道元曾進狀子給世宗,訴說自己的兒子在壽州(今安徽壽縣)境內被賊殺死,現主犯已存宿州(今安徽宿縣)被捕,當地州官不認真斷理此案。

世宗大怒,派大臣竇儀乘驛站快馬去處理此案。審理結果,牽連處死了24個人及其家屬。

這是因為竇儀奉命的時候,世宗的旨意十分嚴厲,所以竇儀用刑便過於深刻,知州趙礪亦因此被撤職。這件事本來只是馬氏的壹個兒子遭殺,怎能夠連誅24家的族人呢?其他事也可類推了。

《太祖實錄·竇儀傳》都記載了這件事,但史官卻把這件事的過錯歸罪到竇儀身上。

3. 文言文 容齋續筆大義感人相關問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 題。

大義感人 洪邁 理義感人心,其究至於浹肌膚而淪骨髓,不過語言造次之間,初非有怪奇卓詭之事也。 楚昭王遭吳闔廬之禍,國滅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返矣,何患無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賢也!”相與從之,或奔走赴秦,號哭請救,竟以復國。

漢高祖入關,召諸縣豪傑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凡吾所以來,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乃使人與秦吏行至縣鄉邑,告諭之,秦民大喜。

已而項羽所過殘滅,民大失望。劉氏四百年基業定於是矣。

唐明皇避祿山亂,至扶風,士卒頗懷去就,流言不遜,召入諭之曰:“朕托任失人,致逆胡亂常,須遠避其鋒。卿等倉卒從朕,不得別父母妻子,朕甚愧之。

今聽各還家,朕獨與子弟入蜀,今日與卿等訣。歸見父母及長安父老,為朕致意。”

眾皆哭曰:“死生從陛下。”自是流言遂息。

賊圍張巡於雍丘,大將勸巡降,巡設天子畫像,帥.將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將於前,責以大義而斬之,士心益勸。

河北四兇稱王,李抱真使賈林說王武俊,托為天子之語,曰:“朕前事誠誤,朋友失意,尚可謝.,況朕為四海之主乎?”武俊即首唱從化。及奉天詔下,武俊遣使謂田悅曰:“天子方在隱憂,以德綏我,何得不悔過而歸之?” 王庭湊盜據成德,韓愈宣慰,庭湊拔刃弦弓以逆.。

及館,羅甲士於廷。愈為言安、史以來逆順禍福之理,庭湊恐眾心動,麾之使出,訖為藩臣。

凡此數端,皆異代而同符也。國家靖康、建炎之難極矣,不聞有此,何邪? (選自《容齋隨筆》,有刪節) 6. 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

的壹項是 (3 分) A. 其究至於浹.肌膚而淪骨髓 浹:浸透 B. 帥.將士朝之 帥:帶領 C. 朋友失意,尚可謝. 謝:道歉 D. 庭湊拔刃弦弓以逆. 逆:反叛 7.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與意義相同的壹組是(3 分) A. 竟以.復國微以自文於君親 B. 為.父兄除害 吾社之行為.士先者 C. 賊圍張巡於.雍丘 若亡鄭有益於.君 D. 召入諭之.曰 雖董之以嚴刑 8.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 分) (1) 巡引六將於前,責以大義而斬之,士心益勸。

(2) 天子方在隱憂,以德綏我,何得不悔過而歸之? 9. 請簡要概括文中“感人心”的“理義”的幾種情形。\6.D 解析逆,迎接。

7.D 解析A項中前“以”為介詞“因為/依靠”,後“以”為介詞“用來”;B項前“為”是“為了”,後“為”是動詞“作為”;C項前於為介詞“在”,後“於”為介詞“對”;D項均為第三人稱代詞“他們”。 8.(1) 張巡把(勸他投降的)六個大將帶到(皇帝畫像)前,用忠義大孝指責他們,然後把他們斬首,守城將士的抗敵決心更加受到鼓舞。

(“引”1分,“責以大義”句式1分,“勸”1分,句意通順1分。***4分) (2) 皇帝正為了國家大事擔憂,用恩德安撫我們,我們怎麽能不改過自新,歸順朝廷呢?(“方”1分,“綏”1分,“何得”1分,句意通順1分。

***4分) 9.君主恤民,自省;臣子忠勇,明理。譯文 理義的力量足以深深地打動人心,最終能夠穿越肌膚,深入骨髓,這只不過是在言語瞬息間的事,原本沒有什麽特別的奇怪詭異之處。

楚昭王遭到吳王闔廬的猛攻,國家滅亡,自己也被迫出逃,楚國的父老們給他送行,楚昭王說:“父老們,請回去吧,何愁沒有國君呢?”父老們說:“哪裏有像大王這麽賢明的國君呢!”於是紛紛跟著楚昭王出逃。有人(申包胥)忙趕往秦國號哭求救,楚國最終因此得以復國。

漢高祖劉邦進入關中後,召集各縣的豪傑說:“大家被秦朝苛酷的刑法所害已經很長時間了,現在我統治關中,與父老們相約定下三條法律。我之所以入關,是為了替父老兄弟們除去禍害,並不是為了侵犯和虐待老百姓,請大家不要擔心。”

又派人和秦朝官吏壹起到各郡縣鄉邑,向老百姓宣傳政策,關中的百姓都很高興。不久,項羽率大軍入關,所過之處,雞犬不寧,血流成河,人民對項羽大失所望。

於是劉氏四百年的江山基業就這樣奠定了。 唐明皇李隆基為了躲避安祿山的叛軍,逃到扶風(今陜西寶雞東)時,士兵中有許多人想逃走,而且謠言四起,對唐明皇出口不遜。

唐明皇召見將士們並對他們說:“我用人不當,以致胡人安祿山發動叛亂,現在必須長途跋涉以避開叛軍的鋒芒。各位倉猝之間跟隨我出走,不能與父母、妻兒告別,對此我感到很慚愧,現在任憑大家回家,我和我的子弟們前往四川,今天在此和大家訣別。

回去見到父母和長安的父老們,替我向他們致意問候。”眾將士都哭著說:“無論是生是死,我們都跟隨皇帝陛下”。

於是謠言便自動消失了。 (安祿山的)叛軍圍困張巡駐守的雍丘城(今河南枸縣),大將們勸張巡投降,張巡設臵了皇帝的畫像,率領眾將士朝拜。

將士們都痛哭流涕,張巡把(勸他投降的)六個大將帶到(皇帝畫像)前,用忠義大孝指責他們,然後把他們斬首,守城將士的抗敵決心更加受到鼓舞。 (唐德宗時),河北有四人叛亂稱王。

李抱真派賈林勸說王武俊,並假托皇帝的話說:“朕以前的確把事情做錯了,朋友之間發生了誤會,尚且可以相互道歉,何況我身為天下君主呢?”王武俊於是就首先倡議其他稱王的人壹同歸順。

4. 《容齋隨筆諫說之難》的文言文翻譯

韓非寫了《說難》,自己卻死在諫說的艱難上,大概諫說的艱難,自古都是這樣的。

至於那種知道諫說者想要諫說的內容,接見他卻不準備接納他的意見,但最終還是言聽計從的,這又是艱難而又值得欣喜的事了。 秦穆公俘虜了晉侯,晉國陰飴甥前往會盟,他替晉侯去遊說是毫無疑義的。

秦穆公問:“晉國和諧嗎?”(陰飴甥)回答說:“不和諧。小人說壹定要報仇,君子說壹定要報恩。”

秦穆公問:“晉人認為國君命運會怎樣?”(陰飴甥)答:“小人認為他不會被赦免,君子認為他壹定會回來。把感恩變成怨恨,秦國不會這樣吧!”秦國就放回了晉侯。

秦國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要長安君作為人質。趙太後不肯,說:“(如果有人)再說(這事)的,老婦我壹定要向他臉上吐唾沫!”左師觸龍希望拜見(太後),太後怒氣沖沖地等他進來,知道他壹定因這件事而來。

左師慢慢坐下後,詢問太後身體有無病痛,接著請求讓(自己的)小兒子補充宮廷中黑衣衛士的空缺。太後問:“大丈夫也疼愛小兒子嗎?”(觸龍)答:“比婦人更厲害。”

後來談到太後的女兒燕後,接著大談趙王三代以來沒有功勞而被封侯的那些子孫,被災禍累及自身(的事例)。太後幡然醒悟,(觸龍)又說:“長安君憑什麽把自己托付給趙國?”於是太後說:“任憑您安排他吧!”長安君就被送出國作人質。

範雎在秦國漸受疏遠,蔡澤來到秦國,讓人散布言論激怒範雎,說:“燕國客卿蔡澤是天下善辯的人。他只要壹見到秦王,壹定會奪取範雎的相位。”

範雎說:“諸子百家的學說,我已經通曉了,眾人的論辯,我都挫敗過他們,這又怎能奪取我的相位呢?”(範雎)派人召來蔡澤,對他說:“您揚言要取代我的相位,有這事嗎?”(蔡澤)答道:“有。”(接著)就引用商鞅、吳起、(越國)大夫文種(被殺)的事例(勸說他)。

範雎知道蔡澤想要用這些說法為難自己,就假意說:“犧牲性命,成就名聲,為什麽不可以?”蔡澤用生命和名聲都要保全的道理誘導他,用閎夭、周公的忠貞聖明為他樹立榜樣。(忠告他)當今秦王在不背棄功臣方面,比不上秦孝公、楚王、越王,範雎的功勞比不上商鞅等三人。

規勸他交出相印,(把相位)讓給賢者。範雎肅然起敬,消除了原先的惱怒,恭敬地聽取(他的)意見,請(他)入府做上賓。

後來取代範雎成為秦國相國的就是蔡澤。秦始皇放逐他的母親,下令:“膽敢用太後的事來勸諫的,就殺他。”

被殺的有二十七人了。茅焦請求入諫,秦王讓人擡來大鍋準備煮死他。

茅焦用夏桀、殷紂狂亂悖理的事例來責備(秦王),話還沒有說完,秦王母子就和好如初了。 陰飴甥的言論出自正義,左師的計謀源自愛心,蔡澤的勸說發於情理,像茅焦這樣的,真可以說是虎口拔牙的人了。

範雎親自讓穰侯遭受困厄,從而奪取了他的相位,怎麽就說比不上蔡澤呢?這就是此壹時彼壹時啊。

5. 《容齋隨筆》中的好段+譯文

《容齋隨筆》好段:臨川石刻雜法帖壹卷,載歐陽率更壹帖雲:“年二十餘,至鄱陽,地沃土平,飲食豐賤,眾士往往湊聚。

每日賞華,恣口所須。其二張才華議論,壹時俊傑;殷、薛二侯,故不可言;載君國士,出言便是月旦;蕭中郎頗縱放誕,亦有雅致;彭君摛藻,特有自然,至如《閣山神詩》,先輩亦不能加。

此數子遂無壹在,殊使痛心。”茲蓋吾鄉故實也。

譯文: 臨川縣的石刻當中夾著壹卷法帖,這卷字帖記載了歐陽詢的壹段話:“我二十歲,到了鄱陽,那地方土地肥沃平坦,飲食豐盛又便宜,許多讀書人常常聚會。每天賞花,想吃什麽就吃什麽。

其中二位姓張的才華橫溢,擅長議論,是當時的不可多得的人才。姓殷、姓薛的二位士人,更不必說了;戴君是個才華出眾的人,發言就成定論;蕭中郎狂放不羈,有文雅的風度;彭君滿腹經綸,文章寫得特別自然,至於像他的《閣山神》,前輩的文章大家也不能超過。

這幾個人竟然壹個也不在了,特別令我痛心。”這些都是我家鄉過去的舊事了。

《容齋隨筆》是古代文言筆記小說。***《五筆》,74卷,1220則。

其中,《容齋隨筆》16卷,329則;《容齋續筆》16卷,249則;《容齋三筆》16卷,248則;《容齋四筆》16卷,259則;《容齋五筆》10卷,135則。據作者宋朝洪邁自述,《容齋隨筆》寫作時間逾經近四十年。

是其多年博覽群書、經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結晶。

6. 《容齋隨筆》中的好段+譯文

原文

臨敵易將,固兵家之所忌,然事當審其是非,當易而不易,亦非也。秦以白起易王翦而勝趙,以王翦易李信而滅楚,魏公子無忌易晉鄙而勝秦,將豈不可易乎!燕以騎劫易樂毅而敗,趙以趙括易廉頗而敗,以趙蔥易李牧而滅,魏使人代信陵君將,亦滅,將豈乎?

譯文

臨陣換將,本來是兵家的忌諱。然而遇到事情也應當考慮它的對與錯,應該換而不換,也是不對的。秦國用白起替換了王翦而戰勝了趙國,用王翦替換了李信而滅掉了楚國,魏無忌替換了晉鄙而戰勝了秦國,大將難道不能換嗎?燕國用騎劫替換樂毅而失敗,趙國用趙括替換廉頗而失敗,用趙蔥替換李牧而滅亡,,魏王派人代信陵君為將也亡了國,大將難道可以隨便替換碼?

7. 《容齋四筆.得意失意詩》是洪邁寫的,還是汪洙寫的

《容齋四筆·得意失意詩》

宋·洪邁

久旱逢甘雨,

他鄉遇故知。

洞房花燭夜,

金榜題名時。

作者是宋代詩人洪邁

《容齋隨筆》是關於歷史、文學、哲學、藝術等方面的筆記,以考證、議論、記事為中心內容。既有宋代的典章制度,更有三代以來的壹些歷史事實、政治風雲和文壇趣話,以資料豐富、格調高雅、議論精彩、考證確切等特點,卓然超越眾多的同類著作之上,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推為南宋筆記小說之冠! 讀這部書,就象是在書林中穿行,在文海中暢遊,在史壇上俯瞰,在政界中視察。請聽聽明代河南巡撫、監察禦史姚瀚在弘治十壹年(1498年)十月十六日對此書的壹番評論: "此書可以勸人為善,可以戒人為惡;可使人欣喜,可使人驚愕;可以增廣見聞,可以澄清謬誤;可以消除懷疑,明確事理;對於世俗教化頗有裨益!"

《容齋隨筆》是全書的總名,分為《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隨筆》先後用了18年的精力,《續筆》用了13年,《三筆》5年,《四筆》不到壹年;洪邁沒有說《五筆》寫了多少年,因為還沒有按原計劃寫完16卷,只寫到十卷便去世了。他為《四筆》寫序時,是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年)九月,那麽,自此以後至其嘉泰二年(1202年)去世中的五年左右時間,應當就是他寫作《五筆》的時間。 積40多年的時間寫出壹部巨著,應該說是不多見的。之所以歷時長久,主要是尤其筆記體這壹性質所決定的。顯然,必須費時讀千百部書,才能集腋成裘。

8. 容齋隨筆陳策原文及翻譯

南公某文所書皆建昌南城人。曰陳策,嘗買騾,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養於野廬,俟其自斃。其子與猾駔計,因經過官人喪馬,即磨破騾背,以炫賈之。既售矣,策聞,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愛也,秘之。策請試以鞍,亢亢終日不得被,始謝還焉。有人從策買銀器若羅綺者,策不與羅綺。其人曰:“向見君帑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質錢而沒者,歲月已久,絲力麋脆不任用,聞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當與銀器投熾炭中,曰:“吾恐受質人或得銀之非真者,故為公驗之。”……曰曾叔卿者,買陶器欲轉易於北方,而不果行。有人從之並售者,叔卿與之,已納價,猶問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對:“欲效公前謀耳。”叔卿曰:“不可。吾緣北方新有災荒,是故不以行,今豈宜不告以誤君乎?”遂不復售。而叔卿家苦貧,妻子饑寒不恤也。

呂南公有壹篇文章所寫的都是建昌南城人。壹個叫陳策,曾經買騾子,買到壹頭不能加鞍使用的,不忍心把它轉賣給別人,讓人在野外的草房裏養著,等著它自己死掉。陳策的兒子雨腳猾的市場經紀人商量,趁著經過這裏的官人死了馬,就磨破了騾子背上的毛,來炫耀這騾子能馱東西而賣它。騾子已經賣出去了,陳策聽說了,親自去追上那個官人。把騾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訴他。那個官人懷疑陳策舍不得賣這騾子,就把騾子關起來不讓陳策看見。陳策請求用鞍子試壹試,騾子的脊骨高得壹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官人這才感謝而退回了騾子。有壹個人到陳策這裏來買銀器和羅綺(疏薄有花紋的絲織品),陳策不賣給他羅綺。那個人說:“先前還看見您的庫房裏有羅綺,現在為什麽吝惜不賣呢?”陳策說:“是這樣,有個人拿羅綺抵押借錢後而死,這羅綺放置的時間很久了,絲力碎脆不耐用,聽說您想要用羅綺陪嫁女兒,怎麽能夠用這種東西使您憂慮呢!”陳策拿來應當賣給他的銀器放進很旺的炭火中,他說:“我恐怕抵押這個東西的人或許得到的不是真的銀器,所以為您驗壹驗它。”……有壹個叫曾叔卿的,他買了壹批陶器想要轉運北方交換物品,可是沒有成行。有人到曾叔卿那裏要求把陶器壹並賣給他,曾叔卿把陶器交給他,已收了錢,仍然問道:“現在把這些東西運到哪裏去呢?”那個人說:“我想要效仿您先前的打算。”曾叔卿說:“不行,我因為北方剛發生災荒,因此不把這些陶器運去交換物品,現在難道應該不告知以至使您受害嗎?”於是不再賣陶器給那個人。其實曾叔卿家很貧苦,妻子兒女受饑寒他也不顧慮了。

9. 《容齋隨筆》譯文

隱居的士人修養身心潛心做學問,只提高自己的身心修養,不渴求為世人所了解,世人也不了解他們,每到壹個地方都可能有這類人,我每每惋惜這些隱士沒有傳記流傳。以前得到的上、虞、李、孟四人的傳記講了四個人的故事,因此恭謹地記錄下來。

第壹個人是,慈溪的蔣季莊,在宣和年間(1119-1125),蔣季莊蔑視王氏的學說,不參與科舉考試,獨自關門讀書,不隨便和人交往。高閌住在明州城裏,每壹年都四五次拜訪蔣季莊的茅廬。蔣季莊聽說他來了,壹定會忙忙(倒屐)出來迎接,和他在小屋裏對坐,興高采烈的和他,從白天持續到晚上,幾乎忘記吃飯睡覺。高閌向他告辭他就會遠送幾裏路,兩人相處的很融洽。有人問高抑崇:“蔣先生不喜歡和人交往,卻只親厚您,而妳也對他時分眷慕,我能知道其中的原因嗎?”抑崇(估計是專用名詞,比如他的號)說:“我整年地讀書,每有疑問不能明晰,或者理解不完整有沒達到的地方,問題經常堆積到數十個,蔣季莊壹壹解讀,全都迎刃而解。”然而蔣季莊的專長,其他人不壹定知道。世人所說“知己”就是這樣的吧?

第二個人是王茂剛,住在明州林村壹處深壑的山溝裏,有壹個弟弟不喜歡讀書做學問,王茂剛就讓他學習謀生的手段以生存,而他自己只專心讀書,從不隨便出門,尤其精通周易。沈煥是擔任通盤州事,曾經去拜訪他。他的智趣遠遠超出了書本典籍的記錄。王茂剛做學問氣勢莊嚴,考究他做學問所得,似乎是剛剛有收獲,求學的過程還沒結束呢。

第三個人是顧主簿,不知道是什麽人,南渡(南渡長江,南宋)後寄居在慈溪。以清廉堅貞為準則,安於貧窮卑賤,不為世人了解卻不悲觀。但對於日常生活,即使做小事也壹絲不茍。平時早晨起床,等買菜的人從門前經過,問壹捆菜值多少錢,按照菜販所說給錢。其他的買飲食、衣裳也如此。久了人們都相信他佩服他,不忍心欺騙。如果壹天的用度足夠了,就靜心翻閱古籍,不與人交往遊玩。鄉鄰中有不安分守職、武斷地強加自己意願於別人的人,大家都譏笑他說:“難道妳是顧主簿嗎?”(顧主簿這麽受人尊敬的人都安分守己,妳算哪根蔥)

第四個人叫周日章,信州永豐人。操守行為固執而廉潔,受到了鄰裏的尊敬。周日章開學堂教授徒弟,只收取足夠自己使用的費用,不符合規矩的錢壹分不收。周家很貧窮,經常整天沒有吃的,有時鄰居送他們壹些東西。贈送的東西經常接不上他家的用度,周日章寧願和妻子忍餓,終究不去請求他人。深冬時穿著紙糊的衣服,有客人來拜訪,也高興的請進來。望著他的面容表情,聽他的議論,大家都很驚詫。縣尉謝先生送他壹件衣服,對他說:“您不曾要求幫助,我自己希望向您表達敬意,接受無妨。”周日章笑著回答到:“壹件衣服和壹萬鐘糧食是壹個概念,如果我無故接受禮物,這是不明辨禮儀的。”最終推辭了。汪聖錫也知道他的賢德,認為周日章像古代所謂的“獨行者”。

這四個人,實在應該寫進史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