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譯文
河北省界有條龍墜落到村裏,龍笨重遲緩地爬進壹紳士家中,門口剛能容過它的身軀。龍擠塞進去,家裏的人都嚇跑了,登到樓上大聲亂叫,轟轟隆隆地放著火槍土炮,龍才從他家裏爬出去。門外積存著壹窪泥水,水淺得不到壹尺。
龍爬進去,在水裏翻滾,渾身塗滿了泥汙,用盡力氣騰躍,只有壹尺多就墜落下來。龍在泥水中盤曲了三天,蒼蠅爬滿了它的鱗甲。忽然下起大雨,龍才隨著壹聲霹靂淩空而去。
房生同朋友壹塊登牛山,進入壹座寺廟遊覽,忽然椽闖落下壹塊黃磚,上面盤著壹條小蛇,像蚯蚓那樣細小。蛇忽然旋轉了壹周,變得同指頭壹樣粗;又轉壹周,已經同帶子壹樣了。人們都很驚訝,知道是龍,忙壹塊跑下山。
剛走到半山腰,聽到寺廟中壹聲霹靂,震動山谷,天上的黑雲像壹頂蓋子,壹條大龍在雲中矯健地翻騰著,壹會兒就不見了。
章丘縣的小相公莊,有壹個農婦到田野去,遇到大風,風沙撲面,覺得壹只眼被瞇了,像是有根麥芒。又揉又吹,眼始終不好。翻開眼皮仔細看看,眼睛倒沒有毛病,只在肉上有壹條彎彎曲曲的紅線,有人說:“這是壹條蟄居的龍。”
農婦聽說憂愁害怕得要死。過了有三個多月,天忽然下起暴雨,忽然壹聲霹靂,蟄龍掙開眼皮飛走了,農婦沒受壹點傷。
袁宣四說:“在蘇州時,壹天正遇陰雨天氣。忽然霹靂大作,眾人看見壹條龍從雲間垂下,鱗甲張動著,龍爪上抓著壹個人頭,眉毛胡須看得清清楚楚,不壹會兒穿入雲端不見了,也沒聽說有誰掉了頭的。”
原文
北直界有墮龍入村。其行重拙,入某紳家。其戶僅可容軀,塞而入。家人盡奔。登樓嘩噪,銃炮轟然。龍乃出。門外停貯潦水,淺不盈尺。龍入,轉側其中,身盡泥塗;極力騰躍,尺余輒墮。泥蟠三日,蠅集鱗甲。忽大雨,乃霹靂拏空而去。
房生與友人登牛山,入寺遊矚。忽椽間壹黃磚墮,上盤壹小蛇,細裁如蚓。忽旋壹周,如指;又壹周,已如帶。***驚,知為龍,群趨而下。方至山半,聞寺中霹靂壹聲,震動山谷。天上黑雲如蓋,壹巨龍夭矯其中,移時而沒。
章丘小相公莊,有民婦適野,值大風,塵沙撲面。覺壹目瞇,如含麥芒,揉之吹之,迄不愈。啟瞼而審視之,睛固無恙,但有赤線蜿蜒於肉分。或曰:“此蟄龍也。”婦憂懼待死。積三月余,天暴雨,忽巨霆壹聲,裂眥而去。婦無少損。
袁宣四言:“在蘇州,值陰晦,霹靂大作。眾見龍垂雲際,鱗甲張動,爪中摶壹人頭,須眉畢見;移時,入雲而沒。亦未聞有失其頭者。”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蒲松齡出生於書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舉入仕,可惜屢試不第,只能以教書為生。他自幼便對民間的鬼神故事興致濃厚。據說,蒲松齡曾為了搜集素材,在家門口開了壹家茶館,來喝茶的人可以用壹個故事代替茶錢。借助這個方法,蒲松齡搜集了大量離奇的故事,經過整理、加工過後,他都將其收錄到了《聊齋誌異》中。
據清人筆記《三借廬筆談》記載:蒲松齡每晨起就在大道邊鋪席於地,並擺設煙茶,坐待過往行人,以搜集奇聞異事。每聽到壹事,回家後就加以粉飾潤色。
康熙元年(1662),蒲松齡22歲時開始撰寫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1679)春,40歲的蒲松齡初次將手稿集結成書,名為《聊齋誌異》,南高珩作序。此後屢有增補。直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前後和康熙四十六年(1707),該書還有少量補作。《聊齋誌異》的寫作歷時四十余年,傾註了蒲松齡大半生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