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綠山墻的安妮》讀後感1500字

《綠山墻的安妮》讀後感1500字

《綠山墻的安妮》讀後感

黃會興

1903年,壹個長著紅頭發,活潑開朗,甚至說話喋喋不休的11歲小姑娘安妮來到了愛德華島王子島的阿馮利村。她被綠山墻的馬修和瑪麗拉兄妹領養。這是個溫暖而可愛的故事,迎面撲來的是農場質樸清新的民風,即使如林德夫人這樣事媽級的農村女人也是那麽勤勞能幹,關心他人,善良熱情。

1 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加拿大處於經濟發展速度較慢的時期。而愛德華島王子島是加拿大面積最小、人最少、人口密度最大的壹省。小說中的阿馮利村是該島上的壹個小村莊,地處偏僻,交通極度不方便。村裏的居民經濟生活狀況大都不理想。蒙哥馬利用女性的筆觸描繪出了島上安詳和諧的田園生活與壯麗的海洋景觀,壹方面可以看出該島生態環境好,未被汙染;但另壹方面,也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此地偏僻落後,外界物質文明的發展之風還未吹到小山村。在這樣的背景下,當地民生結構的原樸性幾乎還沒受到太大破壞。

這是陳秀君在《從女性主義解讀綠山墻的安妮>中的生存主題》壹文中告訴我們的。

她不似任何意義上的傳統女孩兒,從此馬修兄妹刻板的生活被徹底顛覆了。安妮激情洋溢、活力四射、略帶叛逆的個性感染了身邊的每壹個人。她聰明勤奮,很快就在學校嶄露頭角,並贏得了上大學的獎學金;然而她知恩圖報,當馬修突然去世,綠山墻農莊面臨困境時,她毅然放棄去遠處女王學院上大學的機會,在附近當了教師,以便照顧年邁體弱的瑪麗拉。(施旻《蒙哥馬利筆下的“紅發安妮”形象及其影響》)

故事就是這麽個故事。

當我讀完《綠山墻的安妮》,從優美寧靜的田園詩意中醒來,從安妮豐富的想象力和四射的活力中冷靜下來,我突然想到了若瑟夫,那個莫泊桑筆下的《我的叔叔於勒》中於勒的侄子,那個故事講述者“我”。

《綠山墻的安妮》是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格馬利創作的長篇小說。1883年誕生的《我的叔叔於勒》是法國作家莫泊桑創作的短篇小說。當年,於勒從法國勒阿弗爾出發,來到就是美洲這片令探險者欣喜與悲傷的土地。那裏可不壹定是什麽樂園。有機會,也有厄運,有發財夢,也有孤獨者的窮苦心酸。

美國歷史學家布蘭茲教授在他的《黃金時代:小人物在大時代的處境與選擇》壹書中說,1848年的淘金熱是美國歷史的分水嶺,正是這場由野蠻到文明、由混亂到有序的造富運動,鑄就了後來的美國精神。他說,當技術顛覆了之前的所有規則,每個人都將成為時代的“小人物”。那些被詳盡描述的冒險家、投機客、流氓和苦力們都可以是於勒的註腳。

只不過,往往作家比歷史學家更有溫度。

壹個衣服襤褸的年老水手拿小刀壹下撬開牡蠣,遞給兩位先生,再由他們遞給兩位太太。

我壹直盯著父親,看他鄭重其事地帶著兩個女兒和女婿向那個衣服襤褸的年老水手走去。

母親站起來去找她兩個女兒。我也端詳了壹下那個人。他又老又臟,滿臉皺紋,眼光始終不離開他手裏幹的活兒。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壹只滿是皺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臉,那是壹張又老又窮苦的臉,滿臉愁容,狼狽不堪。

這是“我”(若瑟夫)眼中的於勒。也正因為有了“我”這個孩子(估計十幾歲吧),法國當時的社會風氣裏才多了壹絲溫情和悲憫,才在金錢至上、人情冷漠的銅臭氣味中飄蕩出壹縷精神救贖和生活希望的氣息。

在這絲氣息中,我們發現,人性的醜惡和美好便被華林,穿越古今。這個復雜的東西,每壹次提及,都讓人唏噓不已,都以為其實它說的是我自己。

當勒阿弗爾的輪船駛出這個法國第二大港,駛過英吉利海峽,跨過大西洋,在海的那邊,還有壹片沒有被完全汙染的土地,盡管不久以後,它也可能淪陷。但是,在我們心靈的某個角落,人性的光輝可以超越世俗的炎涼,創造救贖的悲憫凈土。

畢飛宇在他的《小說課》壹書中說:“每壹位作家都有自己的基礎體溫。”他說,中國現代作家中,巴金是最熱的,魯迅、張愛玲最冷。

“是冷構成了魯迅先生的辨別度。他很冷,很陰,還硬,像冰,充滿了剛氣。關於剛,有壹個詞大家都知道,叫“陽剛”。從理論上說,陽和剛是壹對孿生兄弟;陰和柔則是壹對血親姊妹。它們屬於對應的兩個審美範疇。

可是,出大事兒了,是中國的美學史上,伴隨著小說家魯迅的出場,在陽剛和陰柔之外,壹個全新的小說審美模式出現了,那就是“陰剛”。作為壹個小說家,魯迅壹出手就給我們提供了壹種全新的審美模式,這是何等厲害。”(畢飛宇《什麽是故鄉——讀魯迅先生的故鄉>》)

以這個視角看,莫泊桑沒有魯迅冷,但兩者都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意味;蒙格馬利則溫暖得多。盡管莫泊桑和魯迅都有過不太美好的童年,都做過不太如意的小職員經歷,可能是因為魯迅是學醫學出身的緣故吧,在冷峻和沈穩方面,魯迅更突出,壹如同樣學醫出身的契訶夫。

於是我想到,在那些人情冷漠的童年歲月裏(比如,莫泊桑是父母離異,父親浪蕩而冷漠;魯迅有在藥鋪與當鋪間奔走的苦楚),也還能看到生機勃勃的百草園、充滿故事的三味書屋,有可愛的少年閏土、世俗愚昧卻善良質樸的阿長,有覆盆子、何首烏和門前的棗樹……

偉大的作家都是偉大的,這種偉大不在身後的評價中,而是在不朽的作品裏。字裏行間滲透的參悟與寬容,燭照著這個不太完美的世界。

對於孩子來說,我還是建議讀壹讀《綠山墻的安妮》吧。因為它是那麽純凈、溫暖、清新、質樸,時時有綠山墻的田園風吹來。因為閱讀本身(本質)就應該是壹種享受。

絮語面對破碎的閱讀,面對迅捷的電子閱讀,面對這個紛擾的世界。壹面我們為科技的進步而欣喜,壹面,我們為傳統的流逝而思慮。整本書的閱讀對壹個人究竟意味著什麽?那些系統的、嚴密的、嚴謹的思考與識見在厚重的書籍的脊背中留存。經典的慢生活是否也是值得我們追求的人生姿態?喜歡捧壹本書的樣子,在雨後,在溫暖的陽光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