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山精神的核心是對***產主義的崇高理想和對中國革命必然成功信念的執著追求。俄國十月革命後,中國***產主義運動先驅董必武、陳潭秋、惲代英等就開始在大別山區傳播馬克思主義。1921年11月,中***壹大代表陳潭秋在湖北黃岡成立了中***陳策樓小組,為鄂豫皖邊區第壹個黨小組,此後大別山區黨組織不斷發展,鄂豫皖蘇區根據地成為我黨重要的建黨基地。在黨的領導下,大別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在艱難曲折的鬥爭中,無論處於順境還是逆境,始終保持對黨忠誠、堅守信念的高貴品質,“壹根筋,不二心”,初心不改,不屈不撓。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四次反“圍剿”失利,紅四方面軍主力被迫離開大別山,向西實行戰略轉移。紅軍主力轉移後,留在根據地的中***鄂豫皖省委確立了獨立堅持鬥爭的方針,重建紅二十五軍,創建紅二十八軍,進行堅持和保衛根據地的鬥爭。在敵人重兵“圍剿”,根據地人力、物力枯竭的情況下,省委奉命率領紅二十五軍長征,向其他地方轉移。留在根據地的紅二十八軍在長期與黨中央失去聯系、根據地屢遭敵人“圍剿”“清剿”的情況下,獨立堅持了艱苦卓絕的三年遊擊戰爭。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大別山先後經歷4次主力部隊轉出,每壹次主力離開後仍然有武裝力量在大別山堅持鬥爭。他們靠著對理想的執著和革命必勝的信心,愈挫愈勇,壹次次從磨難中奮起,革命的紅旗始終在大別山上高高飄揚。
革命戰爭年代,大別山人民堅持革命鬥爭,為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巨大犧牲。從1921年至1949年,大別山區為革命犧牲近百萬人,僅在冊革命烈士就有130351人,可謂“山山埋忠骨,嶺嶺鑄忠魂”。大別山革命的播火者董必武在其90歲生日的詩作《九十初度》中寫道:“遵從馬列無不勝,深信前途會伐柯。”這是大別山人堅定理想信念、不屈不撓鬥爭的最好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