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倫堡(1891~1967)是前蘇聯俄羅斯作家、社會活動家,生於基輔壹個工程師家庭。1910年開始發表作品,其中的中篇小說《解凍》不僅是作家的代表作品,更是前蘇聯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
該小說發表於1956年,以斯大林去世後前蘇聯國內面臨的思想動蕩和改革為背景,描寫了伏爾加河沿岸壹家工廠1953~1954年發生的變化。作品抨擊官僚主義,嘲諷勢利小人,謳歌高尚純潔的知識分子。這在當時萬馬齊喑的蘇聯社會是有膽有識的非凡之舉,它傳達出了蘇聯政壇及社會全面解凍的聲音。此後便湧現出壹批“解凍文學”。
盡管《解凍》標誌著壹種思想解放的潮流,但客觀地說,《解凍》是壹種特殊意識形態話語中的寫作。在數十年的前蘇聯社會主義實踐中,壹直存在著兩種文學:壹種是主流文學,這種文學被命名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文學;壹種是反主流文學,亦可命名為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文學,《解凍》當屬於後者。無論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還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其特殊意識形態話語是預先給定的前提。這個前提造就了壹個與我們今天生活的社會截然不同的社會,即壹個非市場、非消費壹消費社會。《解凍》中的人物就生活在這樣壹個社會中。這個社會隨著冷戰時代的結束而逐漸消失了蹤影。
在今天這個意識形態日趨多元的世界,我們會覺得《解凍》中的人物有著壹種與我們截然不同的社會存在本質。他們的愛與恨、樂與憂、拒絕與追求,在我們這些已開始承受市場經濟壓力的人看來,頗有點不可思議。然而,《解凍》所描述的生存狀態還是會使我們記起人類還曾經進行過這樣壹次功過難明的巨大實驗。這次實驗造就了壹種第二世界的文化,當它存在之時,人們感受到了它的深刻缺陷;當它終於解體,人們又意識到後現代社會的不盡如人意。因此,盡管《解凍》中人們對善與美的單純明快的追求己隨著第二世界文化的解體而煙消雲散,但閱讀《解凍》,不僅是壹種溫故,而且也可能意味著壹種知新。愛倫堡的代表作品還有《巴黎的淪陷》、《暴風雨》《九級浪》和《人·歲月·生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