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之前:這裏是所有故事的武俠心態和前提。如果不遵循以下原則(除非妳是超高級的),方向可能會有偏差。
故事肯定有變化——沒人願意看流水賬。這本書是這樣定義故事的:主角經歷壹系列情節後發生的內在變化,這種變化的過程和結果就是故事。的確,把我看過的所有精彩的電影、故事、小說都生動地回憶出來,符合這個邏輯。所以主角很重要。如果沒有主角,那就是風光片。如果有壹個主角沒有這些變化,可能就是廣告片。如果是主角的真實記錄,可能是紀錄片。至於好不好,要看真正的發展。而如果我們自己創作故事,知道了這個前提,我們就有了方向,把自己寫的文字變成故事。我覺得這個應該在中國的小學教。
故事的道德前提——濃縮?我理解為故事的意義,它告訴我們什麽道理,巧妙的道德前提能為故事本身加分不少。聽起來很神秘,但其實很簡單,三部曲:
1.主人公不斷犯錯,違背了道德前提,並為此痛苦。
2.恩典的時刻(這個特別重要,現在自己故事的這壹部分缺失了,正在思考如何補救)到來,主角得到了上帝的指引,醒來了。
3.主人公最終遵守了道德前提,進而走上了正道,給大家展示了道德前提的光輝形象,極其正確,感人至深。
正式寫作:這裏書中提到了各種方法,我摘錄如下
1.第壹頁應該包含什麽?-別小氣。妳只有壹次機會第壹次抓住妳的眼睛!
從第壹句話開始,讀者就得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麽,所以第壹句話要給讀者壹種感覺,有些事情會發生變化(好的或壞的),如果出乎意料就更好了。
比如我家後花園,妳可以看到墻外有兩棵樹,壹棵是棗樹,壹棵是棗樹。(魯迅《秋夜》)
誰是英雄?主角越早出現越好。如果刻意安排主角在後面出現,那麽從第壹頁開始的壹切都要圍繞主角的出現來布局。(記得剔除壹切無意義的冗余事件和場景!)
比如當時十壹歲的喬爾·坎貝爾,就因為坐了壹輛公交車,開始變成了殺人犯。(伊麗莎白·喬治的危險關系)
有壹件事正在發生。故事壹開始就邀請作者直接帶領讀者進入壹個正在進行的事件,這個事件指明了整個故事的方向(解釋了整個故事的主角需要解決的外部問題)。
比如《紅樓夢》開篇就交代了整個故事中人物的命運。
有些事情岌岌可危。
空氣中有什麽?矛盾沖突在哪裏?
當隱藏在第壹句話中的面包屑帶領讀者走向森林深處時,讀者的大腦迅速進入探索模式,他們渴望發現主角面臨的矛盾、追求的目標以及事情進展如何。
比如金庸的《八龍》,第壹頁就寫著段譽去無量山看了兩次無極劍的較量。沒想到這壹天恰逢神農幫在靈九宮天山童母的授意下占領了無極劍派的劍湖宮,雙方即將相見,而壹點武功都沒有的段譽卻出現在了這壹攤子,讓人擔心兩大門派之爭,也擔心段譽不太懂。
傳達壹種“並非壹切都如其所見”的感覺
比如古龍《邊城浪子》的開頭,描述了壹個供人欣賞的店鋪,裏面大家好像在壹起唱歌跳舞,但是有很多細節提醒我們,這裏看起來並沒有那麽簡單。(比如店裏奇怪的布置,奇怪的店主坐在樓梯上自己玩多米諾骨牌等等。)
2、時刻記得突出重點——不要只寫細節而忘了主線。深入到細節之後,重點就沒了。妳最後想說什麽,沒人記得,別人只能覺得這是個爛故事。
缺乏焦點會使讀者的大腦陷入不知所措、無法前進的狀態。除非他們強迫自己專心閱讀,否則故事就會被遺忘。例如,以下情況:
我們不知道英雄是誰;(壹堆亂七八糟的人,沒有優先級)
我們知道主人公是誰,但他似乎沒有目標;(我不知道我想做什麽)
我們知道主人公的目標是什麽,但目標很膚淺,很無聊;(無聊)
英雄的目標莫名其妙的變了,或者英雄死了,被替換了;(打自己嘴巴)
故事與主人公的目標無關;(兩張皮)
故事似乎對主角影響不大或者因果關系不明顯。(太牽強)
那麽重點是什麽呢?焦點由主人公的內心問題、主題和情節構成。焦點可以告訴讀者故事的主題。他們可以討論故事,預測故事。預測對讀者來說很重要。他們能看到未來的可能性,但不確定,這正是大腦喜歡做的事情!
保持重點的方法就是把妳的故事寫成壹小段,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偏離正確的軌道。
3、秀,不要說——進階練習,不要什麽都說,用動作、場景、道具,讓觀眾感受(觀眾比想象中聰明很多)
英國作家伊夫林·沃(Evelyn waugh)說:“所有文學作品都包含道德原則和批評,而且越不清楚越好。”很多經典的短篇小說,可以被不同的人解讀,可以發現很多道理。比如望梅止渴的故事裏,有人看到了曹操的狡猾;有人說是領導和士氣;有人說這裏面有生理道理,人壹聽到楊梅就流口水。隱性真理會刺激大腦思考、提煉、推理,這是大腦喜歡做的事情之壹。
4.如何讓讀者代替自己——用內心的遊戲把讀者拉入主人公的身體,讓讀者站在主人公的角度思考他想思考的問題。
作者認為,情感是我們人類版的二進制計算機,其工作原理是要求0返回1:這對我是有害的還是有益的?所以,我們把握讀者情緒的方式,就是通過故事向讀者傳達“與我同住的有益體驗”。方法是讓讀者知道,當壹切發生時,主人公對他心中發生的壹切是怎樣的反應。
而我們有以下三種方式來表達這種深刻的反應:
通過外在表現:弗雷德遲到;蘇緊張地來回踱步,不小心踢到了腳趾。我的腳趾疼。她單腳跳著發誓,希望她沒有擦弗雷德非常喜歡的紅寶石指甲油。
通過讀者的直覺,我們知道蘇愛愛弗雷德,所以當我們發現他遲到是因為他和蘇最好的朋友瓊在壹起時,我們立刻感受到了蘇即將到來的痛苦,盡管她甚至不知道弗雷德認識瓊。
通過主人公內心的想法:當蘇把弗雷德介紹給瓊時,她立刻敏銳地感覺到他們之間有什麽不尋常的地方。看著他們假裝不認識,蘇開始計劃他們突然死亡的細節。
5、如何使用肢體語言是正確的——是用來解釋情緒的,還有壹些不必要的話,只要壹個小動作就是壹出戲!
壹個好的故事應該被展示,而不是被講述。人豐富的肢體語言會偷偷向大腦透露很多關鍵細節,這往往是大腦最願意捕捉的部分。但是我們經常犯這樣的錯誤,向讀者展示我們大腦所知道的東西。例如,當我們描述壹個悲傷的人時,我們不需要寫他哭了。妳可以寫他的顫抖,顫抖或者壹種習慣性的反應。因此,通過身體語言給讀者暗示是壹個很好的做法,這樣他就能明白可能會發生什麽。當妳安排這壹切發生或不發生時,讀者會有會心的微笑或感覺如此。
比如《紅樓夢》第八十四集,賈政想考寶玉的見識。寶玉壹聽,道:“又是壹聲悶雷,只得見了賈母,回園裏吃飯去了。吃了三口兩口,趕緊漱了口,來到賈政面前。”從三兩個動作可以明顯看出,寶玉非常害怕父親的考試。讀者看到他慌張緊張的樣子,不禁會想,他可能又要接受訓練了。
6.不要主觀評論——妳只需要客觀解釋,否則很容易引起讀者(比如我)的註意從而提前判斷質量,對後續情節失去興趣。
作者應該牢記自己的責任,不應該在故事中發出自己的聲音。這裏有壹個反例:
我想我不能嫁給妳,山姆。艾米麗說,帶著自認為比男人優越的女人似乎都有的那種居高臨下的傲慢。
作者可以通過人物的視角來說話,但那只是代表人物的觀點。作者的觀點應該隱藏在故事中,由讀者根據各自的表現自行判斷。
7.內在目標和外在目標——加油,服務於道德前提。外在目標壹定是看似主要的目標,但本質會把英雄帶進溝裏。經過青睞的瞬間,主人公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內在目標,從而努力實現,完成蛻變。
我們在創作壹個故事的時候,我們的主人公會有壹個外在的目標,他的壹切行動都是基於他自己的具體情況(生活經歷、性格、智力等因素),他會采取合理的行動去追求外在的目標。
外在目標從屬於角色的內在問題——內在問題往往會引起主人公對外在目標的渴望,這也是內外線索連接的地方。讀者總是比人物更早意識到這壹點,這是他們的目標。他們期望看到人物何時以及為何會意識到內在問題,並選擇如何解決。
壹般來說,在故事發生之前,遙遠的過去發生了壹件事,為主角埋下了內心的問題,等待整個故事的發展來解決這個問題。而那個遙遠的瞬間,可能要在故事展開很久以後,才會出現在讀者面前,甚至永遠不會正面出現。這是壹系列內部目標。
同時,在故事文本的開頭,正在發生的事情,會推動主角出發去追求他的外在目標,而在他前進的路上,發生的事件都是驅動的,帶有“不得不”的性質,讓主角東奔西跑。這是壹系列外部目標。外在目標的實現或失敗,最終會讓主角轉向內在目標。
故事的結尾,主角在實現了自己的內在目標後,會立刻回到外在目標。這時候主角往往會恍然大悟,最終認同讀者的內在目標。下面以祥林嫂捐款門檻為例簡單分析壹下:
祥林嫂的外在目標:努力工作,攢夠錢捐。
祥林嫂的內在目標:追求壹點平等。
受劉嫂的啟發,她覺得捐個門檻給土地廟就等於了,於是拿出壹年的工資捐給了門檻,這樣她的罪過就可以得到救贖了。但是當她稍微開心壹點,努力壹點的時候,她發現事情並不像她想象的那樣,主人家還是嫌棄她,不讓她獻祭。於是她徹底崩潰了,眼窩深陷,精神萎靡。她被主人趕出家門,淪為乞丐,最後死於饑寒交迫。
對於讀者來說,祥林嫂的想法太幼稚了,他們比祥林嫂更早預見到了這樣做的不可能。
8.有哪些細節?
細節對故事很重要,細節的缺失往往使得故事無法用準確的畫面投射到讀者的腦海中。以下是“具體細節”經常缺失的地方:
壹個角色做某件事的具體原因:沒有理由覺得莫名其妙;
比喻不明確:晦澀的東西需要向讀者解釋,不然會把大家搞糊塗;
在主人公腦海中喚起壹段記憶的特定情境:妳不說,鬼也不知道是什麽意思。
人物對壹個重要事件的具體反應:花了很多筆墨寫作,最後卻莫名其妙地結束了。
人物的思維過程缺乏解釋:忽視思維過程,難以解釋人物的心理變化;
人物變心背後的具體原因:很多變心會莫名其妙,不加解釋,這根本就是另壹個人的行為。
9.利用懸念制造沖突——簡單易懂
在腦神經科學領域,磁共振成像技術的研究表明,被強烈社會排斥激活的大腦區域與被身體疼痛激活的區域是壹致的。大腦的觀點是沖突會帶來痛苦。所以我們會盡快平息沖突。積累經驗更準確快速的解決沖突。鑒於大腦對沖突的激烈反應,文學作品要做的就是抓住沖突,利用沖突制造懸念。那麽如何才能把即將到來的沖突變成不斷的懸念呢?看看這個案例:
主角麗塔正焦急地等待著愛人凱爾的歸來,後者在看到生病的母親後答應與她分手。
作為讀者,我們對凱爾這個花花公子是否會如承諾的那樣與妻子分手有了更好的分析和判斷:大概不會。我們看著麗塔選擇婚紗,但我們知道,她可能永遠沒有機會穿上這件衣服,和凱爾並肩接受大家的祝福,但麗塔此時並不理解,我們的緊張感由此而生,無數層沖突被包含在麗塔的故事裏:
外在層面的沖突:麗塔想要的:凱爾娶她VS麗塔擁有的:凱爾的承諾。
內心沖突:麗塔所相信的:凱爾只愛她VS真相:馬是個卑鄙的家夥。
主線沖突:麗塔所期望的:凱爾對她毫無雜質的愛VS別人期望她做的事:凱爾期望她對自己的欺騙視而不見。
自我沖突:麗塔相信:凱爾對自己的真誠有懷疑VS麗塔:凱爾的偏激表現和麗塔的朋友都認為凱爾不靠譜,導致麗塔懷疑自己相信的東西是否正確。
根本沖突:麗塔的真正目標:擁有壹個真正愛她的男人VS麗塔的恐懼:如果她忠於自己的目標,就應該避開凱爾,即使這意味著她必須壹個人。
輔助沖突:麗塔的對手:凱爾VS善良:妳需要壹兩個瞬間讓讀者覺得:嘿,看來凱爾沒那麽壞。也許凱爾最終會改變?
這樣分析結構,妳就知道怎麽構造懸念了。
10,對於最後的“大秘密”,請不要吝嗇於暗示——只有在有暗示的時候,妳才能感受到。最後,觀眾看到結局發現之前的猜測是對的後的喜悅,會為妳的故事加分不少!
很多作者為了故事的終極“大秘密”會壹路隱藏所有關鍵信息,生怕自己泄露太多——但事實是,他們往往隱藏得太深,以至於讀者在前進的路上找不到線索,也沒有期待和思考。當他們翻到最後壹頁時,作者會隱藏整個故事的秘密,他們會經常感到困惑。所以,作家們,在妳寫故事的時候,壹定要記住自己的身份——創作者,而不是故事中必須保守秘密的人,記得要時刻給讀者留下線索,讓他們警惕自己視線之外發生的其他事情。
例如,在迪士尼大片《加勒比海盜I》中,女主角伊莉莎白起初戴著壹枚被詛咒的金幣落入海中,在被救上岸之前,我們看到了壹段描述,隨著金幣落入水中,壹股水波緩緩振蕩而出。雖然我們順著故事看到伊麗莎白下壹秒被成功救起,但是我們知道這枚硬幣落入水中壹定會引發壹個遙遠的事件。——果然,尋找這枚硬幣的海盜船船員集體來到了伊麗莎白居住的城市...
11,對妳的角色殘忍壹點——有點殘忍,但只有這樣,妳才能在故事裏不公平。
故事的意義在於給我們提供了人生的經驗——苦難之後別人可以學習和體會的經驗。所以,作者們,壹定要對主角狠壹點,不然就沒辦法教人經驗了。他們不可能不經歷苦難而成長。想想《平凡的世界》為什麽那麽感人。
在書中,作者為我們提供了十壹條實用的失敗標準:
不要讓故事中的人物在沒有被強迫的情況下承認壹件事。
確保妳的英雄有秘密,但不要對讀者保密。
確定主角所有的補救行動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
確保所有可能出錯的地方都出錯。
壹定要讓妳的英雄壹開始只賭壹塊錢,但最後他賭的是壹個農場。
別忘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確保英雄說謊。
我們必須引入壹個明確的、現實的、不斷加深的危險。
確保故事中的反派也有好的壹面。
壹定要揭露人物的缺點,邪念,不安。
壹定要揭露自己的邪念。
12、支線劇情:讓故事復雜飽滿的方式——適合長篇幅、長時間,短片不適合,短片要簡潔明快。
沒有次要情節的故事無疑是單調的,讀起來更像是對主角活動的流水賬。所以我們需要支線劇情給讀者喘息的機會。當主情節的沖突結束後,就是插入副情節的最佳時機。比如《三國演義》中,魏蜀吳的戰爭會夾雜很多小戰爭和人物的變化。
次要情節並非無關緊要,所以作者列出三個層次來檢驗次要情節的作用:
所提供的信息會影響主要情節中發生的事情。
讓主角更難追求。
給我們講講加深對主角的理解。
完成後:核心是不斷給人看,然後修改。
好了,這是這本書的核心內容,真的對我幫助很大。如果我小學的時候看過這本書,我的作文分數會極高。
最後,我的感覺是,這本書應該列入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