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壹時代,這仇視,傳說竟到了這樣子。兩方約集了相等人數,在田坪中極天真的互相流血為樂,男子向前作戰,女人則站到山上吶喊助威。交鋒了,棍棒齊下,金鼓齊鳴,軟弱者斃於重擊下,勝利者用紅血所染的巾纏於頭上,矛尖穿著人頭,唱歌回家,用人肝作下酒物,此尤屬平常事情……”
“甘族”自然就是漢族了,“吳族”則為苗族,兩族之間的鬥爭直至煮人為食,鬥爭之殘忍想而易見,而這卻並非短暫的刀兵相接,而是持久戰,因為“相傳在這地方過去兩百年以前,甘吳兩姓族人曾在烏雞河荒灘上各聚集了五百余彪壯漢子大戰過壹次,這壹戰的結果是雙方同歸於盡……岸上還有司官所刊石碑存在。”而在“現今”兩族合作時,雖然“野蠻的殺伐已經演變為‘漁’”,但離去的父親還是交代下來了復仇之事,用祖傳下來的刀去“流那曾經流過妳祖父血的甘姓第七派屬於朝字輩仇人的血”(《漁》)。
《漁》是壹部主題很隱蔽的作品,但深入其中我們便能感覺到這部講族與族之間鬥爭的小說其主題卻是和平主義的,它顯揚的明顯是神武不殺柔情似水的“弟弟”龍朱壹樣的人物,而不是那個拿祖傳寶刀斫魚殺蛇的“哥哥”,這其實就是用辨證的眼光看待民族的傳統、家國的爭鬥等,是對民族未來的跨越式思考。
.
參考鏈接: /view/0e8ab6bef121dd36a32d82b5.html
.
如果妳認為我的解答對解決妳的問題有幫助.請點擊我的回答下方選為滿意答案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