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國受維新思潮和洋務運動影響的壹些人和壹些商人,多次向清政府農工商部建議在首都修建自來水廠。光緒三十四年(1908)三月,由於火災頻發,水源匱乏,清朝的農工商大臣溥清、、上書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建議修建自來水設施,當即得到批準,任命周為宰相組織籌建。同年4月,“招商聚股”後,委托德國公司天津瑞吉洋行設計施工,歷時22個月。全部工程完工,2000年3月20日正式向北京市區供水。從此,北京自來水供應近百年的歷史揭開了神秘的面紗。1908年4月,清政府成立“史靜供水有限公司”,開始興建北京第壹座水廠——東直門水廠。水廠工程於1910年6月竣工,同年3月正式投產,日供水能力18700立方米,供水管道6544條。在此後的40多年裏,雖然經歷了清末、北洋、日偽統治、國民政府等時期,但北京的供水業壹直發展緩慢。到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北京的供水設施只有擁有1座水廠、29口井、364公裏供水管道的東直門,日供水能力為5萬立方米,供水範圍僅為60多萬用水人口的鬧市區。城市供水普及率為29.5%。大多數居民通過打井或使用壓水機使用淺層地下水,而少數赤貧家庭使用自家附近的池塘和河流等地表水。
首先,第壹座水廠的建設費了不少周折
自來水行業的建立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當時的清政府愚昧落後,壹切都需要進口。負責設備供應的瑞吉洋行不僅不能按時供應,還經常提供大量德國制造的不合格設備。1909 165438+10月3日,東直門水廠調試向水塔輸水時,水塔旁邊的鑄鐵水管突然爆裂壹尺多,原來是開裂的殘片。把水龍頭的橡膠墊換成紙墊,提供生銹的水管等現象更是數不勝數。但當時中國無法生產,供應商又無理否認,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購買德國制造的供水設備,不僅給施工帶來困難,也給以後的運營帶來很多麻煩。
鋪設供水管道也經常發生事故。水管的安裝必須挖溝。由於當時不文明的風氣和封建迷信的盛行,很多人認為開溝會破壞當地主人家的風水,給他們帶來不祥的災難,所以就阻止了,尤其是對壹些有權勢的家庭。比如清朝攝政王宮(現宋慶齡故居)北後墻安裝供水管道時,宮裏的家人出來制止挖溝。這在當時是個燙手的巨人,工人們只好停工,向上級匯報。不壹會兒,管事的坐馬車趕到工地,手裏拿著聖旨,喊著聖旨,只見阻攔施工的家屬跪在地上。這時候管事手裏拿著聖旨又念了壹遍,大致意思是這個工程是按照聖旨施工的,有利民生,經過的地方所有官員不得阻攔。從那以後,王宓壹家停止了挖溝,這個項目得以繼續。這樣的事情很多。
第二,當初賣水難。
自來水公司正式開業時,遭到壹些人的懷疑和反對,甚至汙蔑自來水是“洋胰液”,不能用,導致前期自來水銷售非常困難。為了打消很多人的顧慮,史靜自來水公司煞費苦心,分別用文言文和白話文在白話文報紙上刊登廣告,詳細說明請來報社引導輿論,啟迪社會,讓大家知道自來水的好處。同時也啟蒙了大眾,用科學的方式反駁了那些謠言。廣告說,“...但是有壹種情況需要向大家聲明,就是這個水龍頭放出來的水第壹眼看上去有點白。有的人不知道,以為管道洗不幹凈,說跟外國胰液壹樣,其實不知道這個道理。說出來就明白了,大家也不會誤會。”
為了吸引更多的顧客,自來水公司在廣告中說,“...以後拿壹個銅幣可以買兩張票,拿壹張票去提水,真的很便宜。從2月10日到5月10、3月,我們公司甚至在價格上給予優惠,水價減半。壹個銅幣可以買四張票,可以提四桶水……”盡管大力宣傳,生意情況仍然不好。在420個市場水龍頭出售水和極少量專門用戶用水的情況下,1910日均供水量僅為1613立方米。
3.喝自來水曾經是富人的專利。
20世紀初,除皇宮用水外,皇家茶樓架設水車從玉泉山取泉水,壹般居民主要靠簡易淺井取水生活。至今,市區仍有許多街巷以井的主人、井的水質、井的位置或井的數量來命名。如王府井、姚家井、大田井、哮天井、苦井、二眼井、三眼井、齊靜胡同等等。根據1945的記錄,北京還有4500口淺井。
東直門水廠修建時,當時主要考慮的是皇宮和市區的豪門達官貴人。但壹開始,他們喝的不是宮裏的自來水,而是玉泉山的水。至於自來水管,主要是消防用的,但當時只從東華門引進了壹段DN200mm的管子,安裝到文昌閣就停了。全長只有300米,上面裝了幾個消防栓,但純粹是象征性的。不僅是皇宮,早期很多達官貴人也不喝自來水,因為怕水中洋鬼子下毒。這種現象壹直延續到滿清政府被推翻,中華民國成立。壹些達官貴人之所以敢喝自來水,是因為風氣的逐漸文明。普通人因為窮,根本喝不起自來水。雖然水廠近在咫尺,但他們只能“望梅止渴”。當時壹位老人感慨地說:我看了這個水塔40多年了,直到今天(解放後)才吃到它的水。
第四,新建水廠難度大。
1942年,原日偽北京特別市行政公署為了擴大水源,增加供水能力,減輕東直門水廠負荷,準備在安定門外的黃寺營房南側修建安定門水廠。由於經濟困難,自來水廠的建設進展緩慢。截止1947年底,僅完成水源井9口,配水間1,配電室1,配水管1,吸水井1,容積1000立方米。由於工程質量差,1948年底試運行出現諸多問題,不具備供水條件,仍需建設,建設費用當時需要1000億元。因為國民黨政府危在旦夕,最後的建設化為烏有。
北平和平解放後,自來水公司的第壹件大事就是迅速恢復建設第二水廠(安定門水廠),解決北京200萬人的用水問題。當時,自來水公司任命陶卓、徐慈民、胡喜峰為指揮長,組成30余人的施工隊,對初建的所有供水設施設備進行了全面檢修,修復了被炮彈擊中的9口水源井的電源線,檢修了輸水配水機的水泵,沖洗了輸水配水管路。只用了三個月就完成了所有的建設項目。65438+1949年5月1正式投產供水,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壹個“五壹”勞動節貢獻了壹份大禮。
五、第壹水塔“戰功”
北京第壹座自來水塔是東直門水廠的水塔,由德國設計師設計,建於1910。這座塔高54米,體積為750立方米。水塔屬於鋼結構水塔,塔身下面有壹個非常堅固的嵌有混凝土、鋪有粉紅色花崗巖的平臺,邊緣被磨成圓腿;塔身分六層,每層六邊形,六面鑲嵌12裝飾龍(每面2條,寓意兩條龍戲珠);每層樓的遊廊平臺上都有折疊座椅,爬塔時可以小睡壹會兒,不僅乘涼,還能欣賞風景。水塔每層用12銅鈴裝飾,每個塔角掛兩個鈴,壹至五層為小鈴,六層為大鈴。每次微風吹過,懸掛的鈴鐺叮當作響,不僅非常漂亮,還能驚動鳥兒,讓它們不敢在此築巢,避免了鳥糞汙染塔身的弊端,考慮得非常周到;蓄水部分直徑約14m,高度約5m。儲水部分的底部由八根柱子支撐。塔身加上水的重量有1000多噸,但支撐處只有64個φ1.5”的螺栓,所以整個塔身固定在埋在地下的鋼板上,50多年來屹立不倒。它的設計和施工技術令人驚嘆!
水塔在1942年停止使用,但在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解放軍北平航空兵司令部曾在此駐紮半年,利用水塔高度觀測計算國民黨空投炸彈數量,為北平和平解放立下了汗馬功勞。2003年,壹位曾在北平航空兵司令部戰鬥過的老同誌專程來到水塔舊址,試圖回憶當年戰鬥的情景。可惜水塔早在1957就拆了。好在2003年9月,水塔的設計圖紙被德國大使館贈送給供水集團,最終彌補了水塔被拆除的不足。
解放後,有關部門曾多次組織討論拆除水塔。主要有三種意見:第壹,如果作為文物保存,因為其鋼結構建築需要維修,每5-8年維修壹次,油漆壹次要3萬元。壹座已經停下來供人觀賞或者讓人想起過去的水塔,值得嗎?二是水塔本身能否達到文物的級別;第三,水塔應該作為文物保存。最後由於維護費用高,國家鋼材供應短缺,將鐵塔拆除,拆除鋼材229噸,作為支持國家經濟建設的鋼材指標。北京的自來水行業流浪了四十年,等待了四十年。伴隨著戰爭的創傷,北京的自來水行業迎來了新中國發展的曙光。1949年五壹,市長葉劍英親自出席華北電力、北京市自來水公司五壹慶祝大會。
新中國成立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來,北京供水事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進,供水能力50年來增長了60倍。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水廠,長辛店水廠、程子水廠、南口水廠、田村山凈水廠、鳳臺水廠相繼建成,特別是第九水廠的建成投產,標誌著首都供水在技術、管理、水質檢測等多方面已達到國際現代化水平。到1999年8月,北京共有14座水廠,日供水能力300萬立方米,年供水量7億多立方米。供水管道總長度達到6042公裏,供水服務面積達到540平方公裏,服務人口超過800萬,城市水務市場普及率達到100%。
壹、公共水站進醫院
老北京可能還記得,解放初期,北京的胡同裏不時能看到吱嘎作響的獨輪車。推手肩上扛著繩絆,輪子左右兩邊放著兩個水缸,上面放著兩個木排。這是“水車”送水的場景。水車裏的水是從“井窩”裏抽上來的,井窩是壹個簡單的淺土井,用壓水機取水。
1949年,北京南部的龍須溝地區作為第壹個安裝公共水站的實驗區,拉開了全市普及供水的序幕。到1967,北京市區已安裝大小水站2677座,城市水普及率達到99.96%。水站建好了,人們還是用肩膀挑水,有的甚至去百米外的街站挑水,冬天更難。
1973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自來水公司陸續對公共水站進行改造,分階段接入各家。到1984,三環以內的公共水站全部進入醫院,北京的老百姓不出醫院就能喝上甜甜的自來水。如今自來水管道已經連接到千家萬戶,居民足不出戶就能流出自來水。年輕人當然很難想象使用自來水時的艱難場景。
上世紀2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都出現過“水荒”。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北京的水資源面臨極其尷尬的局面,市民用水出現危機。由於過度開采,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淺井幹涸,深井出水量減少,未經處理的工業和生活汙水排放,使得永定河沖積扇上的許多井因汙染而廢棄。20世紀70年代,市區形成了1000平方公裏的漏鬥區。到1981夏季,城市降壓供水面積高達212平方公裏,占城市供水面積的55.5%。
雖然該市投入大量資金建設了日供水能力為50萬立方米的第八水廠和日供水能力為654.38+0.7萬立方米的田村山凈水廠,但仍不能滿足需求,導致市區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現了嚴重的“水荒”。當時壹半以上的城區都是減壓或限時供水,30%的已建成建築因為無水而無法使用;住在清河、半壁店、十裏堡、龍爪樹的居民半夜起來打水。水危機壹直持續到1990,第九水廠壹期被淹,自來水供需矛盾得到緩解,供水安全穩定得到保障。
第三,第九水廠,亞洲最大的地表水廠
為解決北京缺水問題,北京市政府決定在1984建設日供水能力壹百萬立方米的第九水廠。工程於5月開工,1986,總投資約60億元。工程分三期建設,每期日供水能力50萬立方米。到6月1999,三期工程完工,日供水能力1.5萬立方米,占北京市供水能力的壹半。它的建成和通水,從根本上緩解了北京缺水的局面。目前已成為亞洲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水質最好的現代化大型飲用水廠之壹,在首都經濟建設和城市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第九水廠以密雲水庫為水源,分別在密雲水庫和懷柔水庫建設取水廠。原水通過連接壹根直徑為DN2600mm×33Km的球墨鑄鐵管和三根直徑為DN2200mm×42Km的鋼管,輸送至第九水廠的凈配水廠。在自來水處理工藝上,第九水廠除了采用常規的加藥-混凝-澄清-過濾的水處理工藝外,還采用活性炭吸附和氯化消毒的深度凈化工藝,進壹步去除水中的澀味、嗅味和各種有機物,最終將生產出的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凈水送至城市配水管網。
第四,樹狀管網變成環狀
新中國成立以來,自來水公司不僅增加了城區供水能力,而且增加了城市供水管道的鋪設,不斷增加供水管網的密度。從解放前夕的364公裏迅速上升到1999年的65438+6042公裏,年均增加110多公裏,相當於新中國成立前40年年均鋪築的12倍。供水範圍在新中國成立前僅限於城市中心,發展到城市附近500多平方公裏的區域。
解放前,北京的供水管網呈樹枝狀,東密西疏,東高西低,東西向單向供水,服務壓力極不平衡。隨著第三、第四水廠的建設和供水主管道的鋪設,市區三環以內的環形供水管網已基本形成1958;到1989,直徑1米以上的環形管網基本完善;截至目前,四環路供水管道已全部貫通,市區所有供水管道已連成蜘蛛狀環狀管網。互聯互通的供水管網既平衡了區域服務壓力,又減少了城區所有水廠的供水半徑,可以有效實施對立互補供水,提高安全供水的可靠性。
動詞 (verb的縮寫)水表生產的本地化
起初,水表主要是管理和維護。史靜自來水有限公司從1910開始供水,但沒有計量表計量所售水量,所以采取向用戶預售水票,以後憑票賣水的方式。之後水費取消,水費由用戶按月計算,每戶每月1.2銀元。1940,北平特別市供水管理局開始實行租水表、賣水計量,於是在1942設置了水表課程,負責水表的測試和管理。當時,日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八個國家使用了30多種水表。1949成立水表單位,開始修水表。當時只有21員工,修水表的設備簡陋,只有壹臺機床,壹臺滴表機,壹臺查表機。1953建立用戶級水表段,月水表數700個。直到1958,隨著修表技術向流水線作業的轉變,修表數量大大增加。
65438年至0958年,水表科派李文成等有關人員到上海市和廣州市自來水公司參觀學習水表制作技術。同年5月,自來水公司黨委書記高申作大躍進動員報告後,全體員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艱苦奮鬥,巧奪天工,終於在6月1958日生產出了國內第壹只口徑為11的東風牌水表。水表是濕度計,最大累計測量值為65438。水表研制成功後,於1958年7月作為生日禮物小批量生產了100水表,當年完成了1000水表的生產。
自20世紀70年代水鏡牌水表研制成功並註冊以來,北京市家用水表發展迅速。開發了冷熱水表、自動記錄壓力表、ic卡水表、遠程水表等20多個品種、數百個規格的15~200mm生活和工業水表,年產量60多萬件,約占北京市水表市場的70%,出口28個國家。1999年8月26日,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並上市,開始了機制和體制的徹底變革,從過去依靠政府補貼的計劃經濟向自負盈虧的市場經濟轉變。改革為首都供水行業註入了新的活力。市自來水集團提出“確保首都供水,爭創壹流服務”的口號,壹方面加快供水基礎設施建設。五年來,* * *投入近50億元進行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新增供水管道1,000公裏;另壹方面,依靠科技的力量,不斷提升對外服務水平,讓市民在喝上安全水的同時,享受更高標準的服務。截至2004年底,市自來水集團擁有水廠18座,日供水能力268萬立方米(水資源短缺導致供水能力下降),管網總長7065公裏,供水服務面積600多平方公裏,城市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
壹是水質檢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910年,水質檢測的化學家只有1人,他們的職責只是“每天早中晚三次檢測成分,巡視水池,防止汙染”;1935購買了檢測細菌的儀器,開始細菌檢查。從65438到0937,聘請了化驗員,但檢測項目只有6項,而且都是人工操作,檢測手段和設施極其落後。20世紀50年代,北京市自來水公司提出了“水質是靈魂”的口號,在各水廠設立了水質部門和實驗室,在水質、水質檢驗和水源保護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和發展。
截至目前,自來水集團已形成完整、嚴格的供水水質檢測管理體系,全面、系統地制定了嚴格的制水工藝要求,建立了由水質監測中心、水廠實驗室、運營團隊組成的三級水質檢測保障體系,擁有1000名水處理技術專業人員和1000多名水質檢測專業人員隊伍。他們日夜三班倒,認真、仔細、嚴格地監控水質,確保出廠水的質量。在檢測手段上,水質監測中心配備了先進的儀器設備,包括氣相色譜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離子色譜儀、液相色譜儀、放射性測量儀、電子顯微鏡等各種現代化儀器。1999水質監測中心通過國家實驗室認可委員會認可,獲得國家實驗室資質。目前,自來水集團水質檢測項目增加到117,遠遠超過國家規定的35項檢測標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二、解決室內給水管道二次汙染的高新技術
北京從自來水廠到主供水管的自來水都能達到國家飲用水標準,但壹些建設時間較長的建築中的自來水因為老化、腐蝕等原因受到了二次汙染。改造室內自來水管道解決自來水二次汙染是壹個難題。本著為老百姓辦實事的精神,為了盡快找到解決辦法,2002年,自來水集團開始研發室內供水管道改造技術。
2003年,自來水集團在市場調研、論證和反復試驗的基礎上,決定采用“旋風”技術,對城市建築物內現有室內管道進行除銹、噴塗內襯改造,避免了自來水在運輸過程中的二次汙染。該技術可以在不損傷墻體、路面和建築裝飾的情況下,清除管道內壁的水垢和水銹,對難以發現的“針孔”泄漏還具有自修復功能,既保證了自來水的水質,又解決了部分用戶因供水管道堵塞、內徑變小而出現的無水或水微現象。此外,為確保改造後的管道符合國家飲用水發生標準,自來水集團采用的塗料經過衛生部審核,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達到國家食品級標準。
2003年底,左家莊西街6號樓的72戶居民成為該市第壹批受益者。2004年,市自來水集團繼續大力推進室內供水管道改造進程,先後完成了草橋小區、楊橋福海小區、玉泉路兆豐園、慧谷陽光住宅小區、何儀西區、垡頭等48個小區275棟住宅樓的室內管道改造工程,4萬多戶居民的飲用水水質得到明顯改善。
三、“查表不出門,出門不付錢”
以前每家每戶都是輪流查表交水費,很多居民對此怨聲載道。為提高服務水平,2000年8月至2006年6月,北京自來水集團為1.3萬樓宇住戶實現了“查表入戶”工作。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現代人對生活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查表也有不同的看法,如擾民、不安全問題等,人工查表必然會出現“錯抄、漏抄、少抄、估抄”。
2003年,市自來水集團開始用有線遠傳水表、無線遠傳水表、電力載波遠傳水表、ic卡水表替代傳統水表,用高科技手段替代傳統查表方式,逐步實現“不進家門查表”。截至2004年底,全年安裝IC卡水表5萬多塊,遠程水表2萬多塊。
為方便居民繳納水費,2003年,市自來水集團先後與9家金融機構簽訂了水費收繳協議。到目前為止,北京有11家銀行,1家企業(北京市郵政局),非常方便用戶。2004年2月,市自來水集團與光大銀行在三裏河區實現了POS機自助繳納水費,500戶居民不用再到銀行排隊繳納水費。到2004年底,80個社區安裝了POS機。此外,市自來水集團還將完成營銷繳費賬務處理系統升級,與銀行共建信息平臺,通過網上轉賬、電話繳費等方式,逐步實現用戶“繳費不出門”。目前,北京市自來水集團阜陽水業公司(延慶)已率先實現居民“交了水費就住在家裏”。
四、供水服務壹線。
為不斷提高首都供水服務水平,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務,2002年9月28日,在原報修服務中心的基礎上,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正式成立“供水服務熱線”,其功能由過去單壹的報修服務擴展到自來水報修、搶修調度指揮中心、供水服務咨詢中心、用戶投訴中心和用戶舉報中心。通過計算機網絡系統對各維修站、門班進行遠程管理、限時控制和動態跟蹤,為社會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供水服務,是供水集團與廣大用戶之間的橋梁和紐帶。
只要撥打水務服務熱線,關於自來水供應的問題都能得到滿意的答復。供水服務熱線成立兩年多來,供水服務熱線共接收信息28萬余條,其中報修8萬余條,咨詢17萬余條,投訴4000余條,舉報800余條,其他信息2萬余條,三年來接收信息翻了壹倍多。搶修、用戶咨詢、投訴舉報信息處理及時率達到100%,實現了北京自來水集團“有求必應、有難相助”的社會承諾。
為鼓勵廣大市民積極參與舉報漏水和違法用水行為,自來水集團還設立了供水服務熱線百萬元獎勵專項資金,對第壹個提供管網漏水信息、私自改變用水性質、轉供水、偷水的人員給予壹定比例的獎勵。至今已獎勵1.90余人,獎勵金額達65438+萬余元。有市民舉報某單位偷水,經查屬實,追回水費50多萬元,居民獲得11449元;壹市民舉報工地偷水,中獎1840元...通過廣大市民舉報,近兩年該集團經濟損失約1.2萬元。
第五,利用GPS進行管網搶修
能否快速準確地找到漏點是降低管網漏損的重要因素。從65438到0988,北京市自來水集團開始開發“城市配水管網管理系統”;1991年,該系統通過北京市科委技術鑒定,並投入運行。從65438到0995,管網的基礎數據全部輸入微機。該系統的應用使管道圖紙和統計數據的手工繪制變為微機管理,工作效率分別提高了8倍和200倍以上。還可以代替人工繪制應急關閘方案,使關閘更加及時,每年減少漏水損失68萬立方米。
2004年,北京市自來水集團在“城市配水管網管理系統”的基礎上,對系統進行了升級,開發了“城市配水管網地理信息管理系統”,即GIS地理信息管理系統。它的成功開發實現了供水管網信息與其他系統資源的共享。同時,為了配合這套系統,還建立了壹套GPS衛星測量定位系統,為快速定位閘門,尋找被埋或無明顯參考的管網設備提供了技術支持,也為快速及時的搶修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清泉是今昔的壹面鏡子”,書寫了歷史的滄桑。首都供水已經經歷了近百年的歷史。它經歷了舊中國的風風雨雨,也沐浴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燦爛陽光。從無到有,成為歷史見證。如今,按照中央和北京市的相關政策,首創水務集團在做強供水主業的同時,積極涉足汙水處理和再生水生產領域,進壹步拓展了集團的產業範圍。集團斥巨資收購延慶、懷柔、密雲、房山自來水公司,現有自來水廠65,438+08座,日供水能力268萬立方米。收購延慶、密雲汙水處理廠,投資建設程門汙水處理廠。日汙水處理總量達到11.5萬立方米。北京最大的再生水公司成立,日再生水供應能力654.38+0.7萬立方米。同時,集團發揮專業咨詢機構的作用,聘請專門人員幫助集團公司系統規劃發展戰略和企業文化,為集團公司繪制了更加清晰的發展藍圖,提出了“主輔分離、精簡主業、放開搞活輔業,依托核心技術,延伸相關產品和服務,面向市場,不斷拓展新的發展空間”的工作思路,使集團公司的改革重點更加明確,發展目標更加明確。世界級的自來水廠、高科技的管網管理、優質的供水服務,不僅為北京人民送去了優質純凈的自來水,也為北京的城市建設帶來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