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珀
壹大早,我告別了高入雲霄的江陵城,遠在千裏之外,船只有壹天。
兩岸猿猴的叫聲,還在耳邊不知不覺地不停啼叫,輕舟已過了沈重的青山。
這是壹首千古傳誦的七言絕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牽連參加王勇幕府李林,流放夜郎(今貴州西部),只到白帝城就被赦免了。在回江陵的路上,我寫下了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快樂的心情。全詩雖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但內容極其豐富多彩。
《別了白帝城雲》,詩人回憶,指出開船時間在早晨,地點是白帝城。“彩雲”大約是白帝城的高度。彩雲與詩人寬恕的喜悅相融。
“千裏江陵,壹日還”,這是詩人的心願,描述了船的速度。只需要壹天就可以到達江陵。詩人用誇張的手法寫出了長江千裏奔流的趨勢,同時表達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和第四句生動地描述了獨木舟快速行駛的情況。“兩岸猿猴泣不成聲,輕舟已過萬重山。”兩岸猿猴的叫聲還沒有停止,但輕快的小船已經過了千山萬嶺。這兩句話是非常巧妙的修辭手法:詩人先寫猿猴,後寫獨木舟,用壹個“有”字把“不能哭”和“穿越萬重山”連接起來,借猿猴的回聲來襯托獨木舟的迅捷。詩人渴望回歸東方的心情,洋溢著詩的明快節奏。
全詩對景物抒情,輕快活潑,抒發輕松愉快的感情,達到情景交融的地步。詩通過對河山的快速描寫,表現了河山的壯美和作者的愉悅心情。它所描繪的聲音和狀態是鮮明而突出的;它所透露出的作者的心情是鮮明生動的。四首詩壹氣呵成,既渾又奔放。但是,它的結構層次並不是按順序排列的,而是相互交織、自成壹體的。這可以說是這首詩的壹個突出的藝術特色。
美麗,明亮,寧靜,簡單。
——胡璋《在南京渡口》賞析
甘肅靖遠師範學院張
胡璋(約782-852),唐朝清河人。誌高易,誌有用。但他壹生仕途不順,屢遭挫折,於是沈溺山河,玩起了酒樓。他的詩世界聞名。《在南京渡口》是通過夜景寫客人心事的千古佳作;
在金陵渡口的山上過夜,輾轉難眠,滿腦子都是關於家和母親的夢。
潮落月斜,二三火瓜州。
鎮江金陵。金都,即西津渡,是古代著名的渡口,鎮江人俗稱“小碼頭”。瓜州是長江北岸的壹個沙洲,位於揚州以南40英裏。也是著名的渡口,與西津渡隔江相望。
《金陵金都山樓》第壹句,清淡得體,平淡自然。“山樓”不僅是詩人夜晚停留的地方,也是詩人悲傷開始的地方。第二句“壹個行人過了壹夜可以自憂”,直接表達了壹個“行人”(詩人)壹夜未眠的悲傷,感情自然是真實的。“自憂”二字不著痕跡地把人帶入了壹個真正奇妙的仙境:“落潮斜月中,二三火瓜州。”漆黑的夜河上,什麽也看不見,詩人卻在朦朧的月光下看著潮起潮落。“斜”字妙,有景有時——黎明前退潮時;呼應前面那句“壹夜”,詩人經過壹夜的悲傷和旅行,始終無法入睡的情形躍然紙上。詩人的用筆輕盈細膩,將這句話與第二句話自然溝通而不露斧鑿痕跡,顯得那麽渾渾迷人。退潮時的夜河沈浸在斜月的光裏。在煙籠冷水的背景上,突然看到遠處有壹些火花在閃爍,特別亮。詩人忍不住脫口而出:“兩三把火都是瓜州。”《二-三星火》用筆清晰空靈,不必動人之情。“二三星火”就夠了。同時,這種“二三星火”也暗示著瓜州對岸的漁民、擺渡人或其他人已經開始起床點燈,準備開始新壹天的工作,這與《夜潮落,月河斜》中描述的場景十分吻合。詩人思想縝密,觀察細致,描寫寫實,催人奮進,耐人尋味。最後壹句的“瓜洲”渡與第壹句的“金陵渡口”遙相呼應,首尾圓潤自然。
胡璋的代表作《客愁》緊扣江(落潮、夜河)、月(落月、斜月)、燈(漁火、火花)的景色,以“愁”字貫穿全篇。這首詩非常清楚,有壹種長久的魅力。詩歌在藝術結構上更具獨創性:
壹、簡潔明快的視覺效果。住在蕭樓招待所,胡璋註重視覺效果。從遠處看,妳看到的“火花”是遠景,妳分不清那光是什麽。《夜河》、《落潮》、《斜月》、《二星三火》的夜景描寫比較樸實,不善於曲折,寫得很準時,既是詩人所見的真實景物的反映,也是詩人刻意的努力。景色迷人,景色融化真情,觸動心弦,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
其次,情景交融的情景結構。絕句的結構基本是前兩句描寫風景,後兩句抒發情感;或者前兩句是記敘文,後兩句是風景;前兩句是抒情的,後兩句是敘事的。胡璋詩歌的結構是:情感-風景。情景交融,強調繪畫之美。情景交融,追求的是神韻美。令人難忘。
第三,密集設置。胡璋的詩前疏後密。前兩句只是形容詩人“過夜”的“煩惱”。後兩句壹口氣寫出了退潮、夜河、斜月、星火、瓜州等五個場景,通過生動的畫面隱約傳達出詩人徹夜不眠的孤獨。詩的重點落在最後兩句,表現了詩人在特定環境下的強烈悲愴,其感人的藝術魅力在千年之下也不失。這就是詩的驕傲,妙筆,美。
第四,空鈍平淡飛揚的白色筆墨。胡璋的詩歌多采用淡墨、空筆,呈現出平淡、清淡的藝術風格。比如《楓橋附近的壹個夜泊》中“兩顆衛星著火”的描寫,絕對不能算“漁火”。這是因為“漁火”是從遠處看的,分辨得很清楚,而“二三火”是遠景,不清楚是什麽樣的光。相反,這增加了想象的空間,有壹種朦朧之美,空靈之美。
總之,這首詩的境界是美好的,寧靜的。這首詩的結構簡單生動。
[原文]
第二部分《人間詞話》
王國維
古今偉大的事業和大學提問者都經歷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雕碧樹。獨在高樓,望天涯。”(2)第壹境界。“腰帶越來越寬,我不後悔。我為伊拉克消瘦。”(歐陽永樹)3此第二境界也。“眾裏尋他千百度,壹轉身,只見那人壹片昏黃。”(辛酉安)4此第三境界也。不是大話的人不會說(5)。但是,⑦ ⑦ ⑦這樣解釋文字,未必會被顏和歐洲諸侯所騙。
[註釋]
1王:沒有,沒有。
②此詩出自宋代詩人晏殊的詩《死華蓮》。詩的意思是:昨夜西風,綠樹雕零,西風冷。壹個人爬上高樓,靠在圍欄上眺望遠方,百感交集,無限惆悵。王國維引用這三首詩來形容古今大事業、大學問者的第壹境界,與原意無關,只是壹個題目,卻是獨壹無二的。
③此詩出自宋代詩人柳永的詩《死華蓮》。歐陽永樹,即歐陽修。他字永叔,號醉翁,號晚居士。在這裏,王國維把柳永誤認為歐陽修。詩的意思是:為了她,為了那場相思,哪怕我看起來憔悴消瘦,也是值得的,我永遠不會後悔。王國維用這兩首詩來談古今大事業、大學問者的第二種境界,顯然超出了原詩中思鄉的情感。
④該詩出自宋代詩人辛棄疾的詩《玉案?元·。詩的意思是:元宵節,如雲的美女不是我關註的人。我在成千上萬的人中尋找她,但她總是很難找到。突然,我眼睛壹亮,發現她終於出現在了角燈旁邊。原來她還沒有回到那個荒無人煙的地方,她好像有什麽東西留下來了!王國維用這三首詩來談古今第三種事業與學術的境界,與原詩的意境相去甚遠。詩中的他,也就是她。辛酉安,即辛棄疾,字酉安,即賈宣。
⑤陶:說。6當然:但是。⑦ ⑦:匆匆,匆匆。這裏先做個倉促的聲明。
8不作弊:作弊,作弊。不要作弊,這裏的意思是不同意或者不同意。
[現代翻譯]
古今中外,沒有壹個在偉大事業和大學裏有所建樹的人,卻經歷了三種境界:“昨夜西風雕碧樹。獨在高樓,望天涯。”這是第壹種境界。“腰帶越來越寬,我不後悔。我為伊拉克消瘦。”這是第二種境界。“眾裏尋他千百度,壹轉身,只見那人壹片昏黃。”這是第三種境界。這些話不是大詩人的人說不出來。但恐怕嚴舒、歐陽修等人不會同意草率地用這個意思去解釋各種詞語。
[欣賞]
這是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壹書中對從古到今的豐功偉績、大學立人、治學三境界的論述,極富見地。第壹種境界,講的是提問者在進入大學之前所表現出來的迷茫、猶豫、痛苦,不知所措,無從學習。第二種境界講的是他們的勤奮、毅力、恒心、韌勁,敲學習之門時勤奮,爬書之山時勤奮,泛舟學海時刻苦。第三種境界,就是這些人的功夫無處不在,彼此相通,爐火純青。不如在海裏遊泳,不如悠閑地散步,他們漫步蜀山,也能自得其樂,快樂舒適。王國維談成功,談學問,真是高屋建瓴。它的深刻不僅限於文字嗎?!
在這裏,我們不能不佩服王國維先生的智慧和才華,佩服他博大精深的國學和獨到的見解。如果天下經商、做學問的人都能深刻體會經商、做學問的三種境界,就不要止步於上樓前的嘆息、退卻和失落。只有堅韌不拔,敢於仰望天空,敢於“為伊使人憔悴”,才能領略到“回眸壹望,那人在昏黃中”的美妙意境,才能感受到“險峰上無限風光”的崇高旨趣。
文章主要引用名詩來支撐自己的觀點,言簡意賅,寓意深遠,宏觀理論深刻,有力度。可謂詩論經典。
鮮花葬禮演講
花雕謝,花滿天飛,誰憐紅香?遊絲柔春樹飄,落花柳絮輕觸繡簾。閨中女兒惜春暮,愁容滿面。
用手把花鋤出繡閨,忍著壹次次踩在落花上?柳樹和榆樹是從芳菲,不管桃浮動與李飛。桃李可以明年再送。明年的閨房妳認識誰?
三月初,香巢築,梁間燕太無情。雖然明年可以啄花啄毛,但人去空巢不容易。壹年三百六十日,風劍逼人。
光明新鮮的研究能持續到什麽時候,壹旦隨波逐流就很難發現了。花易見難尋,埋花者步前憂。獨倚花鋤,黑暗中灑淚,上面枝頭見血漬。
杜鵑黃昏無言,荷鋤歸掩重門。藍色的光照在墻上睡著了,但是窗戶並不暖和。底部的責備是雙倍的沮喪,壹半是憐憫,壹半是煩惱;
憐春忽去煩,又去寂。昨夜庭外發悲歌,知是花魂鳥魂?壹花壹鳥之魂,總難留,鳥以無字自慚。
願翅膀在威脅下誕生,帶著鮮花飛向天盡頭。說到底,香山在哪裏?沒有絕招,壹杯凈土遮風。
與其困在溝裏,不如幹幹凈凈。我將死去並被埋葬,但我何時死去?今天埋花的人笑了,但是他埋的是誰呢?
讓我們看到春天的殘花漸落,正是美人老死的時候。沒有悲傷的歌給我,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麽!
詩歌欣賞
《葬花歌》是林黛玉壹生遭遇的所有悲歌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塑造這壹藝術形象、彰顯其人格特征的重要作品。它和《蓮花的女兒》壹樣,是作者試圖復制的文本。這首模仿初唐風格的歌曲,抒情淋漓盡致,藝術上很成功。
這首詩不僅僅是悲傷和悲愴,它還有壹種壓抑不平的感覺。“柳從芳菲長,無論桃飄還是李飛”,有對冷酷世界的憤懣,也有對人情冷暖的眷戀;“壹年360天,風、劍、霜互相用力壓著”,不就是對迫害她已久的無情現實的控訴嗎?“願奴隸有翅膀,帶著花飛到天盡頭。說到底,香山在哪裏?沒有絕招,壹杯凈土遮風。與其困在溝裏,不如幹幹凈凈。”是那種在自由幸福的幻想無法實現的時候,不甘受辱玷汙,不願低頭屈服的孤傲性格。這些是它的意識形態價值。
這首詩的另壹個價值在於,它為我們探討曹雪芹筆下寶黛的悲劇提供了重要線索。賈詡原來有壹段批語:“我讀《葬花》讀到三四點,它的悲涼和遺憾使人忘記了自己的人生經歷,所以不能再批了。”有客日:‘先生不是寶主,怎能下筆?“就是每個字都是雙圈的,字是不朽的,但是很難表達出彼此的意思。壹旦妳見到宇哥,妳就會再次被認可。哦,嘿!想停的也是從《石頭記》裏來的,於是就停筆等待。值得註意的是,批語指出,不讀《玉兄侯文》,無法對這首詩加評論;恰恰是與這首詩相關的“後文”,讓評論界“停筆而待”。毫無疑問,所謂“後文”指的是佚稿後半部分對黛玉之死的書寫。如果這首詩只是籠統地象征落花美人的不幸,那就不用等下壹篇了;只有當詩中所寫的不是泛泛而談,而大多與後來黛玉之死的情節有關時,才有必要強調,看完後面的話,再回去加深對這首詩的理解。可見《葬花》其實是林黛玉寫的壹首詩。這壹點可以從《題紅樓夢》中的絕句中得到證明,這些絕句是作者同時代的人寫的,很可能也是作者的朋友寫的。詩歌;壹首悲傷的葬禮詩似乎成真了。安德魯為愛壹縷而死,重扇續紅綾?”好像是真的”,只有知道作者寫的黛玉之死情節的人才能說出來。過去,我們認為益銘可能無法像閻誌那樣讀完整部小說。現在看來,他極有可能看完了後半部手稿,或者至少聽作者交往的圈子裏的人詳細講了後半部的主要情節。如果說伊名絕句中提到的後來的事,如“聚如春夢散如煙”“石下無靈氣”,我們還是可以推測知道的;那麽,就不可能寫出“王孫瘦骨如柴”這樣描寫貧困的詩,和“恥於不幸的史基倫”這樣描寫他定罪的詩。上面引用的詩中最後兩句也是如此:說,他真的希望死而復生的《為愛而死》能拯救黛玉,使寶、戴兩個戀人心心相印,重新接上月下被老人割斷的紅絲繩。試想,只要“沈底杯”能起來,“紅綾”就能延續下去,這和後來的書續集因為非自願結婚而想象寶、戴悲劇的原因是不壹樣的!如果壹切如程維遠和高鶚編的續集所寫,寶玉已經屬於他了。“沈”黛玉有什麽用?《續紅綾》是讓她做寶兒阿姨嗎?
這首詩《儂今葬花笑。他下葬的時候認識誰?”?.....“結尾的幾個句子,比如書中重復了好幾遍,特別強調,甚至通過寫鸚鵡學舌學會了背詩。可見美人老死之日,真的是春花落之時,不是虛詞對比。同時,這裏說的是“埋了他才知道是誰”,前面說的是“香消玉殞誰有憐香惜玉”“壹次流浪難尋”等等。,所以毫無疑問,黛玉死於和晴雯壹樣非常淒慘孤獨的境地。當時並不是所有人都在忙著給寶玉辦婚禮,所以沒有時間去管。相反,寶玉和鳳姐都是因為避禍才流落在外的。那是“家破人亡,各家自求多福”的日子。詩中“柳豆莢自野草,無論桃隨李飛飄”還是這個意思。”三月香巢已築,梁間燕太無情。明年雖可啄花,但“梁空巢無人可去”這句話的含義很難把握,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現在,如果妳以壹種預言的方式來看待它,那就更清楚了。大概到了春天,寶黛的婚事基本定了,也就是所謂的“香巢已築”。然而到了秋天,發生了壹件事,就像梁中燕無情地飛走了,寶玉被迫離家出走。於是,她感嘆“花鳥之魂總難留”,幻想自己能“生出翅膀”,與她同行。她哭了壹天壹夜,最後“淚盡。”這樣看來,“花落人死不知何時”,如果把“花落”與黛玉、“人死”(流放)相提並論,是完全恰當的。每當寶玉遭遇所謂“醜禍”,總有別人會倒黴。先是金釧兒,然後是晴雯,最後封了黛玉。所以詩中有壹句雙關語“質潔而潔,勝於困於溝中”,可以用來解剖,表現氣節。次年秋寶玉回賈府時,弘毅庭院“紅、瘦、綠”(胖評),瀟湘館更是壹片“落葉蕭蕭、冷清寂寥”(胖評)的淒涼景象。黛玉閨中同寶玉絳軒,只見“蛛網覆雕梁”(肥評指寶釵住處)“明年雖可啄花,人不可去梁空巢!”不就是這個意思嗎?以上只是從胖評提到的線索中可以確認的壹些細節,可能都不那麽貼切。但這首詩和寶黛的悲劇情節必須顧及到這壹點,這大概不是主觀的;其實“如夢成真”這句詩並不止於此。黛玉的“代離?”秋窗風雨,桃花行亦有此性。前者似乎很不幸地說她後來離開了寶玉,後者似乎是她“欲哭無淚”(胖評)結局的預寫照。
有人說“葬花”是從唐寅(紅樓夢)的兩首詩中“脫胎”出來的。詩歌當然是借鑒別人的,但文藝創作的“源”與“流”的關系不可混為壹談。涉及到前人作品在壹些詞語、句子、藝術風格上的運用,實在沒必要去明人文集裏找。借用和運用初唐劉希夷《待北白頭翁》中“今年花色變,明年誰又開”“花年年相似,人年年不同”等膾炙人口的詩句還不夠嗎?即如果埋花的情節,未必會遵循唐寅的牡丹花“填尖埋藥柱東岸”的故事。作者的祖父曹寅有壹首“孤墳埋桃花百年”的詩,這還不足以激發他的想法嗎?但這些都是“流”,只用。它們既不能代表詩歌的主體精神,也不能代替作者脫離現實生活的創作。更何況,如上所述,作者在這首詩中的別出心裁的寫法,並不在於表面上那些傷春惜花的纏綿詞藻。
當然,《葬花》中的消極抑郁情緒也極其強烈,不容忽視。對缺乏分析思維能力的讀者產生了不好的影響。這種情感雖然完全符合林黛玉在藝術上的環境立場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畢竟因為作者有意識地通過他所愛的人的口來表達自己的生命體驗感,在某種程度上暴露了自己思想的弱點。我們同情林黛玉,但同時也看到這個多愁善感的貴族小姐在思想感情上是非常脆弱的。
秋夜
朱
長夜無眠,秋風清,燭花頻剪至夜。
床涼滿梧桐,缺梧桐的地方月明。
【作者簡介】
朱是南宋女詞人。生卒年不詳。不是。尤其居士出生在錢塘(今浙江杭州)。出身官宦之家,年少聰慧,愛好詩詞書畫,懂得律動。相傳他因婚姻不幸,抑郁而死。他的文字清新優美,真摯真摯,哀婉悲切,跌宕起伏。有詩集《斷腸集》和詞集《斷腸話》(因自傷,其詩名為《斷腸》)。[欣賞]
這首絕句淺淺深情,用詞輕快有力。壹兩句緊扣題目,寫“夜不成眠”。從壹開始就說明“不睡”的客觀原因——秋風蕭瑟悲涼,錦緞單薄,美人夜不能寐。第二句編輯了壹個典型的動作——“勤剪燭花”。“蠟燭花”是鼻煙。古人認為鼻煙是喜事的預兆。有杜甫的詩為證:“鼻煙太歡,酒青眼相親真”(《自飲詩》)。鼻煙總是快樂的,但她無法擺脫這種感覺。壹個“頻”字,道出了詩人內心的波瀾。《渴望第三夜》,與前壹句中的“很久”相呼應,原本是入睡的壹刻,她卻要獨自去剪紅燭,更凸顯了詩人難以忍受的孤獨、寂寞和悲哀。
三四句話從敘述中寫出壹個場景。如何擺脫這種無邊的孤獨?我們去睡覺吧。這裏的“懨懨”與之前的不眠之夜構成了反轉和轉折。低眉正好,床上灑滿了斑駁的皎潔月光和舞動的梧桐葉,但床還是冷。誰來帶來溫暖和安慰?“涼”字是指詩題中的“秋”字和第壹句中的“清”字,既再次渲染了天氣的涼爽,又烘托了意境的孤獨與蒼涼。以“風景”結句,意境高遠,感悟悠遠。場景從室內換到室外,擡頭不見梧桐,月明田野空。詩人的心似乎暫時超脫了。可是,當她懷上月亮的時候,怎麽能睡得安穩呢?“缺”字既描寫了梧桐枝葉掩映下明月的朦朧美,又隱含了詩人的失落和遺憾之情。三、場景中的四句話融化感情,用場景傳達感情,不說“擔心”二字,但每壹句都包含著悲傷,這種時候,怎麽能讓人尷尬!
愛上花的蝴蝶
蘇擦擦
花雕謝,紅杏小。燕子飛來,綠水人繞。枝上吹柳少,海中芳草多。
墻內墻外蕩秋千。墻裏俗人,墻裏美人笑。笑聲消逝在寂靜中,激情卻被無情地惹惱。
[欣賞]
這個詞描述的是初夏時節很常見的壹次偶遇,壹墻之隔。除了表達憂郁和嘲諷,還引出了神秘和發人深省。
最後壹部電影是季節背景。雖然柳棉已盡,春意不多,但燕子低飛,綠水環繞,野草叢生,透露著初夏大自然的勃勃生機。接下來的電影,就是在這樣壹個明媚的環境中上演的壹集《多情卻無情地懊惱》。墻內外兩人並無血緣關系,但壹個無情壹個深情,引發了壹場情感風暴。“詩人玉屑?卷二十壹引用古今詞話,說“行人”二字深情,“美人”無情,“極有道理,極有趣味”。因為蘇軾表達了某種人生哲學,“行人”與“美女”的相遇是偶然的,但“多情卻無情惱”有其普遍性和必然性,在人與物、主觀與客觀的關系中經常發生。大多數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因為他們不明白“物是無情人是有情”,很多煩惱由此產生。但是,無情是事物的本性,多愁善感是人的本性,兩者總是難以統壹。
蘇軾說他的作文“如泉湧,亂湧而出。”這當然是因為他的天賦高,也是因為他的教育深厚,所以他處處能引發,這是壹個奇妙的道理。這首詩的景物、筆記、推理都很自然,“行人”和“美女”的穿插都得心應手,但壹旦靈光壹現,便是妙解,閃耀著智慧的火花。
陌生的山和陌生的水適合我的感覺。
祥子。郭綺麗色色
蘇軾
乘上壹只小船,揮動壹雙槳,像壹只受驚的鴻雁,掠過水面。水清影清。遊魚,清數,時不時出鏡如流水;水邊吧,白鷺點,悠然自得。白天的溪流,清澈見底;曉的河流,寒冷和霜凍;下個月的溪流是明亮的水晶世界。
兩岸小山,遙望縱深,如詩如畫;從路線上看,曲線曲折,如屏風。算那壹年,虛老雁翎。君臣之夢,如今名存實亡。只有遠山,重巒疊嶂;山中白雲,風起變化;曉山曉,欲滴青翠。
這首詩是宋神宗熙寧六年二月(1073)杭州將軍蘇軾所作。遊阜陽、新城,放桐廬,過七裏塞特。在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中,詞表達了隨遇而安、看破名利、返樸歸真的態度,發出人生如夢的感嘆。
《上城》的前六句描寫了清澈寧靜的江面之美:壹只小船,擺動著雙槳,像受驚的天鵝壹樣飛過水面。天很藍,水很清,山很亮,水像鏡子壹樣平。魚兒在水中遊來遊去,清澈可數,不時躍出鏡面般的水面;濱水沙洲,白鷺有點悠閑。詩人用簡練的筆墨,動靜結合,點面兼顧地描繪了江景,體現了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趣。
接下來的三句“渡沙溪急,霜溪寒,月溪明”,節奏輕快。沙溪,白天的溪流,清澈見底;霜溪是壹條清溪,清冷而結霜;月下小溪月溪,是壹個明亮的水晶世界。詩人用蒙太奇手法剪輯了三次不同時間的乘船旅行場景。既寫了船的行程,又營造了壹種冷美意境,引出壹種生活的味道,為下壹部表達生活感受的電影做鋪墊。
詩的第二部分,作者先從寫江邊的清明,改為寫岸上的奇山怪景——“如畫,蜿蜒如屏”:江兩岸連山,深看時重疊,如詩如畫;從橫線看,是曲折的,如屏風。水詩寫得特別細致,山簡單,構圖變化,體現了近、細、遠、粗的江船觀景的特點。
“當年,老徐燕玲。”東漢初年,嚴子陵在劉秀的協助下,隱居在富春江邊釣魚。過去很多人說嚴光釣魚真是“釣名”,東坡在此,笑嚴光白死在此,不曾真正領略山水之美。“君臣壹夢,古為虛名”,表達了皇帝和隱士都像夢壹樣消失了,只剩下虛名的感覺。那麽真正能永存的實體是什麽呢?“但山之長,雲之亂,山之綠。”只有遠山連綿,多山;山中白雲扭曲;蕭山的黎明是綠色的。意思是只有自然是永恒的,只有自然的美才是永恒的。這是蘇軾壹貫的思想,正如他在《千赤壁賦》中感嘆的那樣:“只有江上清風,山中明月,才可入耳聞,相逢見彩,用之不盡……”
後半部分從山開始,有壹個結在裏面,中間插入議論和情感,而“虛老”二字貼在文字上,“丹”字轉到下壹個意思,與自然相連。結尾用“丹”字引出“遠山長,雲山亂,小山青”的短句,與故事前半段“沙溪急,霜流寒,月溪明”相呼應。前面寫水,後面寫山,有異曲同工之妙,與風景結感情。生命的情感,歷史的沈思,都融於流動、閃爍、如畫的山水之中,雋永含蓄,魅力無窮。
從這首詩可以看出,蘇軾因為與朝廷當局意見不合,被貶到杭州當法官。雖然仕途並不順利,但他依然過著輕松悠閑的生活。他愛佛晚年而不沈迷,看透人生而不厭倦,善於把沈甸甸的榮辱得失化為轉瞬即逝的浮雲,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找內心的平靜和慰藉。詞中豐富、生動、靈動的景物,充滿了詩人深沈的生命感受和哲理思考。
蘇武松山夏勛的家
李珀
我寄住在吳淞山下的農家,內心感到非常壓抑和孤獨。
農夫的工作更忙,隔壁的女孩在整個晚上,不害怕寒冷的秋夜。
房子的主人,老婆婆,給我帶來了菇米,滿滿的像月光壹樣的白米。
想到這不禁讓我慚愧,幫了樸木的忙,再三婉言謝絕,不敢吃。
吳淞山在安徽省銅陵縣的南部。在山腳下住著壹位名叫荀的農民老母親。壹天晚上,李白在她家過夜,受到了主角的真心對待。這首詩講的是當時的心情。
詩的前半部分,四句集中在田家的苦秋。“我在松下待了五天,寂寞無喜”,道出了詩人孤獨寂寞的情懷。在這個偏僻荒涼的山村,沒有什麽能讓他快樂,只有農民的艱辛和困苦。這位詩人偶爾才會有如此強烈的感覺。不難想象,在這裏生活多年的農民,沒有歡笑,沒有放松。秋夜彌漫在整個山村的,是壹種安靜冰冷的氣氛。“田家秋色苦,鄰裏夜寒。”她由表及裏,寫出了田家所有的悲歡離合。耕田的人,不分性別,不分年齡,不分春夏秋冬,都在努力工作,努力生活。“秋苦”不僅指農民勞動的艱辛和困苦,也指他們心情的悲涼和困苦。《鄰家女孩夜冷》上有“冷”字,韻味十足。壹指鄰居之夜,冷音陣陣,震耳欲聾;鄰居的女兒又瘦又冷,可憐。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苦”和“冷”,這也體現了詩人的悲憫之心。日復壹日的辛苦,日復壹日的飯涼,擊中了作者敏感的心。他很沈重,他很擔心,他嘆氣,他坐立不安,他很憤怒...但是這些能為山區的貧困人口做些什麽呢?李白很無奈,我們也為他的無奈嘆息。
詩的後半句四句,集中表現了田家魏巡的古道熱情。《跪入雕米,明月照素顏》用特寫的細節表現了人物的精神性格。古人席地而坐,腳後跟跪著,上身挺直,這叫跪。因為李白吃飯的時候是跪在那裏的,荀彧把飯端過來的時候也是跪著呈給他的。壹個白發蒼蒼的農民老母親跪下來讓壹個年輕人吃飯。跪下的老母親成了李白心中的巨人!“雕胡”意為“茭白”,俗稱茭白。它生於水中,秋天結果。它叫茭白,可以用來做菜。古人把它當作美味佳肴。山裏的老母親為素不相識的李白做了壹盤“雕樊虎”,可見其熱情善良。“月光素板”以素板晚餐為特色。盤子是白色的,“雕刻的樊虎”也是白色的。皎潔的月光下,旬邑手中的盤子閃閃發亮,格外耀眼。這不是壹盤“剔胡飯”,明明是老母親捧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