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電影《十三棵泡桐》的主要內容

電影《十三棵泡桐》的主要內容

本片改編自何大草的小說《刀刀》,是何大草的殘酷青春系列中最受年輕讀者推崇的壹部。故事描述了小鎮姑娘何楓和幾個男生之間說不出的感情,以及發生在她18歲那年夏天的壹個青春故事。

何楓是中學時被人看不起的“問題學生”:長著“寸板”頭,穿皮衣皮靴,吉祥物是兩把冷刀。刀刀把青春染成了黑色。她所在的二年級壹班表面上的平靜隨著轉校生鮑京生和金桂的到來而被打破。阿裏,壹個富家公子,成了壹只待爭奪的羔羊,就像和別人競爭壹樣,充滿了緊張和對抗。何楓和他的同伴們,迷人而神秘的朱朱,混血而有才華的伊娃,堅強而陰郁的陶陶,魁梧而粗獷的鮑京生,像印第安人壹樣單純而珍貴,都在那個汗流浹背的夏天快樂而痛苦。

壹句話評論

中學生的故事,幾個小演員都十六七歲,都是第壹次演戲,都演得不錯,這是近期最好的電影!——許

25萬字的小說被改編成100分鐘的電影,刪減是肯定的,但電影的精神和小說是壹致的。——何大草

幕後制作

關於導演

這部電影的導演呂樂生來就是壹名攝影師,他和侯勇壹起為電影《獵場Zasa》擔任攝影師。在拍攝完《獵場Zasa》後,呂樂有幸被享譽世界的荷蘭紀錄片大師Evans選中,擔任《風(紀錄片)》的攝影工作之壹。1985後,呂樂先後拍攝了《凈土》、《天公菩薩》等影片,並執導拍攝了紀錄片《怒江——失落的峽谷》,獲得了巴黎人類學電影節大獎。

65438年至0992年,呂樂擔任電影《畫出靈魂》的攝影師,這部電影在造型中對光線的運用有了新的追求和突破。1993和1995年,呂樂分別是張藝謀《活著》和《搖,搖,搖到外婆橋》兩部電影的攝影師。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技術獎,並打入好萊塢,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提名。

1996年,陸樂三次與張藝謀合作,擔任電影《我們好好談談》的攝影師。在這部影片中,呂樂延續了他壹貫的鏡頭跟隨故事的攝影風格,對鏡頭的改造和運用可以說達到了極致,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爭議。在拍攝第壹部真正意義上的電影《美人草》之前,陸樂獨立執導了電影《趙先生》。雖然這部電影沒有在國內上映,但它為呂樂的導演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泡桐的故事

《十三棵泡桐》改編自小說家何大草的小說《刀刀》。這部小說被評論家譽為“中國版的《麥田裏的守望者》”。

故事講述了壹群80後中學生的生活狀態和精神世界。

影片以女主角“鳳子”的第壹視角,開始了80後這壹代人的感性自我報告。整部電影是通過壹個中學生的眼睛展開的。“我”是18歲的女生,不是好學生。刀是我的生日禮物,也是我的吉祥物。“我”是看著沙漠英雄麥克默德的漫畫書長大的。父親不夠堅強,母親就和別人跑了。單親家庭的自卑讓我更加淡然...

導演呂樂說,劉鑫飾演的女主角“鳳子”是壹個特立獨行的高中女生。她無論是穿著打扮還是言行舉止都完全不同於壹個女生的形象,在當今的中學校園裏有很多現實的比較。然而,她的心是非常幹凈的,對受傷的阿拉伯戰士的思念使她永遠為自己的心保留壹個幹凈明亮的地方。

呂樂在他的導演論述中寫道,當我們在海浪間背誦“青春”這個詞時,它可能真的是壹個非常陽光而美麗的詞。但伴隨著強烈的陽光,卻是最黑暗的陰影。回想我們曾經的青春。青春的代名詞,其實就是迷茫和叛逆。我甚至清楚地記得冬天壹個刮風的下午,我獨自走過校園時的沮喪和無助...

原作者何大草對主創人員贊不絕口。

原小說作者何大草沒有參與《十三棵泡桐》的編劇,但他並不介意:“我的原著是用壹個女生的第壹人稱寫的,但我是壹個男性作家,以男性視角寫作。呂樂問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的編劇劉穎。作為壹個女人,劉英改編了劇本,這是互補的。”何大草感慨道,壹部25萬字的小說被改編成100分鐘的電影,這是非常正常的。雖然電影和原著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看電影的時候感覺小說的精神、氣質、脈絡都得到了保留。看的時候感慨萬千,心情復雜。2002年炎熱的夏天又回到了我的記憶中。呂樂是壹個非常好的導演。他很矜持低調,但壹旦行動起來就會很有力量,他對演員天生的靈感也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談及東京電影節的獲獎,何大草不僅將其歸功於導演呂樂,還歸功於影片中的壹群非專業演員,尤其是飾演女主角何楓的湖南姑娘劉鑫。何大草很欣賞劉鑫:“她不像80後的姑娘那麽天真浪漫。她是壹個聰明的女孩,有故事,有才華,會給觀眾帶來驚喜。”

花絮

該片在19東京電影節上獲得評審團特別獎。呂樂導演在獲獎後表示,兒童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密不可分,卻又相互隔絕,這是他們成長的秘密。本屆電影節的評審團成員高度評價了這部反映當代青年生活的中國電影。

原作者何大草透露,該片原本以刀刀的名義送審,但未能通過審查。因為片中主角都在泡桐樹下約會,所以改名為十三泡桐。

呂樂:在電影院看到的版本,和原來剪輯過的版本相比,調整了16個地方。我覺得後來做的調整並不是為了讓電影更適合大眾觀看。調整內容包括:家暴部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家暴很直白。家長打孩子嘴巴,檢查的時候覺得太嚴重,不能刪。另壹個是學校師生的性取向和性關系,調整幅度最大。其實很多女生在學校都遇到過男老師的暗示,或強或隱,拉著手,抱抱腰,或者更親密的,都被去掉了;再壹個就是社會暴力的內容。

上課睡覺,傳紙條,找老師麻煩,放學後在馬路上閑逛卻不想回家,勾搭男同學,討厭考試……如果妳年輕時沒有這些,那麽我必須說,妳現在壹定有性格缺陷。每個人的青春記憶都和學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有些人身上帶著從學校帶出來的傷疤。呂樂的《十三棵泡桐》就講述了這樣壹個故事。影片用非常簡單樸素的語言,向觀眾展開了壹個少女的某段青春記憶。影片開頭的敘事風格類似於王全安的《圖雅的婚禮》,先拋出壹個懸疑沖突作為伏筆,再詳述劇情發展。可惜這種模式的片子太多了,對於我這種挑剔的觀眾來說就不是什麽新鮮事了。

圈內人都喜歡叫陸叔叔,因為他是出了名的老好人。我記得上次呂樂接受雜誌采訪時,我們坐在北京女人街的壹家咖啡館裏。那天下午的太陽特別溫暖,他坐在我對面正好對著太陽。還是那件穿了很多年的橙色羽絨服,開著壹輛最普通的北京吉普。圈內人都說,陸樂拍了這麽多年電影,還是不屬於富人階層。我覺得從以上兩個細節來看,那些謠言應該不會落入虛處。魯玉娥壹坐下,就開始和我們談論這個系統。妳跟他說話的時候,他會像個孩子壹樣特別專註的聽妳說話,然後會猶豫四五秒才回應妳的問題。整個面試過程中,我們的對話特別高。時不時能聽到我和兩個編輯在笑。當我們到達時,呂樂必須為我們付錢...我聽說他是中國最好的攝影師之壹,也是圈內最善良、最容易相處的人之壹。同時,他也是受個人感情影響最大的電影導演之壹。

對《十三棵泡桐》的期待壹直很高,可惜在看電影之前,我應該先看完賀大草的小說原著《刀刀》。看到有人寫的評論說,在原著中,阿拉伯戰士殘廢的形象在何楓心中代表著完美,壹直捍衛和引導著她的成長。這個抽象的形象在文本中非常自然。但在電影中,充滿現實主義風格的青春故事中,壹個騎著駱駝的阿拉伯人突然闖入,會帶來壹種生硬荒誕的感覺。在文本中,麥克默德是壹個勇敢的戰士,是壹個美麗的化身,但當它體現在形象中時,壹切都變了味道。同樣給人這種感覺的還有《爸爸為什麽在風中買裙子》這部劇,那種荒誕似乎毀掉了整部電影。

我壹直覺得中國當代的文藝作品缺少壹種優雅的幽默。所謂優雅的幽默,在我看來,就像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發揮到極致的魔幻現實主義。余華壹直崇拜馬勞。李光頭時不時出現在他的小說裏,跑去廁所看女人的屁股。結果他寫完就走了,成了壹堆自己自娛自樂的垃圾。我猜想,如果《十三棵泡桐》能把小姑娘何楓關於阿拉伯勇士的幻想處理好,壹定會引出另壹部中國版的《潘神的迷宮》。之所以感覺生硬,可能跟電子審查制度和電影的投資成本有關系,不能全怪導演。

十三棵泡桐將再次讓妳站在同情者的角度,看著正在經歷青春體驗的孩子們。影片通過各種現實主義的描寫,喚起了我們這些經歷過的人的心聲:老師和同學,學校和社會...壹切照舊,但對孩子的壓迫壹點都沒變。那些老師還是虛偽的,他們經常用人生的轉折點來形容高考的重要性,而學校還在揮舞著屠刀,用“開除”“留校察看”等懲罰手段來掠奪他們在社會上的信任和安全感。喜歡的男生的眼神,老師的評語,同桌朋友的小報告...可能都會傷害妳。那個叫黃真真的女孩是對的。她說,青春就像方糖——甜,脆,有棱角。

我不知道把晴天和這裏的十三棵泡桐相提並論會不會太不厚道。但坦白說,我個人更喜歡姜文的電影語言,直白有力。楊燦折射出的青春是燦爛的。在他和王朔那壹代人的記憶裏,青春充滿了各種可能。即使在最黑暗的時代,現實也可以被希望和幻想所融化。

青春要是這樣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