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與朱思元書》的作者是誰?

《與朱思元書》的作者是誰?

吳均(469~520年),字叔庠,號不詳,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吳興故鄣(治所在今浙江安吉縣,轄區包括浙江安吉、安徽廣德全部及浙江長興、安徽郎溪壹部)人。詩文自成壹家,稱為“吳均體”,開創壹代詩風。好學有俊才,其詩文深受沈約的稱贊。梁武帝天監初,為郡主簿。天監六年(507年),被建安王蕭偉引為記室。後又被任為奉朝請(壹種閑職文官)。因私撰《齊春秋》,觸犯梁武帝,被免職。不久奉旨撰寫《通史》,未及成書即去世。

《梁書·吳均傳》說他“文體清拔有古氣”,在當時頗有影響,時稱“吳均體”。其詩今存140余首,多為友人贈答、贈別之作。音韻和諧,風格清麗,屬於典型的齊梁風格;但語言明暢,用典貼切,無堆砌之弊。吳均善於刻畫周圍景物來渲染離愁別緒。如《送柳吳興竹亭集》“夕魚汀下戲,幕雨檐中息。白雲時去來,青峰復負側。躑躅牛羊下,晦昧崦嵫色”,朦朧暮色中的山野景象,更襯出離別時分的淒婉氣氛。又如“輕雲紉遠岫,細雨沐山衣”,“白日遼川暗,黃塵隴坻驚”,寫景都很細致。吳均很註意向樂府民歌學習,擬作了不少樂府古詩,如《行路難》五首、《胡無人行》、《從軍行》等,雖辭藻華美,但不失剛健清新的氣息,有鮑照余緒。他的壹些五言詩句,如“君隨綠波遠,我逐清風歸”,“折荷縫作蓋,落羽紡成絲”等,民歌風味也比較濃。吳均家世貧賤,終生不得意,他的壹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現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氣,如《贈王桂陽》“松生數寸時,遂為草所沒。未見籠雲心,誰知負霜骨”,借松樹來吐露懷才不遇的牢騷,其構思立意很象左思的“郁郁澗底松”和陶淵明的“青松在東園”。再如《梅花落》、《行路難》、《贈別新林》等詩中,也含蓄地抒寫了渴望有所作為的心情。此外,如《邊城將四首》,歌頌將士們“高旗入漢飛,長鞭歷地寫”的英雄氣概;《閨怨》寫征人家屬相思之苦,都比較有現實內容,在當時詩歌中不多見。

他著有《齊春秋》三十卷、《廟記》十卷、《十二州記》十六卷、《錢塘先賢傳》五卷,註釋範曄《後漢書》九十卷等,惜皆已亡失。《梁書》本傳說:“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學之,謂為‘吳均體’。”其“文集二十卷”。《隋書·經籍誌》著錄:“梁奉朝請《吳均集》二十卷。”《舊唐書·經籍誌》、《新唐書·藝文誌》著錄皆為二十卷。《宋史·藝文誌》著錄:“《吳均詩集》三卷。”可見其文集宋時已大部分散失。明代的輯本有:《吳朝請集》三卷,附錄壹卷,明張燮輯《七十二家集》本;《吳朝請集》壹卷,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另有《吳朝請集選》壹卷,清代吳汝綸評選《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選》本。嚴可均《全梁文》卷六十輯錄其文有《與施從事》、《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等十三篇,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梁詩》卷十輯錄其詩有《贈王桂陽》、《山中雜詩》、《答柳惲詩》等壹百四十七首,較為齊備。

梁武帝曾有“吳均不均,何遜不遜”的批評。(見《南史》卷三十三《何遜傳》)

吳均善於以駢文寫書信,今存《與施從事書》、《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三篇,俱以寫景見長。如“絕壁幹天,孤峰入漢。綠嶂百重,青川萬轉”,“風煙俱凈,天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等句,皆文筆清麗,韻味雋永。

吳均,字叔庠,吳興故鄣人也。家世寒賤,至均好學有俊才。沈約嘗見均文,頗相稱賞。天監初,柳惲為吳興,召補主簿,日引與賦詩。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效之,謂為“吳均體”。建安王偉為揚州,引兼記室,掌文翰。王遷江州,補國侍郎,兼府城局。還除奉朝請。先是,均表求撰《齊春秋》。書成奏之,高祖以其書不實,使中書舍人劉之遴詰問數條,竟支離無對,敕付省焚之,坐免職。尋有敕召見,使撰《通史》,起三皇,訖齊代,均草本紀、世家功已畢,唯列傳未就。普通元年,卒,時年五十二。均註範曄《後漢書》九十卷,著《齊春秋》三十卷、《廟記》十卷、《十二州記》十六卷、《錢唐先賢傳》五卷、《續文釋》五卷,文集二十卷。(《梁書》卷四十九)

吳均字叔庠,吳興故鄣人也。家世寒賤,至均好學有俊才,沈約嘗見均文,頗相稱賞。梁天監初,柳惲為吳興,召補主簿,日引與賦詩。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學之,謂為“吳均體”。均嘗不得意,贈惲詩而去,久之復來,惲遇之如故,弗之憾也。薦之臨川靖惠王,王稱之於武帝,即日召入賦詩,悅焉。待詔著作,累遷奉朝請。先是,均將著史以自名,欲撰齊書,求借齊起居註及群臣行狀,武帝不許,遂私撰齊春秋奏之。書稱帝為齊明帝佐命,帝惡其實錄,以其書不實,使中書舍人劉之遴詰問數十條,竟支離無對。敕付省焚之,坐免職。尋有敕召見,使撰通史,起三皇訖齊代。均草本紀、世家已畢,唯列傳未就,卒。均註範曄後漢書九十卷,著齊春秋三十卷,廟記十卷,十二州記十六卷,錢唐先賢傳五卷,續文釋五卷,文集二十卷。(《南史》卷七十二)

[編輯本段]與朱元思書

吳均

風煙俱凈,天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壹百許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題解

此篇為散文,本文是吳均寫給朱元思的信,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富春江富陽至桐廬壹段的山光水色。文筆流暢,雋永清麗。宋元思,另說為朱元思。

《與朱元思書》選自《藝文類聚》卷七,是吳均寫給朋友朱元思的書信,述說的是行旅的見聞感受。本文僅是其中的部分節錄,原文已散佚不可見。這是壹篇用駢體信劄形式寫成的寫景小品文,描繪了浙江境內富春江自富陽至桐廬壹段沿途百裏秀麗雄奇的水色山光。吳均生活在政治黑暗的南北朝時期。他壹生仕途很不得誌,梁武帝時,私撰《齊春秋》,書稱梁武帝為齊明帝佐命,武帝惡其實錄,焚其稿,免其職。這使他心灰意冷,加之受佛教、道教思想的影響,他萌生了隱居的誌趣。因此,本文並不是純粹的寫景。文章從行船遊江的實見、實聞、實感出發,著重從“異水”和“奇山”兩個方面進行描繪,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厭棄塵俗的清高思想,表達了對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第壹段總寫富春江自富陽至桐廬壹帶的迷人秋景。作者自敘泛舟悠閑出遊,並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引領全篇,集中表達贊美之情。下文便分別作具體的描繪。

第二段分寫水之“異”。用“縹碧”表現富春江的水色,用“千丈見底”、“直視”魚石誇張地說明水的澄澈、透明。前四句描寫的是流勢緩慢處。後兩句充分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貼切地表現了流勢湍急處急流奔瀉快如飛箭,波浪迅猛勢如奔馬,使人驚心動魄,如同親見。

第三段分寫山之“奇”。這部分屬詳寫,由景生情,因情明誌。“夾岸高山”六句,從視覺角度來觀察、描寫富春江兩岸險峻的高山。尤其是擬人手法的運用,使文句顯得生動活潑,使高山得以化靜為動,使奇山形象具體、饒有情趣。“泉水激石”六句,則從聽覺的角度來摹擬、傳達山上泉響、鳥鳴、蟬叫、猿嘯等各種美妙動聽的聲音,簡直就匯成了壹支優美和諧的大自然交響曲!遠離了塵囂,淡泊了名利,又置身於如此生機勃發的勝境,於是,在“鳶飛戾天者”四句,作者情不自禁發出這樣的感慨:那些壹心為名利極力攀高的人,看到這雄奇的山峰,也就會平息他們那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那些整天為世俗事務忙碌的人,看到這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作者借景巧妙生發感慨,既渲染了奇峰幽谷的巨大魅力,又抒發了對黑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極大蔑視,也流露了對美好大自然的無限熱愛與向往。作者不願再多想官場的醜惡,於是在“橫柯上蔽”四句,以描寫所見“橫柯”、“疏條”之景結束全文。這四句通過描繪明暗交替的近景,給作品增添了清幽淡雅的色彩,作者安樂山林、消極遁世之心可見壹斑。

這篇著名的南朝山水小品,語言清新優美,文字簡練利落;文章條理分明,表現角度多樣;寫景狀物生動逼真,抓住特征寓情於景。文中所繪景致優美,意境幽遠,尤其是多種感官的調動,讀來使人如臨其境,令人悠然神往。文中句式齊整,以四言為主,多用工整的對偶,又間以六言,使文句整飭勻稱,節奏疏宕諧婉,語意轉折靈活。細細品讀,韻味十足。

吳均善吟,有詩名,詩文清拔之氣。當時著名文史學家沈約,讀他的作品,十分贊賞。如《贈王桂陽》詩:

松生數寸時,遂為草所沒,

未見籠雲心,誰知負霜骨。

弱幹可摧殘,纖莖易陵忽,

何當數千尺,為君復明月。

這首詩表現了貧寒之士的雄心和骨氣,在構思上與左思的“郁郁漳底松”和陶淵明的“清松在東園”相近。又如《胡無文行》寫道:

劍頭利如芒,恒持照銀光,

鐵騎追驍虜,金羈討點羌。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風霜,

男兒不惜死,破膽與君嘗。

詩中表現出淩厲直前的高昂氣概,具有當時詩人少有的壹種風雲之氣。在《吳朝請集》中,這類作品還不少。

吳均的用世之誌,在其他方面也有所表露,如其撰寫的《寶劍》篇,在描寫了寶劍材質的精良之後說:“寄語張公子,何當來見攜”。很顯然,這壹精良的寶劍,就是作者對於自己才能的寄托,寄寓著壹個懷抱美質,因出身寒微而難於顯達的深沈之感。這種矢誌不遇之概,也常隨處觸發。如說:“明哲遂無賞,文華空見沈古來非壹日,無事更勞心”《發湘州贈親故別三首》,在這種不平情緒的抒發中,也反映了當時現實的黑暗。

吳均還工於寫景,如壹首常為人們傳誦的寫景小詩: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雲從窗裏出。

《山中雜詩三首》

這首小詩經單純白描的手法,展出了壹片山居的晚暮景象,儼然是壹幅絕妙的寫生畫。

吳均長於寫景,尤以小品書劄見長。如《與施從事書》和《與顧章書》,分別把安吉青山和石門山(皆屬昆銅鄉)景物描繪得如詩似畫,惟妙惟肖,藝術成就很高,為六朝駢文的著名篇章。

吳均詩文在當時頗有影響,《梁書》本傳載:“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效之,謂為‘吳均體’”。

吳均著作頗多,除上述外,還有註《後漢書》90卷、《廟記》10卷、《十二州記》16卷、《錢塘先賢傳》5卷、《續文釋》5卷、《文集》20卷。這些文集,可惜未流傳下來。明人輯有《吳朝請集》。另有誌怪小說《續齊諧記》1卷傳世,所寫故事曲折生動,人物性格鮮明。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稱:“其為小說,變卓然可觀,唐宋文人都引為典據,陽羨鵝籠之記,尤其奇詭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