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來講“阿註”定居婚。摩梭男女青年通過“走婚”儀式後或從男女雙方家搬出居住在壹起,或男方到女方家居住,也有女方到男家家居住的,但後兩者並不多見,他們長年相守、生活在壹起,撫養著下壹代。這種定居婚為“阿註”定居婚。
“阿夏走婚”:每當夜幕悄悄降臨後,這個家庭中成年男人們就出去了,他們當中有各位舅舅、哥哥、弟弟,各奔東西南北,去自己的“阿夏”家。對方的姐妹們在家中等候自己心中的“白馬王子”到來。她們晚間特別忙,當家長的母親更是雙肩重擔,既要打點舅舅和兄弟出門又要照料家中老母和姐妹與小孩們,還要接待自己的“阿註”(丈夫)來幽會。
摩梭人“母系”大家庭的夜間生活,妳若細心觀察,不難發現其中的壹些規矩。對於那些外面敲門的男人,或者客人,年老的舅舅們是決不會去開門的,也不問是誰,主婦也不予理睬。除非妳在門外吆喝幾聲,說明妳是外來的客人,家中老人或小孩才會給妳開門。家中成年姐妹眾多,但來幽會的“阿註”也多,各有各的幽會暗號和傳情方式,如果不是自己的“阿註”就不會讓他進自己的閨房,姑忍娘的閨門壹定要對好暗號她才會輕輕打開,大木摞平房母屋裏住著年老婦女與兒童,她們壹概不管院中之事。
在她們這裏,不存在“第三者”,也不存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規矩,更不存在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說法。男人、女人各住各的家,妳不靠我養,我不靠妳活,天下男子到處有,東方“女兒國”的女子任我求。在性事方面女方占主要地位,有了這些實感人們恍然大悟,為什麽摩梭人根本不存在離婚、寡婦、子女無人撫養、財產繼承、流浪兒等等社會問題,他們有自己的性愛觀念與道德標準,與我們完全是兩碼事。在他們這個氏族中,大多數“阿夏”、“阿註”們都是相敬如賓、相互負責,只是沒有其他民族那樣明確而已。在某些村寨和某種宗教的家庭結構及婚姻現實中,不同程度存在這種現象,男性們既不是名正言順的丈夫,又不是名副其實的父親,對妻子負責任,對兒女盡義務的事,男人們壹古腦丟進瀘沽湖裏去了。壹生中男人想去想就去,想回就回,落個兩袖清風。壹旦他的女朋友關門拒絕,或者男人們喜新厭舊,往日情意便煙消雲散,只留下壹場春夢,這也是壹個迷。
在她們這裏男女性愛關系與經濟關系牽連不大,結合是自由的,兩廂情願的,離異更是無瓜無葛,不會發生任何糾紛。男女雙方都有主動權,社會、家庭不幹預,即使發生糾紛,雙方母親、舅舅們也會妥善處理。結合並不是以謀生為目的;離異也不會危及誰的生存,經濟再富裕也不會為彼此結合穩固構築可靠的基礎。摩梭“阿夏”走婚的相互結合、離散,其原因是感情為前導。因此,有的摩梭人成年後,男女雙方感情不合,在無孩子前更換“阿夏”、“阿註”是常的事,而有了孩倉後,就不可輕易更換了。在夜幕降臨之下,在黃昏時分,芳齡女子按奈不住激動的心情,許多夜晚使者,暮來晨去。在他們性愛天地裏,也不是我們常人所想象的那樣每個女子都可以去愛,每個男子妳都可以去求,他們求愛方式是在生產勞動、工作學習、走村串戶、走親訪友、經商與其他活動中進行的,相互了解,具有壹定感情基礎之後,相互交換壹些禮物,如手鐲、項鏈、戒指、手表及衣物等等為定情的信物,這些東西只有他倆和母親才知道。隨著男女之間的感情逐步加深,“走婚”幽會相聚的次數就越多,有的情侶關系就穩定下來直到終生。如果妳花言巧語,不誠實,無本事,遊手好閑,時間壹長,妳就得掃興回娘家了。“走婚”在摩梭人家庭結構中的事實,是當代人無法想象的,實行自由“走婚”其奧秘在於母子們無後顧之憂,“母系”大家庭是每個人的庇護所,對於成年男子來講,“母系”大家庭是他們賴以生活及養老送終的最好樂園。男子漢們當然何樂而不為呢?這就是他們“走婚”習俗能延續至今的原因之壹。
摩梭少男、少女們在這“母系”大家庭中由祖母、母親、舅舅、姐姐們精心照管漸漸拉扯長大,他(她)們具有集體主義思想和互敬互愛的美德。孩子從小就在這樣的環境裏接受大家庭的意識和尊老愛幼的教育,服從母親和長輩,按先長後幼分配食物和其他東西,不幹缺德事,這些風俗習慣,道德標準給孩子們打上了深深的印記。近幾年,雖受外界影響,但摩俊人的社會相對於外界是比較安定的。我曾統計過,瀘沽湖上下的自然村,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只有1個人被勞動教養過3年,在這50年裏,全行政村近千人中,犯輕罪的只有1人,沒有犯重罪的。所以說青年壹代的思想與從小就受到長輩們良好教育是分不開的。
不管是過去人民公社、生產隊或現在個體經濟,摩梭人至今都保存著古老的“***耕分食”的形式。這種生產勞動過程給男女青年提供了相互了解的機會,愛情也就在這種土壤中產生了。他們團結互助、淳樸、寬厚、熱情大方的美德,蔚然成風,真摯動人,令人羨慕不已。
當少男、少女到13歲時,“母系”家庭就要為他們舉行“成丁禮”,給女孩子穿裙子,給男孩子穿褲子,這個典禮對摩梭人壹生都至關重要。“成丁禮”在農歷大年初壹這壹天舉行,等公雞叫第壹遍時,母親把孩子叫起來洗臉梳頭,把木摞太平房火塘裏的火燒得旺旺的,舅舅們搬來大“豬膘”肉和壹袋糧食,祖母和母親拿來新褲子、新裙子,在鍋樁前禱告後給她(他)們穿上。
女孩在13歲前紮小辮,之後開始留長辮。過去是用黑牦牛尾毛,現在改用黑毛線,用黑色絲編成大弱子盤頭,纏大包頭,和成年婦女壹樣打扮。母親讓女孩子站在正房中心火塘右邊壹根叫“女神柱”的旁邊,給她脫去昔日長衫,穿上金邊交領右開口黑金絨或紅金絨短上衣,白色或天藍色白褶長裙,紮寬繡花紅腰帶,在大辮盤頭上載壹朵紅花。摩梭少女們穿的白褶長裙及服裝、頭式非常好看。
年滿13歲的男孩則由舅舅給他脫去昔日長布衫,穿上短衣,寬腿褲,紮上彩色腰帶,同大人壹樣了。舉行成丁禮的孩子必須壹腳踏在豬膘肉上,壹腳踏在糧袋上,表示將來有吃有穿,接受母親和長輩、哥哥、姐姐的祝福,向長輩行禮,向“鍋樁石”行禮,然後由大人領著走訪親友,接受親朋的祝賀和禮物,最後宴請親朋好友。因地域關系,“成丁禮”在有些地方也有不同之處,但大體上還是相同的。
這些古老禮儀使少男少女們接受了成年人教育的第壹課,從此他們邁開了人生步伐,步入了青春期,成為“母系”大家庭中正式成員。女孩跟母親們學習當家理財本領,男孩跟舅舅們學習男人應懂的知識、技能,這些都是直接經驗的傳授,可謂“言傳身教”。
少女到了13歲“穿裙子”後,媽媽們會說:“小鳥兒出窩了,該學會自家飛了,往後不要再同小娃娃們壹起玩了。”到了十七八歲,媽媽或祖母不準她們睡木摞大平房的大火塘邊,叫她們到門樓上專門為女兒準備的閨房裏住,到那時就會有小夥子成天盯著她們,會托人或利用各種交往送來禮物。在這個民族中姑娘們是絕不會向男子討好的,都是男人主動上門,如果姑娘確實喜歡妳,她會送給妳定情物,叫妳到她家去求婚,舉行“走婚”儀式,約定暗語夜晚相會,妳壹去她就會給妳開門,時間長了就會結下百年之好。從此他們的關系便公開化了,不在偷偷摸摸的“走”了,妳來了請妳到木摞房大平屋火塘邊坐著,母親給妳殺雞、宰羊、煮豬膘肉吃,舅舅們給妳倒酒喝……
當小孩降臨到這個世界的第三天,便要給小孩洗身,便要給小孩洗身,叫“打三朝”,舅舅為之取名,抱出來曬太陽,在院裏走壹走。滿月後孩子的“阿日”(意為奶奶)背著豬肉、攔著羊、提著雞及小孩的生活日用品,還要帶著送給祖母、母親、舅舅的禮物來看孩子。
在他們這個氏族中“阿噠”(父親)信孩子要舉行儀式:先敬祖宗,後請鄰居老媽媽們吃飯,讓鄉親們知道娃娃是誰家的宗族之系,但不能把小孩抱走,小孩是這個“母系”氏族家庭中壹成員,男方家是絕對不能帶走這孩子的。到這時有的男人會在女方家住下來,但時間不會太長。如果在女方家上門,“丈夫”的地位非常低,只得處處小心,規規矩矩做人,處處檢點自己的行為,完成主婦分給的任務。在木摞房客廳火塘邊,這位“女婿”只能盤腳坐在下方的位置上,由當家主婦分給他壹份食物。如果這位“女婿”各方面表現不好,自個兒會灰溜溜地回到自己母親身邊,這就是“走婚”全過程。現在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在國家行政機關工作和當工人、教師等類的男女都在外面實行壹夫壹妻制,在農村也有部分的男女是壹夫壹妻制,約占百分之三十,解放以來各種習俗都有演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