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越劇、淮劇、黃梅戲《孟麗君》的人都會對這個女扮男裝、獲科研壹等獎、被皇帝欽點為許的奇人留下深刻印象。不過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這部名劇是根據陳端生(1751-約1796)寫的故事《重生》改編的。孟麗君的傳奇故事吸引人們的註意力有兩個原因。首先,故事的主人公以壹種特殊的方式顛覆了傳統的性別觀念和女性社會身份。這種觀念上的突破是由女性作家完成的,這為小說的社會意義和思想意義增添了特殊的色彩。因此,它在西方漢學中被歸為“女性主義小說”,甚至有學者從現代女性主義的角度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第二,故事的敘事風格很特別。與西方小說的情節安排相比,中國傳統小說的情節安排緩慢而松散。看完壹遍,就不用急著看下壹遍了,過幾天就可以重新拿起來看。甚至在《紅樓夢》裏。《重生》則不然,它的情節安排和西方小說很像,壹個接壹個的環節,壹個接壹個的驚悚,讓人急於知道會發生什麽,壹刻也不想放下(金庸武俠小說也是如此)。拋開它的內容和思想性不談,清代出現這樣壹位特殊的女作家,足以讓我們當代人大吃壹驚。
還有壹點很特別。《重生》和《紅樓夢》壹樣,是壹部未完成的手稿。陳端生只寫了前十七卷,就去世了,給世人留下了壹個遺憾。大約三十年後,許宗炎、梁德勝覺得原作者“半途而廢前生”,繼續寫最後三卷,成為二十卷的全書。續集雖然不如原著,但也是完成這個故事的壹大貢獻。這部小說有彈詞原著和散文改編本(74回)。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不會失望的。當然,如果妳看的是改編版的散文,寫作習慣就沒有障礙了。
壹生
重生的故事那麽有名,作者的身世卻鮮為人知。我覺得這樣的才女值得認識。好在晚年陳寅恪先生致力於“做無用之事以寄有限眼界之人生”,寫了近80頁的長文《論重生之命運》,使作者前兩茬的人生變得晦澀難懂,讓後人在我們讀小說時“知人論世”,深刻理解作品背景與作者個人經歷的關系。和《劉傳》壹樣,陳老師的論文都是考證,壹般人看不懂,也不愛看。它們需要用普通人習慣的方式來寫。
陳端生是杭州人。江南不僅出人才,也出很多才女。我記得去年夏天去了杭州。晚飯後,我在西湖附近散步。到了壹個地方,看到壹堵矮墻,上面寫著“重生”四個字,占據了整面墻。當時很擔心,在那呆了壹段時間。可惜,想弄清楚那是什麽,甚至是陳端生的故居,都來不及了。第二天有事,就匆匆離開了杭州,留下了懸念。以後有機會,壹定要再去看看。
家庭的社會地位
陳家是幾代文人。陳端生的祖父陳兆倫是雍正的秀才,著有《紫竹山宅文集》,受到當時人們的高度贊揚。他的父親陳玉敦是舉人,在雲南、山東等地做過地方官。陳端生的祖父是壹位非常開明的老文人,曾經寫過《才女篇》。他認為女性諷刺“學故事”、“認典故”、“啟發靈性”,並非無奈“理家相夫教子”,可以讓女性“溫柔敦厚”,於是得出“才德相伴”的結論。雖然他眼中才女的終極目標是做壹個更稱職的家庭主婦,但畢竟他把文化素養上升到了有用的位置,這至少為他的女性後代打開了接受文化教育的大門。陳端生和她的姐姐陳長生都有很好的文學天賦,應該受益於他們祖父的啟蒙思想。
陳端生的母親王,浙江秀水(今嘉興)人,是前雲南、大理知府王尚禹的女兒。這是很自然的,王上是壹個學者,他的女兒受過教育。受女兒教育的陳端生很有文采也就不足為奇了。此外,土生土長的杭州人陳端生將故事《重生》的起點設定在雲南,將男女主角的很多活動都放在了雲南的首都,非常令人費解。知道她媽媽的家庭背景就能說明壹切。想必陳端生小時候從母親那裏聽說了很多關於雲南的事情,被深深吸引,對雲南產生了很多幻想和神秘感。寫小說,自然是從神秘的雲南開始。也可能是雲南遠離傳統的首都,人們的思想沒有那麽拘束,王的思想傳遞給子女是很開明的。陳端只有審視社會傳統觀念,才能天馬行空,才能寫出《重生》這樣的作品。另壹方面,mm似乎是旁證。
陳玉敦和王沒有兒子,只有三個女兒。人生漫長,生日第二,長壽最年輕,但生日年輕。事實上,生活中只有兩個姐妹作為伴侶。端生和長生姐妹倆文采斐然。不言而喻,誕生是不言而喻的,以“重生”為證。陳長生並不遜色。當時的江南世界比較開明,對男女防範並不嚴格。她的姐姐長生是當時文豪袁枚的“女弟子”之壹。與前國子監編輯葉紹功(秦客飾)結婚是另壹種文化婚姻。葉家有壹個特點,女子才情並茂,詩藝高超,水平之高令當時的人驚嘆。袁枚曾評價道:“我的家鄉美女遍地,卻比葉芳伯家更繁華。他的兩個妻子,兩個兒子,壹個女兒(指長壽),都是詩中的飛將軍。”(園中詩補遺三)(從江南女子多才多藝,善於群唱這壹事實可以看出,《紅樓夢》中所描述的姐妹會,並非曹雪芹的杜撰或理想,而確實是當時貴族家庭中非常普遍的現象。)在壹個家庭或者生活環境中,培養男強女弱的思維定勢真的很難,因為打動妳或者崇拜妳的,不是妳姐姐,就是妳媽媽。這個,我家的情況可以旁證。所以,陳端生能打破傳統思維方式寫出《重生》,大概與女性(以及才女)周圍的家庭環境有關。
《重生》的寫作時間
《重生》前十六卷是陳端生十八九歲的時候寫的。那時,她還在閨房裏。雖然有人說她爺爺節儉,家裏看起來很窮,但畢竟官職很高,不像壹般窮人那麽窮。我是1768的秋天開始寫的:
窗前閨簾無錯,秋夜初寒轉不眠。
燈影向書邊傾斜,雨聲落向酒吧邊緣。
有新意的造句很難,只有幾句話的造句很難。
今晚,安心的權利是恰當的,我們來談談用彩筆書寫美好的婚姻。
這是《重生》的開頭,說明寫作季節,具體時間大概是乾隆三十四年(1769)九月。那壹年陳端生白活了十八歲。古今才女早熟,張奶奶少年成名。像我們這種還沒到成才年齡的人,應該心安理得,做個普通人。微笑。
陳端生開始寫《重生》的時候,住在北京外郎營(mm)。此時她爺爺在北京做官,全家人都在北京陪讀。9月,她奶奶和叔叔的父母都回杭州了,她爸爸留在北京工作,陳端生壹家沒有回南方。陳端生比平時更自由,家裏環境也相對安靜,正是寫作的好時機。值得註意的是,陳端生和曹雪芹(1717-1763)幾乎是同時代的人。曹雪芹去世時,陳端生十二歲。六年後,她在北京開始寫《重生》,紅樓夢在北京流傳多年。陳端生有機會讀過《紅樓夢》嗎?陳老師說她可能沒讀過《紅樓夢》,可能有道理,但也不壹定沒讀過。如果妳看過,陳端生會怎麽看待林妹妹這個才女,以及大觀園裏的姐妹倆和她們的命運?
創作前十六卷
陳端生的寫作不功利。最早的讀者大概只有她母親和姐姐,但她寫作非常勤奮,經常開夜車。陳端生說,在寒冷的冬天,她還在想著寫作:
隆冬天氣已經冷了,獵西風毀了。
短暫的壹天不忍心頻繁繡,依然是“重生”的延續。
再說壹遍:
書中雖是清明祥和的壹月,世人應知歲末。
窗愛趁晨陽暖,管那夜寒。
她之所以寫得那麽努力,完全是被不可抗拒的寫作沖動所驅使,類似於林妹妹說的:“詩人的無奈與無知。”寫作沖動來了,作家想停都停不下來,認為是天助。古今中外的名著大概都是這樣的產物,光靠後天的努力是不夠的。
當時的寫作活動很愉快,陳端生這樣描述:
姐妹床聽夜雨,春軒韻類詩。
隔斷墻上掛滿了紅杏和晴雪,長沙發上掛滿了晚霞。
午繡累全線,春茶試更添春。
次年正月,陳端生的爺爺離開北京去了杭州,但陳端生的父親還在北京做官,姐妹倆和母親留在了北京。到五月,在大約八個月的時間裏,她已經寫完了前八卷。
8月,父親在山東鄧州打工,全家人都跟著他。鄧州府位於今蓬萊市。蓬萊臨海,風景秀麗,神話傳說。那裏的生活讓才女陳端生感到非常舒適和自在:
東海附近,潮起潮落,彭山人命關天。
空中樓閣千座,島外帆懸幾點。
不難想象,陳端生的生活是很愜意的。除了美麗的自然風光,不言而喻,她家不是那裏的普通人,而是當地的壹個巡撫,被北京官方放行,享受特殊待遇。妳在北京找不到那種優越感。然而優越舒適的物質生活並沒有侵蝕陳端生的精神追求。在蓬萊期間,她繼續勤奮地寫作。她的寫作速度很快,所以可以說這是她創作的時期。她在鄧州住了大約七個月,寫完了九至十六卷。陳先生推測,她寫字吃力可能與她母親身體不好有關。她擔心她媽媽會在她寫完之前去世。
創作中斷
不幸的是,她的寫作隨著十六卷的完成而結束。因為在這之後,陳端的創作就中斷了,到了乾隆四十九年(1784),也就是十年之後,他才重新開始寫作,繼續寫第十七回。這是後話。
寫完十六卷,陳端生有壹段感嘆時間過得真快:
開始的時候,草是綠的,雨是好的。
末了,杏花紅墜已不見春。
很可惜,很可惜,
流水,時間在消逝;
不要收拾妳的休閑,
我會等,我會得到17個新單詞。
《流動的時光》壹詞發表在《牡丹亭》中,正是黛玉曾經傷感地說過的:“如花似玉,似水飛逝”。陳老師說曹雪芹只是揣摩女人的心態,是“間接想象的文章”,而陳端生是“直接經驗的語言”,所以“重生”二字更值得玩味。我想這種相似性至少可以說服那些不相信人間有多情種子杜理科麗娘和林妹妹的人。
陳端生寫完十六卷後沒有繼續寫下去,因為母親生病,七月去世。算算年齡,她媽媽死的時候不會超過50歲。按照今天的預期壽命,她會到中年。想必陳媽媽也是個才女,所以才這麽不合時宜。陳端生道:“自岡特堂末年,我已令雲辰蔡華捐了。”母親其實是她的第壹個知己。在她寫作期間,讀者只有她母親和妹妹。陳端生的姐姐們與母親關系密切,不僅在生活上照顧她們,還教她們讀書寫字。他們的天賦依賴於他們母親對班級的監督。陳端生曾經那麽努力寫《重生》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取悅他的母親。恐怕是陳端生有生以來第壹次失去母親。人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損失就是失去知己,尤其是那些有才華,需要有人欣賞和鼓勵的人。知己比誰都重要,更何況知己是妳的慈母。沒有媽媽我怎麽會有心情寫作?
第二年,也就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夏天,因為父親的離去,她和家人回到了杭州老家。回南方,先從蓬萊坐車到德州,再從德州坐船走水路,讓嬌弱的陳端生走得很辛苦。那時候交通沒有現在發達,再有錢的人也要經歷坎坷。
這壹年,陳端生二十歲。
結婚
回到杭州,我似乎沒有精力繼續寫作了。我只是對舊稿做了壹些修改和潤色。接下來的幾年大概是相親準備結婚的時期,中間會有很多事情,會有壹些波折。三年後,23歲的陳端生終於嫁給了有名的兒子範宏。那時,魏凡是壹名學生,但他還沒有被選中。然而,範宏已經30多歲了,可能已經結婚了。陳端生是繼妻,不是原配。範宏是陳端祖父的好友範燦的兒子,浙江修水人,與陳端生的母親是同鄉。他的家族世代居住在湖州,與段的長壽夫家關系密切。範和陳的婚姻似乎順理成章。範燦是雍正時期的秀才,曾任湖北巡撫、安徽巡撫、資政、工部侍郎等高官。陳端生嫁給兒子也是對的。所以陳端生的物質生活不會有太大變化。她和丈夫很投緣,很幸福。她這樣描述她的婚姻生活:
好在賴大媽可憐弱者,老公是儒冠。
班都茶湯廢,雕燭催詩笑。
錦瑟喜合璧,珍珠蚤掛掌中。
生活壹帆風順,但寫作並沒有回到從前的狀態。雖然她老公也可能是她的知己,但這個知己絕對不是她的知己,人與人之間的契合度因人而異。不是那個特定的人,某個特定的靈感出不來。但是,我覺得快樂比繼續產生寫作靈感更重要。陳端生壹定也是這麽想的,所以她在幸福的生活中沒有寫作的沖動。然而,她又完成了壹次創造,婚後壹年生下壹個女兒,幾年後生下壹個兒子。
人在世間獲得快樂並不難,難的是如何長久保持快樂。這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似乎是個難題,因為幸福總是那麽轉瞬即逝,而不幸卻往往那麽頑固。陳端生,壹個嫁入名門的富婆,怎麽也想不到厄運會突然降臨到她身上。
陳端生的丈夫還沒選上,別說是秀才,以他的家世、社會關系、與陳端生的婚姻,名利雙收是必然的。故陳端生曰:“橫渠之興,極喜,但鎖名之縛。”是的,有很好的生活,為什麽不呢?但在那種社會氛圍和家庭環境下,妳是無法擺脫“名望之鎖”的。然而,對於陳端生的丈夫來說,無論是“利”還是“名”在“鎖與韁”中都是竹籃打水壹場空,但“鎖”與“韁”卻成了實實在在的現實。
續寫《重生》
陳端生經歷的這壹切,我今天寫,不過是壹兩頁,卻道出了當時是怎樣的煎熬。如果是陳端生自己寫的,連幾百頁都寫不出來。可惜她除了在《重生》第十七卷裏,沒有詳細寫幾句。
陳端生的情況和《紅樓夢》裏的李紈很像,但她比李紈更難。李紈的丈夫因病去世,所謂的“寡婦失業”贏得了很多人的同情和老太太的支持。陳端生不是寡婦。她的丈夫還活著,但他背負著沈重的十字架,被送到了罪犯的前沿。不知道範家的人際關系怎麽樣?按照她自己的說法,翁谷覺得對不起她。然而,在古老的大家庭中,不僅有阿姨,還有其他人。如果有那麽多小人物,她應該是最容易被人說閑話和排擠的。不過陳端生還是有強勢的壹面。從她所說的“發狠安撫雙兒的野心”,我們可以看出她的神經是粗的。還有她姐姐的支持和幫助,我以後再寫。所以在這些艱難的日子裏,除了養孩子,陳端生依然活躍在文化圈。
《重生》前十六卷是在北京和山東寫的,讀者只有我媽和我姐。她回到杭州老家後,《重生》很快在浙江某省流傳開來:
不過這本書早就知道了,是浙江壹個省傳下來的。
當劇作家的時候,我覺得很幸福,但我比那更好,文章壹文不值。
閨房知音,庭中長輩滿面笑容。
更諄諄叮囑,壹定要讓鳳朋鸞繼續老弦。
不僅“閨閣知己”和“宮廷元老”都爭著讀她的《重生》,大家還意猶未盡,催她繼續,讓大家看看最後的結局。前面提到過,《重生》的故事是由壹個環節連接起來的,驚險與驚險相連。壹開始,我放不下。當時那麽多人傳播,力勸陳端生繼續寫。曹雪芹的傑出作品《紅樓夢》,在他生前並沒有這麽廣為流傳。他的名聲已經過去了。陳端生不是。她生前知名度很高,很多命運的粉絲都緊隨其後。這是陳端生的運氣。雖然寫作在當時對壹個女人來說沒有什麽實際的好處,但是有才之人愛爭名,有才之女求知己。有那麽多人認同她的寫作,這比金錢更珍貴。《紅樓夢》裏,寶玉說要把話拿到外面炫耀,姐妹倆很擔心。而陳端生,不僅不介意自己作品的傳播,還很驕傲。看來她骨子裏確實有“螃蟹”基因。因為讀者的反應非常熱烈,她覺得有必要繼續寫下去:
壹個知己愛我。不要著急。我將在閑暇時繼續取得成功。
下雨天白牡丹發蠟,紅梅燒迎春。
襄陽趁著三極晝,晚上頻頻挑燈。
用人憂人,這絕對不是真的,墨老心不老。
如果裏面有什麽錯誤或者差錯,會困擾妳,讀者會加壹把斧子砍痕。
乾隆四十九年(1784)初春,在母親去世十二年、丈夫被流放四年後,陳端終於恢復了《重生》的寫作。12年的停筆,就像她說的:“12年的事,都在唐明的壹個醉間裏”。“唐明喝醉了”指的是李名堂(孟麗君飾)的性別在宮中引起了人們的懷疑,他喝醉了,正要脫下靴子檢查是否有小腳。在驚心動魄的同時,故事戛然而止,壹停就是十二年。誰也想不到的是,十二年的時間空白,被陳端生自己的喜怒哀樂填滿了。其中的辛酸外人不知,陳端生卻心知肚明,不禁唏噓。
當然,此時的寫作心境和生活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像她說的,“我家傭人擔心人,而且肯定不是,寫的速度也不如以前了。”所以陳端生完成《重生》的野心並沒有實現。她只寫了第17卷,再也沒有續寫。
《重生》續集
陳端生的《重生》壹書在十七卷戛然而止,留給讀者的是壹本沒有尾巴的彈詞。後三卷由彈詞女作家梁德生根據陳端生敘述的故事發展續寫。續集雖然偏離了陳端生原著的主題,但在後人眼中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重要成就。
主要詩歌
送往國外
從未蘸過墨水,
壹句話就變成了幾股血。
眼淚還是可以被追蹤的,
話難發,但無話可說。
十年別,春蠶老了,
萬裏已經來不及擔心那些鵝了。
小窗壹關,人就沈默了。
在冷露停止吸煙。
後人的紀念
陳端生故居
乾隆時期才女陳端生故居。200多年前,陳端生,18歲,寫了長篇彈詞《重生》,被陳寅恪譽為“彈詞第壹書”。孟麗君女扮男裝的故事在江南家喻戶曉。今天,杭州何方街巨山橋社院子裏的青磚陽臺已經不是舊物了。僅存的門樓外形美觀。郭沫若先生曾有意探山柴房,寫下詩句:“鶯歸柳浪,雁勝風。”柴火裏有山,伊人遇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