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文化差異;矛盾沖突;文化融合;喜福會
譚恩美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血管裏流淌著中國的血液。在電影《喜福會》中,有四對移民母女。這些母親來自上世紀40年代的舊中國,飽受屈辱和苦難。為了擺脫苦難,他們歷盡艱辛來到美國。雖然身在異國,但她們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中國傳統文化,並試圖用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自己的女兒。能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女兒,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知之甚少。他們很難理解母親的中國文化和她的思維方式,經常和她發生矛盾。本文通過分析《喜福會》中母女之間的沖突、理解和包容的過程來看西方文化的差異。
壹、母女矛盾
(壹)教育觀念的沖突
中國是壹個非常重視教育的國家。“書中自有黃金屋”是流傳至今的教育理念。這壹理念在《喜福會》中的母親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去美國的路上,媽媽們暗暗發誓:“等我到了美國,我會有壹個女兒,我的女兒會很像我;但在美國,她不必靠丈夫的鼻息生活;在美國,沒有人會歧視她,因為我希望她說壹口流利漂亮的美式英語;她將擁有壹切,沒有煩惱和悲傷;她會理解我的苦心,我壹定會把她變成比預期好壹百倍的美麗天鵝!“所以到了美國後,母親對女兒寄予厚望,在相互比較中把希望寄托在女兒身上。比如靜美媽媽為了讓她學鋼琴,願意免費給樓下退休的鋼琴老師當清潔工,還省吃儉用給靜美買了壹架舊鋼琴。這反映了中國母親希望女兒鳳凰涅槃的信念:為了女兒的未來,再苦再累也心甘情願。而很多對母親做出的犧牲,是崇尚自由和個性的女兒所無法理解的。相反,女兒覺得自己的人格受到了壓制,失去了人身自由,於是通過各種方法進行反抗。所以,面對媽媽的批評,女兒們激烈反擊:“壹味的批評,就是妳要的是失敗。”
(二)婚姻觀的沖突
電影中,母女也表現出不同的婚姻觀。在女兒眼裏:婚姻純屬個人私事,任何人都不能幹涉,包括父母;在中國母親的傳統觀念裏,子女的婚姻壹直是父母的宿命,媒妁之言,個人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所以,當韋弗利把第壹個男朋友帶回家的時候,琳達以壹個中國母親特有的觀察力發現他缺乏必要的家庭責任感,他不在乎妻子。於是琳達走極端,用鞋子追著韋弗利和她的男朋友。但韋弗利不理解母親的愛,甚至認為第壹次婚姻的失敗是母親的巫術!韋弗利擔心母親會再次破壞她的婚姻,於是她擺脫了母親的幹涉,自由地愛上了裏基,並在沒有告訴她的情況下與男友同居。
(三)價值觀的沖突
中國崇尚集體主義,美國信奉個人主義。在中國家庭中,家庭和睦起著重要的作用,家庭聚會是必不可少的。聊天、吃飯、打麻將是加強家庭感情的重要手段,所以媽媽們每年都會組織“喜福會”活動。然而,女兒們卻很難理解這種中國麻將背後的深層隱喻,甚至把“喜福會”比作壹場三k黨集會或印第安人的遠征儀式。深受中國集體主義價值觀影響的母親,總是幹涉女兒的私生活,不以為然。因此,在女兒韋弗利的第壹次婚姻期間,她母親經常不打招呼就隨時來訪。這件在媽媽看來理所當然的事情,卻遭到了女兒的強烈抗議。贏得全美國際象棋冠軍後,中國媽媽到處炫耀自己的女兒。但是她的女兒韋弗利不理解她母親的行為。她認為榮耀與母親無關,是她自己的,大聲抗議:“妳為什麽要顯擺我?想出名,自己學下棋就行了。”
在影片中,龔琳達壹直試圖教導韋弗利的中國人的傳統:服從父母,聽長輩的話。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服從父母。但成長在壹個重視個人主義的社會,韋弗利自我意識很強,重視獨立,很難理解中國的“孝道”。因此,當母親龔琳達用中國傳統的“忠孝”要求女兒無條件服從時,韋弗利認為這是不合理的,並抱怨母親“對她頤指氣使”。當女兒靜美拒絕聽母親安排彈琴時,母親說:“女兒只有兩種:聽父母話的和不聽父母話的。但能住在這個家裏的女兒只有壹種——聽話的女兒。”吳靜梅頂嘴:“我不想做妳女兒!妳不是我的母親,我也不是妳的奴隸。這不是中國。”
二、母女沖突的根源——中西文化差異
(壹)教育觀念的差異
中國傳統儒家教育中的“家長權威”思想,使得《喜福會》中的母親們盲目地從自己的意願出發,為女兒設計未來。西方教育認為,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就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意誌和人格。他們的家庭教育是建立在培養孩子的開拓精神,成為壹個自立的人。所以,當喜福會裏的媽媽們為女兒精心設計未來的時候,孩子們並沒有表現出任何感激之情。相反,他們覺得母親們的行為非常令人苦惱。龔琳達發現女兒下棋下得很好。即使她對下棋壹竅不通,她還是站在韋弗利身後,當起了“老師”。但我從小崇尚個人主義,喜歡獨立的女兒,對媽媽的做法極其反感。這種反感最終讓她失去了天賦,不會下棋。
(二)婚姻觀念的差異
1.選擇標準
中國傳統的擇偶標準,最重要的是門當戶對。在喜福會上,羅斯的母親反對她嫁給白人男友泰德,因為泰德是美國人。雖然Rose壹直強調自己是美國人,但在她媽媽眼裏,壹個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嫁給白人還是不合適的。況且Ted是富家子弟,而Rose只是壹個普通中國家庭的孩子,他們的財富差距也是非常大的。所以母親認為女兒很難擺脫社會偏見,獲得婆家的認可。但“西方人擇偶最重要的標準是兩個人之間的默契,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其他因素可以忽略不計。”《喜福會》裏的四個女兒,除了吳靜梅,都嫁給了白人。在美國主流文化的壓力下,他們的結合可能只是他們之間的壹種默契那麽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