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是季羨林所作的文章,出自《季羨林自傳》。
季羨林,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曾任中學國文教師。1935年赴德國留學,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印度及中亞古代語文,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1946年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教授,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全國第二、三、四、五屆政協委員,全國第六屆人大常委,中國作協第六、七屆全委會名譽委員。
季羨林1933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潤集》、《季羨林散文集》、《季羨林選集》,專著《印度簡史》、《中印文化關系史論叢》、《1957—1959年印度民族起義》、《羅摩衍那初探》、《印度古代語言論集》等。
擴展資料:
季羨林10歲開始學習英文,高中開始學習德文。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業方向為德文。大學期間,因成績優秀,曾獲得家鄉清平縣政府所頒獎學金。
1935年9月,季羨林作為交換研究生赴德國哥廷根大學留學,在哥廷根大學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習梵文、巴利文,選修英國語言學和斯拉夫語言學,並加學南斯拉夫文。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他在論文答辯和英文、印度學、斯拉夫語言考試中獲得4個“優”,被授予博士學位。
1946年至1983年期間,季羨林被北京大學聘為教授,在北大創建了東方語言文學系,並親任系主任。這近40年間,他不僅在學術領域成就斐然,還將畢生精力投入高等教育事業中,為我國東方語言教學的發展作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