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主題的相關圖片如下:
傅佩榮,美國耶魯大學博士,曾任魯汶大學客座教授、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臺灣省立大學哲學系系主任、哲學研究所所長,現任臺灣省立大學哲學系、哲學研究所教授。著有《儒家哲學新論》、《中西十大哲學家》、《西方心靈的味道》、《不同季節的閱讀方法》、《為自己解惑》、《人生問卷》、《四大隨筆》、《文化視野》(理序文化)、《論語與莊子的重新解讀》(理序文化)等數十本書。他的作品簡單易懂,善於推理。曾獲全國文藝獎、中正文化獎。著作豐富,涵蓋哲學研究與導論、人生哲學、心理啟發等。他的著作有:《闡明自我的真相》、《管理自我的潛能》、《探索人生的價值》、《走向智慧的巔峰》(以上四本書是傅佩榮關於身、心、靈壹體化的專著)、《走向人生的巔峰》、《活出高的智慧》、《我在萊頓那年》、《珍愛愛情》、《生命》。有《中西十哲》、《新世紀的心境平和》、《論語解讀》、《莊子解讀》等80余種圖書,還有《創造人生》、《重建心靈》等有聲叢書。
目錄
前言
哲學與生活
《從哲學看人生》簡本序言
第壹章哲學是什麽?
定義:哲學的本義是“對智慧的熱愛”
希臘語中的“愛”和“智慧”
愛情智慧要保持開放的心態。
真正的智慧來自生活的考驗。
每個人都需要哲學。
學習哲學的基本習慣:永遠保持好奇心。
哲學思維:理性反思對哲學的基本描述
培養智慧
發現真理
確認值
如何提高哲學素養
培養思考的習慣
把握全局觀點
確立價值取向
爭取知行合壹
結論:愛智慧是人的天性。
第二章思維方法
邏輯(思維規則)
概念
法官
推理
語言分析(表達的效果)
語言的有效性
語言的類型
現象學(爭論事物的策略)
打破四種幻想
胡塞爾的現象學
詮釋學(閱讀的方式)
閱讀的三種取向
閱讀的四個步驟
結論:心理成長的方法
第三章人性的真相
第四章神話與悲劇
第五章蘇格拉底
第六章存在主義
第七章超越荒謬
第八章中國哲學的起源和特征。
第九章儒家風格
第十章道家智慧
第二章XI藝術與美學
第十二章宗教與永恒
第十三章教育與自我
第十四章文化視野書目推薦延伸閱讀
周推薦:誰來上哲學課?
哲學課可以是最無聊的,也可以是最吸引人的,這取決於誰來上這門課。與其他課程不同的是,哲學課中知識的傳授起著次要作用,首要目標是點燃對智慧的熱愛,引導學生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大問題。為了實現這壹目標,哲學教師必須是壹個頭腦活躍的智者。他能在課堂上產生磁場,把思考的樂趣傳遞給學生。他是見證者,學生看到他就相信哲學絕不是壹件無聊的事。這樣的老師當然不會用別人編的現成教材教學生。他必須自己編寫教材,這貫穿著他獨特的視野和獨立的思考。
傅佩榮的《哲學與生活》就是這樣壹本教科書。他開設的這門課程受到臺灣省立大學的熱烈歡迎,被學生評為“最佳通識課程”。看完這本書,我覺得它屬於名副其實。傅先生對哲學有真正的理解,善於簡潔明了地表達。比如,在把哲學說成“愛智慧”時,他把“愛智慧”定義為“保持善良本性,探索萬物真理”的人生態度,把“智慧”概括為“整體性”和“根本性”,把“愛智慧”的“愛”解讀為溫和理性的“友誼”而不是狂熱的“愛”,我也很欣賞傅老師開闊的視野和胸襟,他在課程上實現了兩次突破,沒有任何先入為主的想法。第壹,打通壹切精神領域,談哲學不局限於哲學學科,列出專門章節討論神話、藝術、宗教、教育對生命哲學的特殊貢獻,把生命問題放在文化的視野中;二是打通中西哲學。西方哲學側重於蘇格拉底和存在主義,而中國則側重於儒家和道家的內在邏輯和價值,在建構現代人生哲學時博采眾長,虛心接受壹切思想資源。
人們是否認同這本書的壹些具體觀點並不重要。壹個優秀的哲學老師的能力,不是讓學生接受他的意見,而是讓學生受到他的影響,思想始終處於活躍狀態。我對哲學課的最低和最高要求是帶領學生走進哲學的大門,讓他們體會到哲學的魅力,但這是壹件容易的事嗎?多少哲學教學結果截然相反,讓學生壹聽到哲學這個詞就頭疼,壹看到貼著哲學標簽的門就扭頭。事實上,那些門通向哲學。所以,在向讀者推薦這本書的同時,我期待我們的通識教育課程改革,讓壹批哲學教師和教材真正引領學生走進哲學。
不行善,而見惡,就能做出可怕的事。就像壹條險惡的路。哪裏可以做好事?哪裏能不害怕?如果妳不做邪惡的王力可·覃逸,妳會像牛奶壹樣被對待,奶酪會變成灰燼,傻瓜們會在火上輕輕跳舞。-2006-65438如來品+0-9 22: 41: 00在線工作室申請善業。
標題:
級別:★版主
聲望:52點
文章:1003篇
積分:12362點
魅力:6898分
金幣:617。
現金:21582元
門派:心網誌願者團
出發地:
報名:2003年10月24日二樓14pt 18pt 20 pt 22 pt 24 pt 30 pt 34 pt 38 pt 45 pt。
-
哲學的第壹章是什麽?對於普通人來說,“哲學”是壹個抽象而空洞的詞。有人笑說所謂的哲學家就是壹個整天在黑屋子裏找黑貓的人。也就是說,他所說的壹切全憑個人想象,無法證明是否有這麽壹只貓;也有人抱怨哲學就是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說自己本來就知道的事情自己都不明白。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在第壹章中,應該特別說明這個壹般概念是不正確的。妳去圖書館查資料,壹定要參考書目號。這時妳會發現數字“0”代表的是大類,即字典、百科等工具書;“1”這個數字就是哲學。為什麽哲學排在第壹位?這是因為在西方學術傳統中,哲學的作用早已被界定,哲學被認為是基礎性的、整合性的,它不僅能為壹切知識奠定基礎,還能整合壹切知識。人類的經驗是多樣而分散的,特別是對於深入理解的需要,往往只能分工不能合作。但是,人的生命是完整的,我們總想對壹切有壹個整體的認識,這樣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博士學位”的英文單詞是Ph.D,意思是“哲學博士”,意思是任何專業學科的最終水平都是哲學水平。要理解以上是否合理,就要進壹步思考:“哲學是什麽?學習哲學對生活有什麽幫助?◎定義:哲學的本義是“愛智慧”。哲學的英文名是philosophy,源自希臘語,由希臘語中的Philia和Sophia兩個詞合成,意為“愛智慧”——愛智慧。希臘單詞“愛”和“智慧”索菲亞的意思是“智慧”。幾年前,有壹本暢銷書叫《蘇菲的世界》。Sophie這個詞來源於Sophia。有些女生喜歡取英文名Sophia,代表壹種對智慧的向往。“愛”字在希臘語中有三種不同的寫法,分別用Philia、Eros、Agape三個詞來代表,分別指三種不同的感情。Eros應該是大多數人都熟悉的,它的形容詞是erotic,中文壹般翻譯為“情色”。Eros指的是“愛”,代表壹種本能的情感沖動和浪漫情懷,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壹個人有愛的欲望是很正常的,因為沒有這種能力,兩性就不可能結合繁衍。Philia是“友誼”,與Philos同根。第三種愛是Agape,代表“博愛”,即宗教中的無私之愛。在漢語中,“愛”這個詞往往比較模糊,需要特別標註為友情、愛情、博愛,或者父母子女之愛、夫妻之愛、家庭與國家之愛,以便區分。在希臘語中,直接用不同的詞來避免混淆“愛”這個詞,因為愛有很多種,比如:有的人為了愛可以犧牲自己的奉獻;有的人執著到為了愛情殺人或自殺;有的人為了愛情實現自我。哲學講的“愛”,重點是“友誼”。友誼是溫柔而理性的,從相互欣賞和尊重開始,然後相互磨練,壹起走上人生的道路。換句話說,當壹個人愛智慧的時候,就不是壹種愛欲了,就好像男人愛女人壹樣,太狂熱了,站不住腳。不是阿加佩那種沒有任何差別的博愛,而是菲麗亞那種溫柔理智的友情,讓我們對智慧采取了更正確的態度。愛情智慧要保持開放的心態。那麽,什麽是愛情智慧呢?這裏我想指出壹個原則,就是“愛智慧不等於擁有智慧。“在希臘時代,有壹派學者自稱為‘詭辯家’,認為自己有智慧。因為壹個年長的人見多識廣,能夠教導他人,年輕人很容易擺出壹副他知識淵博,能夠為所有問題提供答案的樣子。其實他們不壹定是真正的智者,也不壹定是愛智慧的人。因為對智慧的熱愛代表了壹個追求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特點就是時刻保持頭腦的開放。哲學叫做愛智慧,它強調的是“過程”。它需要不斷地被質疑和被詢問,它總是在等待驚喜。希臘時代有句話:“哲學起源於驚奇。這個世界充滿了變化,但這些不斷變化的東西能繼續存在,難道不奇怪嗎?變化代表生死,就是現實中應該缺乏的東西,但能堅持下來,這是很奇妙的事情。因此,人們應該試著問:“存在是什麽?真正的智慧來自生活的考驗。在希臘人心目中,智慧是精神上的,屬於神靈。人是身心壹體的,身體是有重量和慣性的物質。比如,有時候我們希望自己能早點起床,但是無論如何都起不來了。這個時候,我們覺得自己的健康真的是自己最大的敵人。身體之所以這麽重,是因為它是壹種物質,所以它是惰性的。有時候我們願意幫助別人,這代表了心靈的美好,但我們可能因為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而懶得去行動。所以人體是弱小的,會阻礙人類擁有智慧。誠然,西方強調“愛智慧”是壹種精神追求。人在最後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要審視自己,有沒有全面降低身體的影響,讓心靈完全自由地翺翔在永恒而真實的領域。如果妳達到了這種狀態,就說明這個人的壹生經過了各種考驗,達到了最後的圓滿。每個人都需要哲學。有人說,人生如讀書。妳要努力練習,最後改掉。否則,生活的辛苦有什麽必要呢?比如,人為什麽要學習?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多讀書嗎?當然不是。學習的目的是減少我們生活中不必要的麻煩。在《魯春秋》的記載中,有壹個叫寧嶽的人。當他十幾歲時,他開始為別人工作。他每天從早到晚非常努力地工作,但他的工資只夠溫飽。看到自己生活無望,他問壹個朋友有什麽辦法可以擺脫這種痛苦的生活。這位朋友告訴他,如果他願意學習,30年後就可以避免這種痛苦。寧玥從此沒日沒夜地聽、學。十五年後,她變得非常博學。壹個貴族請他當家教,生活就此改變。當然,這個故事是壹個特例,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多數人都忘記了他們設定的目標。但這也說明,壹個人如果有高度的自制力,就能擺脫身體的慣性和虛弱,讓心靈更加自由。人的本質在於心靈,因為身體會衰老,再怎麽努力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靠身體,只會壹步壹步走向墳墓,根本沒有希望。相反,如果我們明白人的本質在於精神世界,那麽無論身體如何變化,心靈都有另壹片天空可以翺翔。這樣看來,哲學對每個人都是必要的,因為人性中有壹種哲學傾向——每個人都希望自由,希望能夠做自己,擺脫各種限制和壓力,越來越感受到做人的樂趣。那麽如何才能達到這種狀態呢?熱愛智慧。愛智慧就是搞哲學思考,哲學思考就像生命之燈,讓我們知道該往哪裏走。學習哲學的基本習慣:對壹切都要好奇。有壹部日本電影叫《催眠》,講的是幾個角色在不知不覺中被催眠,然後他們接受指令,在控制下做了很多不可想象的事情。很多時候我們是被催眠的,廣告的作用就是壹個催眠的過程。有壹句廣告語是“妳在看我嗎?妳可以靠近壹點!其實看電視看久了,如果真的仔細看,最後會像被催眠了壹樣。妳覺得好像應該向這些人學習,像電視上的人壹樣使用同樣的商品,否則妳就無法生存,於是妳變成了商品流通站,不斷地消費和使用這些商品。這種催眠作用可能會在壹個社會中形成壹種集體潛意識。比如我們從小就被不自覺地灌輸了很多觀念。我們常常認為這些想法是對的,沒有問題,但我們從來沒有仔細反思過。其實壹個人要想學習哲學,就必須養成對壹切都好奇的習慣,這樣才能重新開始。哲學思考:雖然理性的反思經驗本身就像壹個豐富的寶庫,但其實裏面有好有壞,就像黃河的水,看起來浩浩蕩蕩,其實裏面全是泥沙。這個時候,我們需要依靠理性來反思自己的經歷。當我們用理性反思我們的經歷時,我們是真正清醒的。但是,在體驗的過程中(比如開車、逛街、和別人打電話等。),我們可能會身不由己,因為有很多外在因素會引導我們朝著某個方向行動和生活。人自然會有各種好的壞的經歷;事情已經發生了,後悔也沒用。但是,理性思考這些經歷很重要。能夠靜下心來思考,對於壹個人的壹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說是人生轉變開始的關鍵。我們常說“人生轉折的地方”,思考可以幫助壹個人找到人生轉折的機會。當壹個人在思考的時候,意味著理性開始運作,所以這時他是清醒的,也可以說是“我思故我在”。當人們思考時,他們在整合經驗,然後問自己,“真實的我是什麽?我應該是什麽樣子?當談到“我應該是什麽樣子”時,意思是我做了很多不該做的事。正是因為這些不恰當的行為,我們才知道什麽是應該。換句話說,壹個人很難在沒有負面經歷的情況下理解積極的壹面。當然,理性思考有時候是很難的,我們經常會覺得有些問題是不斷被切割和混淆的,所以最後幹脆就不想了。電影《亂世佳人》裏,在經歷了許多災難之後,斯佳麗終於靠在門上說:“明天再說吧!她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她實在想不通為什麽會有這麽多復雜的事情發生。但是真正用理性思考經驗之後,妳才能知道妳應該做什麽,什麽樣的生活才是更理想更適合妳的。理想代表著未來,哲學思考就是讓人們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建立聯系,讓自己的生活不再只是活在當下的過程中。◎哲學的基本描述可以用三句話來描述:(1)哲學是培養智慧;(2)哲學是真理的發現;(3)哲學是為了證明價值。“聰明”、“真實”、“價值”是三個可取的術語,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努力真正理解它們的內涵。陶冶智慧的詩人托馬斯·s·艾略特(1888-1965)在壹首詩中寫道:“我們在信息中丟失的知識在哪裏?我們在知識中丟失的智能在哪裏?現代人每天都可以獲得信息。例如,人們經常上網查找壹些信息,這樣他們就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再比如,9·21地震時,有人從打電話回來的外國親友那裏得知了地震的震級和震中在哪裏。這是因為國外的人看到了媒體的報道,知道了臺灣省地震的信息。相反,臺灣省的人們因為停電而暫時無法獲得任何信息,陷入了黑暗之中。這是壹個很有趣很荒謬的現象,可見信息的重要性。當然,信息也有不重要的地方,因為信息太多了,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最後變得和垃圾壹樣。正因為如此,人類需要知識。知識以特定領域的研究為特征。比如天文學是專攻天文學,物理學是專攻物理學。同理,其他學科也有自己的專門領域。知識是專業的,深入了解的部分,所以也造就了社會上的很多專家。所謂專家,就是對某壹門知識做過專門的研究,成為該領域的特定人才。但專家難免心胸狹窄,所以愛因斯坦(1879-1955)曾說:“專家只是訓練有素的狗。這句話的用意不是罵人,而是提醒我們不要只是做壹個專家,而要嘗試通過自己的知識去進壹步體驗智慧。那麽,什麽是智慧呢?如何培養智慧?我們的日常生活主要依靠我們的感官,比如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但是,感覺不靠譜。例如,如果妳把筷子放在水裏,它們看起來會彎曲,但實際上它們是直的。看鐵軌的時候會覺得遠處鐵軌交叉,其實鐵軌並沒有交叉。所以感覺和理智是有差距的,有時候人們看到的和理智實際了解和探索的結果是大相徑庭的。由此可見,所有人的感情其實都是相對的。冷熱方面,同樣的溫度,如果妳從北極來,會覺得很熱;相反,如果妳來自非洲,妳可能會認為天氣夠冷了。正因為感情相對不可靠,容易出錯,所以人在這個世界上不能只靠感情活著。如果壹個人只憑感覺生活,那麽他的生活就沒有可靠的保障,充滿了隨時變化的危險。知識可以讓我們對某些方面有清晰的認識。在古代,人們缺乏知識,所以看到雷電就去拜神,遇到幹旱就殺牛祭祀,希望能下雨。如果第三頭牛被殺了,開始下雨,那麽從現在開始,只要有幹旱,就會有三頭牛被殺。這種行為的原因是缺乏知識。有了知識,我們就會通過知識去把握周圍的生活環境,這樣我們的內心就不會陷入盲目的懷疑。智慧有兩個特點:完整性和根本性。(1)完備性:很多人在填報誌願的時候都覺得自己聯考失敗或者選錯了部門,好像人生沒有希望了。其實這種“為生活而努力”的想法是錯誤的。如果我們把某個階段的成敗看做整個人生的成敗,那只是壹個借口。很多聯考失敗的人,最後都成功了;也有壹輩子都沒有通過聯考,只是小學或者中學畢業,依然可以成功的。人生是完整的。如果我們在壹個地方失敗了,我們只是有機會在另壹個地方反思,這樣我們才能改進。相反,如果壹個人是壹帆風順長大的,他可能沒有太多的機會去反思。所謂整體性,就是把生命看成壹個整體。所以判斷任何事情的成敗,不能只看某壹點,要考慮整個人生。這樣在面對挫折的時候,我們就能快速的重新站起來,重新開始,在得意的時候收斂。(2)根本性:人活在世上,有些問題只是表面的小問題,有些則是根本性的大問題。生死是最根本的問題,所以哲學家經常思考死亡。所謂“千古壹難唯死”,如果能看透這壹點,人生還會有什麽困難?老子曾說:“人不怕死,為什麽怕死?如果普通人不怕死,妳拿死嚇唬他們也沒用。當然,大多數人做不到老子的程度,因為死亡是大多數人最大的威脅。即使不是妳自己,而是妳愛的人,那也是莫大的遺憾。除了生與死,還有其他壹些根本性的問題,比如:為什麽人的命運不同,經歷不同?為什麽有些人做了壞事卻沒有遭到報應?為什麽有的人壹出生就要受苦這些都是根本性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在生活中通常沒有明確的答案,所以妳需要做好以開放的心態接觸智慧的準備。總的來說,培養智慧代表要超越感性的局限,在知識範圍內慢慢打基礎。有了基礎,還需要進壹步達到壹個完整的、根本的境界,這個境界與個體主體的意識和經驗有關,後面確認價值的部分會有說明。
不行善,而見惡,就能做出可怕的事。就像壹條險惡的路。哪裏可以做好事?哪裏能不害怕?不作惡,就像牛奶壹樣被對待,奶酪化為灰燼,愚人在火上輕舞?-如來經2006-1-12 21:29:00信息。
標題:
級別:★版主
聲望:52點
文章:1003篇
積分:12362點
魅力:6898分
金幣:617。
現金:21582元
門派:心網誌願者團
出發地:
報名:2003年10月24日三樓14pt 18pt 20 pt 22 pt 24 pt 30 pt 34 pt 38 pt 45 pt。
-
發現真相“真相”的希臘語單詞是altheia,意思是“發現”,也就是英語中的“發現”壹詞。所以,真相就是去揭開,去發現。既然是無蓋的,就說明原來是有蓋的。它被什麽覆蓋?如前所述,每個人從小都會接受壹些固定的觀念或偏見,比如妳所居住地區的風俗習慣。這些想法會讓我們以某種方式判斷事物。比如非洲的壹個部落,認為女孩的脖子越長代表越漂亮,所以女孩從小就會在脖子上套很多銅環。普通人看到可能會很驚訝,但是他們壹點都不覺得它美,但是他們家的人會覺得很美,因為他們從小就受到某些習俗的影響。其實中國也有這樣的氛圍。比如古有“楚王好細的腰,好多人餓死在他的宮裏”。因為楚王喜歡細腰的姑娘,宮裏很多美女為了討好楚王,想盡辦法束腰節食,最後甚至餓死。這其實是古代的悲劇,說明女人因為沒有受教育的機會,找不到環境和習俗強加的約束,所以用這種方式自虐來取悅男人。這裏我想強調的是,我們常常被小時候灌輸給我們的觀念,被信息時代的廣告所“遮蔽”。只有摘掉這些面具,我們才能找出真相。哲學的目的是發現真理。尼采(1844-1900)曾經說過:“哲學家是文化的醫生。文化也會生病,所以需要醫生,能看出文化病因的是哲學家。這是因為哲學家熱愛智慧,能夠從整體和根本的角度觀察壹個時代、壹個社會在特定情況下的壹些表現。這樣才能發現問題,進壹步改正。這叫做發現真理。與發現不同,沒有人能發明真理。愛因斯坦研究了相對論,最後提出了公式e = mc2。我們不能說這個公式是愛因斯坦發明的,因為這個公式已經存在了。我們只能說是愛因斯坦發現的。這就是為什麽“發現”在科學界經常被談論的原因。當然也有人會說發明,比如發明壹個新產品。事實上,人類的任何發明都不是從無到有,而是發現了某些東西在壹起能有什麽效果,僅此而已。生活的問題主要是發現。比如有時候我們覺得別人說的沒有道理。其實這是因為我們首先被個人偏見所覆蓋。如果我們能拋開偏見,聽聽別人怎麽說,然後試著去理解其中的道理,我們可能會發現別人說的其實是可以成立的。俗話說“道並行不悖”,通往目標的路不是只有壹條。證明了自然的價值是有規律的,凡是有規律的都是必然的,不可能離開固定的軌道。所謂本性難移。比如我手裏有壹張紙。我壹松手,紙就會“自然”掉下來。我也可以說,當我放下這張紙的時候,它會“不可避免地”掉下來,其實也是這個意思。如果大自然“出軌”繼續前進呢?西方有壹本所謂“最短的科幻小說”,只有十壹個字,就是“那天早上太陽從西邊升起。“為什麽這叫科幻小說?因為它充滿了無限的想象。如果太陽真的從西邊升起,那就意味著地球的整個生態將會逆轉:北極變成赤道,赤道變成南極。晝夜顛倒是小事,可以快速調整。但是氣候完全不正常,整個地球生態完全顛倒,這是最不能接受的。這部科幻小說的威力怎麽可以用小來形容呢?人也是自然的壹部分,但生命的特征不同於其他動物,即人有自由。自由意味著選擇,通過選擇,可以呈現壹些價值。壹個女同誌跟我學的:“老師,我今年大四,認識五個男朋友。我應該選擇哪壹個?”“這個問題我該怎麽回答?選男朋友和去菜市場買豬肉不壹樣。我有壹個朋友,他的初戀情人嫁給了別人。二十年後再見面時,他對初戀情人的老公說:“我真羨慕妳。壹開始我追不上她,現在妳可以把她娶回家了。真是太幸福了!”結果他初戀情人的老公說:“妳怎麽不娶她?我已經苦了二十年了!可見人生的問題是需要我們自己去證實的。比如有人說:“能夠關心他人,稍微犧牲自己的享受,是壹種高尚的行為。". "如果有壹天妳在滿滿的公交車上遇到壹個老太太,妳只要有個座位,坐得舒服就行了。我心裏開始糾結:“妳到底要不要坐下?妳有兩個選擇:如果妳選擇不坐下,就沒有辦法證明這句話的真實性;如果妳選擇了讓座,妳選擇了“證明自己的價值”——也許當妳站起來給老太太讓座的時候,妳會突然覺得豁然開朗,覺得自己展示了自己的尊嚴。從此妳會相信幫助別人是真的快樂,然後這個道理就會變成妳的道理,因為它的價值已經被證明了。生活需要經歷。如果只是描述各種道理和格言,而沒有親身經歷,最後只能在知識的迷霧中打轉。相反,如果壹個人真的能通過經歷來證明價值,那麽隨著人生的成長,他的經歷會越來越豐富,對人生的體驗和對價值的把握也會越來越深刻和準確。◎如何提高哲學素養哲學是壹門需要生活經驗來配合的學問。所謂“沒有生活,哲學就是空的;沒有哲學,生活是盲目的。“為了提高哲學素養,我們應該提出四個基本觀點:培養思維習慣、把握全局觀點、確立價值取向、爭取知行統壹。培養思考的習慣。壹般來說,人們沒有思考的習慣,所以當事情發生時,他們會憑本能立即做出反應,並且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正因為如此,這些反應往往缺乏壹致性和連貫性。比如有的人的心情受天氣影響,天氣好的時候心情好,覺得壹切都好;反之,如果天氣不好,心情也會不好,無論誰遇到他都會倒黴。這樣,這個人對自己生命的主導權就喪失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