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直不理解壹件事:為什麽林述巍在《中餐廳》的脾氣那麽好?
看見這個問題,很多人肯定會直接下結論: 因為他不是明星 。
誠然。和黃曉明、秦海璐、王俊凱、楊紫比較,林述巍確實不是明星。但要知道,他在 廚師圈 非常有名氣,何況又是《中餐廳》的常駐嘉賓之壹。
脾氣再好也不至此。
當深入到林述巍的人生和工作,真相才慢慢揭開……
林述巍小時候家裏很窮,兄弟姐妹又多。不得已,15歲時就開始為生活而奔波。
他的第壹份工作在酒店廚房裏當學徒。
其實就是打雜的。
主要幹的事:每天到倉庫領調味品,然後運到廚房。
周而復始。
壹年多以後,才真正接觸到烹飪。
林述巍那時是個非常愛學習的少年。
跟著師傅開始學烹飪後。不僅純粹學烹飪技術。師傅看完的報紙,他也要看壹眼。因為報紙上面有各種各樣菜的做法。
每壹次看完,他都用剪刀把只關於做菜方面的那壹頁給剪下來,然後整理,收集。久而久之,林述巍的見識越來越廣。
林述巍還是個肯努力的少年。
別人休息,他精進廚藝。別人下班走人,他在廚房和師傅交流研究菜品。這種長時間的積累,改變了林述巍的命運。
24歲,他就成為酒店的行政總廚。
行政總廚是什麽概念呢?酒店裏的所有廚師,都得聽他安排調度。
煞有壹種壹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感覺。
但林述巍沒有故步自封或者驕傲自滿,而是把眼光放得更加深遠。
他發現絕大部分五星級酒店的總廚都是外國人。
透過現象看本質。
林述巍覺得我們的廚師雖然會做菜,但少了壹些雅趣。外國廚師,往往會寫作、會畫畫、懂音樂懂電腦。
知道自己的不足,林述巍開始學寫字、學畫畫、學電腦、學英語、學打網球……
在《中餐廳》妳絕對看不到的是:林大廚居然能將壹幅畫做成壹道菜。
這是什麽概念?做菜之前先設計菜。先決條件是既要保證這道菜和畫壹樣,又要保證菜的味道夠格;後期呈現是既要讓菜有觀賞性,又要有藝術性。
難度可想而知。
特殊情況下。
林述巍還需要上門咨詢畫畫的朋友。
經過多次設計和討論,最終壹幅 菜中畫 壹道 畫中菜 才定型。
被稱為“現代法國小說之父”的巴爾紮克留下過壹句話:
林述巍的勵誌人生和藝術氣質。
完完全全就是從做菜的勞動中所得。
想象壹下。
這樣壹個誌趣不凡、又經歷過底層困苦的人。怎麽可能因為壹時的辛苦而發牢騷;因為壹時的不順而和別人爭吵呢。
我們常常看到林述巍在《中餐廳》裏,滿頭大汗地忙碌壹天。就理所當然的以為:“林大廚應該很累。”然後幻想著:“如果我是林大廚,店長和我吵,我就跟他吵。”
我們有時又看到林述巍在《中餐廳》裏,被店長說:“不好吃。”就憤憤不平的表示:“林大廚太委屈了。”依舊幻想著:“如果我是林大廚,該怎樣怎樣。”
其實這些對於林述巍來說,根本不算什麽。
因為在溫度高達35到40度之間的廚房裏面,連續工作三個小時,都只能算是壹般的情況。
遇見顧客臨時換菜,又有可能“譴責”菜上得慢的時候。林述巍最先想到的不是到那壹刻如何據理力爭,他想到的是:上菜延後到底會不會讓客人感到不愉快。
等到顧客表達了滿意及歉意後,他才真正放心。
處理“菜品問題”,是林述巍每天最重要的事情。
就拿甜點為例。
酒店的甜點雖然有很多種,但哪怕其中的壹種甜點不好賣,他都會思考不好賣的原因。繼而與負責這壹種甜點的廚師商議。
商議的過程簡單、合理、融洽。
這種甜點賣不好主要是口感不太好。
口感不太好主要是用水果不合適,不夠酥脆。既然水果不合適,那就用幹果來做。
問題解決。
林述巍道了壹聲:“謝謝。”
幾十年如壹日的熱愛做菜、熱愛廚房,把做菜做成藝術,把廚房當成家的林述巍。不是我們想當然理解的真人秀上面的那個林大廚;至少不全面。
說他脾氣好,只是壹方面。
另壹方面是:他已經在廚房的不斷工作中,磨練出了冷靜、客觀、穩重、隱忍、堅持等等優秀的品質。
再加上豐富且貼近普通生活的人生閱歷;讓他潛移默化地產生出了包容之心、寬容之心、兼容之心。
壹個15歲就接觸 社會 的小小少年,妳覺得他什麽樣的人沒見過?什麽樣的人沒短暫相處過?又在酒店工作、又是廚師、後來又成為總廚。
歸根結底。
這是林大廚有涵養;時間淬煉而來的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