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的文章第壹段在全文的情節發展中起到了鋪墊和推動作用。
第壹段(屠夫遇狼)寫兩狼追趕屠戶,屠戶時而遷就退讓,繼而被迫抵抗自衛。簡潔地敘述了屠戶遇狼的時間、地點和情況。為後文的情節發展懼狼、禦狼、殺狼的變化過程做鋪墊,這個過程恰好是事物發生、發展和結局的全過程。
《狼》選自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聊齋誌異》中節選篇章《狼三則》,描繪了貪婪、兇狠、狡詐的狼的形象。啟示我們對待像狼壹樣的惡人,不能妥協退讓,而要像屠夫壹樣勇敢鬥爭、善於鬥爭,這樣才會取得勝利。
擴展資料
《狼三則》都是寫屠夫在不同情況下遇狼殺狼的故事。第壹則著重表現狼的貪婪本性,第二則著重表現狼的欺詐伎倆。第三則著重表現狼的爪牙銳利,但最終卻落得個被殺死的下場,作者借此肯定屠戶殺狼的正義行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三個故事都有生動曲折的情節,各自成篇,然而又緊密相關,構成壹個完整統壹體,從不同側面闡發了主題思想。
《狼》節選自第二則,可分三段,第壹段寫屠夫遇狼,壹個賣肉晚歸的屠戶,在“擔中肉盡,止有剩骨”,卻又行人斷絕,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讓兩只惡狼給盯住了。草草幾筆,就勾畫出危急的處境,緊張的氣氛,實在扣人心弦,為後面描述屠戶的鬥爭策略作了鋪墊。
之後寫屠夫懼狼,面對意想不到的惡狼,屠夫首先是“懼”。於是采取遷就的策略,“投以骨”。屠夫最初認為,只要滿足狼的貪欲,就可脫險。至“壹狼得骨止,壹狼仍從”,也似乎如他所料,使兩狼“綴行甚遠”的情況暫時有了改變,文筆十分曲折。
“屠大窘”,說明在危急的關頭,他產生了激烈的思想鬥爭。他明白自己已面臨生死抉擇,或者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殺死。怕死是不行的,退讓是無用的,唯壹的方法是:殺狼。屠戶已在事實面前吸取了教訓,開始考慮如何改變“前後受敵”的不利條件。
他機敏地環顧麥場且速“奔倚”在積薪之下,放下擔子,拿起刀,利用麥場的有利地形,改變了途中兩狼並驅的局面,避免了前後受敵的處境。“狼不敢前”是屠戶敢於鬥爭的初步效果,並非它們開始退讓。“眈眈相向”,說明兩狼既兇狠又狡詐,也準備變換策略,尋機殘害屠戶。這樣,雙方進入相持階段。
再寫屠夫禦狼,作者在描寫兩狼對屠戶“眈眈相向”之後,又變換筆法,寫壹只狼竟然自己走開,另壹只狼裝作馴良的家狗形態蹲著,然後閉著眼睛打盹,樣子十分悠閑。這是狼在屠戶持刀的情況下耍弄的新花招。文中故意不作說明,而是以細膩的筆觸刻畫狼的狡詐形象,讓人們仔細品味,加深對狼的本性的認識。
這時的屠戶雖然不能猜透它們誘敵包抄然後夾擊的花招,但對於狼的兇狠狡詐有了清醒的認識,所以不受這種假象欺騙,不是釋刀自喜,而是趁機“暴起”,猝不及防地以刀劈狼首,結束了它的性命。文中狼的悠閑假象,屠戶的暴起動作,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