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明朝那些事兒》***幾部,分別叫什麽名?

《明朝那些事兒》***幾部,分別叫什麽名?

第壹部《洪武大帝》(後又名《朱元璋卷》)

第1部朱元璋生於亂世之中,背負著父母雙亡的痛苦,從赤貧起家,他沒有背景,沒有後臺,沒有依靠,他的壹切都是自己爭取來的,他經歷千辛萬苦,無數次躲過死神的掌握,從死人堆裏爬起來,掩埋戰友的屍體,然後繼續前進,繼續戰鬥。

朱元璋的那個時代有著無數的厲害角色,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朱元璋用他驚人的軍事天賦戰勝了這些敵人,

可以說,在那個時代,最優秀統帥的稱號非朱元璋莫屬。

他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借著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了龐大的帝國。

駕崩後傳位於長子朱標之子朱允炆。

後朱棣以“靖難之役”的名義奪位。

第2部第二部《萬國來朝》

內容自永樂奪位的“靖難之役”後開始,先敘述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永樂大帝事跡——揮軍北上五征蒙古,鄭和七下西洋,修築《永樂大典》,南下討平安南等等,後來永樂於北伐蒙古歸來途中病逝,明朝在經歷了比較清明的“仁宣之治”後,開始進入動蕩時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為,導致二十萬精兵喪於壹旦,幸虧著名忠臣於謙在“京城保衛戰”中力挽狂瀾,挽救了明帝國,但隨即又在兩位皇帝爭奪皇位的“奪門之變”後被害身亡。

這壹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無比,可說高潮叠起,令人目不暇接、欲罷不能。

第三部《妖孽宮廷》 第3部

接續上篇,從明英宗朱祁鎮成功復辟的“奪門之變”後寫起,敘述了忠奸不分的朱祁鎮聽信讒言,殺害曾救其於危難之際的大功臣於謙,而這也成為他繼“土木堡之變”後在歷史上留下的又壹大汙點。而在他病逝後,相繼繼位的兩位皇帝憲宗和孝宗,壹個懦弱不堪無所作為……

第4部第四部《粉飾太平》

從嘉靖即位、議禮之爭開始。嘉靖皇帝借議禮之爭清除了壹批前朝舊臣,總攬大權。此後他的生活日漸腐化,壹心想得道成仙,國家大事拋諸腦後,奸相嚴嵩因此得以長期把持大權。同時大明財政空虛,兵備廢弛,東南沿海的倭寇和北方的蒙古成為明朝的心腹大患。

第5部第五部《帝國飄搖》

內容分兩大部分,壹為內爭,壹為外戰。內爭寫嚴嵩倒臺後徐階、高拱、張居正三人各施手段,妳方唱罷我登場。三人都是實幹家,都為中興朝廷嘔心瀝血;同樣又都是陰謀家,鏟除異己心狠手辣。而這兩者均以張居正為最:改革遺惠萬民,荼毒殃及門生。外戰亦即援朝抗日戰爭,場面波瀾壯闊,運籌神鬼莫測,更塑造了李如松、李舜臣、鄧子龍等壹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形象。

雖然壹樣是說史,但當年明月用的筆法,卻不是以往那些史書筆法。而是壹種充滿了活力和生氣,字字都欲躍然而出的鮮靈筆法,在他筆下,人物不再是壹個刻板的名字和符號,而是壹個個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讀來欲罷不能。

第六部《日落西山》

第6部主要講述了晚明由“三大案”引發的黨爭,魏忠賢興起及袁崇煥之奮戰。自張居正去世後,便無人敢管萬歷,為爭國本、查妖書、打悶棍,他與大臣展開拉鋸戰,三十年不上朝。東林黨卻因此發展壯大,為把持朝政,與齊、楚、浙三黨明爭暗鬥,借國本之爭,扶持明光、熹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政權。魏忠賢以平民出身,利用熹宗昏庸,又傍上皇帝乳母客氏,與東林黨展開對決。在外,援朝抗日戰爭後,明防禦線轉至遼東。沒落貴族之後李成梁打蒙古、滅女真,成為壹代梟雄,卻養虎為患,努爾哈赤借機興起,統壹後金。為抗金、守城、奪失地,在帝師孫承宗的帶領下,袁崇煥從壹介文人成長為邊疆大將,堅守孤城,最終擊敗努爾哈赤。

大結局

第七部《大結局》

《明朝那些事兒 7: 大結局》是對這樣壹段歷史進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明朝最後壹位皇帝,自來有許多傳說。關於崇禎究竟是壹個昏庸無能的皇帝,還是壹個力圖奮起的人,壹直眾說紛紜。不管怎麽說,這是壹個殘酷的時代,也是壹個精彩的時代。在這壹時期,北方的後金勢力崛起,經過努爾哈赤的經營,勢力急劇壯大。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即位。袁崇煥就在這壹時期邁上了歷史的舞臺。本文作者告訴我們,袁崇煥這個民族英雄,在歷史上不過是個二流角色。為什麽這樣評價?因為我們所了解的歷史是遠遠不夠的,在這背後,還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關於袁崇煥的死因,更是與我們之前知道的歷史大不壹樣:壹場與他無關的爭權奪利,把他送上了死刑臺。大明的動亂此時才不過剛剛開始,隨後陜西等地爆發了各路義軍。也許妳知道闖王高迎祥、闖將李自成、八大王張獻忠,但妳知道“薛仁貴”、“曹操”和“劉備”也到明末來了麽?這絕對不是穿越小說裏的場景。而妳又知道竟然有義軍隊伍叫“逼上路”、“鞋底光”、“壹塊雲”,甚至“三只手”這樣的名字嗎?

《明朝那些事兒 7: 大結局》作者當年明月壹如既往地用詼諧的筆調,告訴妳歷史的真相,以及糾纏在歷史背後那些洶湧澎湃的暗流。

序(壹)

輕松讀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序

歷史離我們太遠。歷史書籍太多。有壹句話說:“壹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就多少表現了人們面對久遠的歷史和浩瀚史籍時往往會出現的迷茫。

其實,“壹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這句話,提出了兩方面的問題,壹是說史或寫史的人如何說或寫;二是聽史或讀史的人如何聽或讀。自司馬遷的《史記》以來有所謂“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它們是“正史”,壹般說是代表官方意誌的,寫法有壹定的體例;還有各種各樣的私人修史,野史、稗乘、筆記,它們思想的表達相對自由,寫法也多種多樣;至於家傳、族譜、碑銘、方誌,也莫不可歸於歷史。而如此眾多的史書,大都是與壹般讀者和民眾無緣的。至於那些經過苦心研究產生的學術著作,本來就不是給老百姓看的。百姓也將其視為畏途,根本不看。

那麽,老百姓就不讀歷史了嗎?顯然不是。老百姓,不論識字不識字,幾乎每天都在讀歷史,有他們的父親、母親、爺爺、奶奶說的,有評書裏講的,有戲裏唱的,有連環畫裏畫的,有小說裏寫的,當然,現在還有電視裏演的。壹般人從各種各樣的渠道獲得了他們的歷史知識和歷史觀念,就這樣壹代壹代傳下去,懂得了忠奸善惡,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和匹夫的責任。

歷史學家想要承擔褒貶春秋,以史為鑒的責任,但是他們使用的語言,他們的敘述方式使他們與百姓漸行漸遠。

歷史是如此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為什麽到了史學家手裏就變得枯燥無味了呢?歷史學家就不能把生動活潑的歷史呈現給大眾嗎?是受制於能力、才力,還是受制於觀念?

1982年,壹本來自大洋彼岸的書,留美華人學者黃仁宇先生的《萬歷十五年》在北京出版了。猶如壹場隨風潛入夜的好雨,及時灑向了正在萌動變革的史壇,也吸引了史學圈外的廣大讀者,至今風頭猶勁。歷史原來是可以這樣寫的,嚴肅的史學著作原來也是可以吸引人的。流風所及,許多歷史著作嘗試變換他們的敘述方式和敘述角度,壹批又壹批文筆優美、姿彩各異的史學著作出現了。也許是由於宣傳不夠,壹些好的史書還不被大家了解,也許是由於數量不夠,正經歷史還不足以抵擋“戲說”的洪流。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有所期待,期待有更多嚴肅但是足以吸引人的歷史書能夠勝過“戲說”,清理、糾正它們對歷史的曲解、誤讀。

就在這時,壹個遠在廣東的學習法律出身的公務員不宣而戰了。他在公務之余熱中於心理和歷史方面的寫作,開始是時“想到哪裏,寫到哪裏”,到後來,經過認真構思,決心寫壹部他眼中的明史。他還不想把它叫做“明史”,或許因為那樣會顯得過於沈重,或許因為那樣會被讀者誤認為又是壹本“學究書”。因此,他把它命名為《明朝那些事兒》,而且在事的後面又特意加了“兒”化。這題目,讀者壹看就有壹種解放感,親近感。其實作者首先解放了自己。他可以不受任何體例限制,不受任何成規約束,雖然已經不是“想到哪裏,寫到哪裏”了。

我早就從壹些年輕朋友的口中聽說有壹部《明朝那些事兒》,聽說它在網上受到了廣泛的歡迎。朋友們問我,妳怎麽看待這種寫法呢?我說,歷史是千百萬人的歷史,是大家的歷史,每個人都有解讀歷史的權力。而且,從來每個人由於立場和學養的不同,所看到的歷史都是不同的。我們既不能要求歷史寫作的手法千人壹面,又不能要求對歷史的結論定於壹尊。如同我們聽歌唱,無論是學院派的美聲的、民族的,還是山野的原生態的,都有存在的價值,其根本在於歌唱者的態度是嚴肅的,所獻出的是精品。換句話說,無論是學院派的美聲的、民族的,還是山野的原生態的歌唱者,如果其態度是不嚴肅的,所獻出的不是精品,也是得不到歡迎的。

作者當年明月說:自己的寫法是“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和對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的壹些評價”,並且說,其作品“不是小說,不是史書”,“姑且叫做《明劄記》”。這的確是別開生面的,是壹種創造。我熱情地支持這種探索和創造!期待他把這三百年寫完。

讓我們以更為輕松的狀態走進歷史吧。

作者當年明月寫輕松的歷史,其實並不輕松;大家輕松地讀歷史,希望真的很輕松。

毛佩琦

2006年8月28日序於北京北七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