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江南生活幸福江南生活

江南生活幸福江南生活

1,江南人文|小橋流水,書店茶館,串起江南2的人文生態。老照片:妳見過光緒三十四年江南的老牛拉水車嗎?3.在江南生活是怎樣的體驗?江南人文|小橋流水,書店茶館,串起江南的人文生態。

在近日登陸中國藝術宮的“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藝術展”上,新昌古鎮“壹樓”的沈浸式場景成為“網絡名人打卡點”——多少江南人跟著茶館裏的鑼鼓聲醉了。

這座被稱為“壹樓書店”的“壹樓”,是壹座三層磚木結構建築,臨江騎樓,坐在洪福橋頭,面向南北大街。可謂是新昌古鎮最顯眼的地標。始建於同治末年,距今約壹個半世紀,是古鎮僅有的兩處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之壹。

有意思的是,“壹樓書屋”裏的沿河懸掛的店鋪,其實指的是“壹樓茶園”由此而來,是茶館與評書的不解之緣,也是江南的慢時光。壹座小橋,壹杯茶,壹本書,是江南生活的標配,讓人神往。

江南遍地都是茶店,“孵化茶館”是當地人最常見的休閑方式。

歷史學家王在《明清江南社會史隨筆》中提到,江南地區的文化娛樂支出在日常消費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高於全國其他地區。他所說的文化娛樂包括在茶館喝茶,在書店聽書。明清時期江南的民間文化娛樂活動呈現出壹定程度的發展,這與當時江南發達的城鎮和富裕的經濟條件密切相關。如果是這樣的話,這種情況壹直延續至今。

江南到處都有茶葉店。在江南,去茶館(有時也叫茶館或茶座)喝茶被稱為“孵化茶館”,這是普通人最常見的休閑消遣方式,早已成為傳統。壹個“孵化”字透露出壹種閑適閑適的心境,於是時間壹點壹點流逝,茶湯壹點壹點沖淡。早在乾隆時期,人們就可以在《儒林外史》中壹窺江南茶館的繁榮。小說中,馬二先生六次遊杭州,在錢塘門外飲茶,地點在荊祠、雷鋒、吳和城隍廟附近。通過他的眼睛,讀者發現城市裏有很多茶館,甚至沿路有30多家茶館(茶攤),而這些茶館是受歡迎的消費場所。上海的茶館業雖然比蘇杭興盛得晚,但在20世紀上半葉卻是蔚為壯觀,至少有800家茶館。名字極其考究,不僅用“樓”字,偶爾還用“陸”、“園”、“軒”、“亭”等字,甚至取名“滿”和“玉壺春”。

事實上,江南不同地區的茶館根據當地的情況表現出壹些差異。對此,蘇州作家陶文玉在《茶館》壹書中有所描述。比如蘇杭的茶館,大多是圍繞其獨特的風景蘇州園林、杭州西湖而被認可的——喝園林茶的蘇州人不在少數,夫妻園、藝苑都是喝茶的好去處;如果西湖邊沒有茶館,西湖肯定是沒有主心骨的。如果龍井不生長在擁有西湖的杭州,它將失去許多風味和顏色。其中,三亞園和歐香居是清初西湖邊的兩家著名茶館。再來看揚州人對茶館的偏愛——揚州生活相對富足的標誌就是泡茶館。按揚州人的說法是“早上包水,晚上包水”。這個“纏水”指的是喝茶,“纏水”指的是在大廳洗澡;此外,揚州茶館還經常配有風味小吃,茶是主唱,各種小吃小吃是合唱。

至於上海的茶館,重點是“多種”,江浙風味,南方風情,因為從南到北來的各色人等都有。江南很多水鄉古鎮的茶館可謂自成壹格,往往位於河邊,隱於小橋流水人家之中,頗有詩情畫意。這樣的茶館也可以說是“最江南”——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胡小明在《江南文化詩學》中指出,“水鄉”是江南的眼睛,是江南最明亮動人的地方。

新館壹樓,臨水高閣,四開窗,是水鄉古鎮茶館的代表。典型的江南水鄉街區格局,在今天的新昌古鎮依然清晰可見:街道與河流平行,城市依河而立,街道兩旁是商鋪和房屋。書店、茶園、餐廳等公共休閑娛樂場所樂於坐落在主街與城河的交匯處,方便吸引過往的商人。壹樓集橋、水、樓、街於壹體,是浦東地區最大的茶館,占據古鎮C位。它所坐落的鴻福橋是古鎮上最重要的兩座橋之壹。它獨特的山頂和超出周圍建築的高度宣告了它在城市生活中的突出地位。其名“壹樓”的由來,是指其擁有當時新領域最高的樓層。

在江南,很多茶館都是和書店結合的。流行的“湯書”“墻書”滋養了很多人的曲藝啟蒙。

茶館是喝茶的地方。但是人們來茶館不僅僅是為了喝茶。這是壹個休閑空間,壹個商業空間,壹個娛樂空間,壹個文化空間。

在江南,許多茶館與書店結合,統稱為茶館書店,成為江南文化的重要載體。這個起源大概始於明代,有專家推測應該與明代文字的繁榮有關。這也是茶館創新的經營經驗。為了增強競爭力,茶館老板請來走街串巷的民間藝人表演。喝茶的人不僅可以在茶館裏喝茶聊天,還可以聽聽民間藝術。當然,茶館的業務也很多,比如介紹小吃——商業大亨黃楚九在上海開的羅春閣茶館,日後把生煎饅頭變成了主營業務,還有壹個娛樂項目,比如開鏡、西洋鏡——上海福州路上曾經有壹個清蓮閣茶館。然而,通常認為在茶館欣賞曲藝是最符合邏輯的。

很長壹段時間,曲藝都是依附於茶館的。以蘇州的書店為例。清初的書店只是在茶室裏刻了壹個角,臨時搭了壹個書櫃,加了幾把椅子。清代中後期,曲藝表演在茶館經營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直到書店逐漸從茶館中獨立出來,經營更加規範。然而,即使在專門的書店,茶也是標配。只要買票,觀眾往往可以泡壹杯熱茶,坐上壹下午。在1930年代,蘇州有壹個茶館和書店貿易協會,茶館和書店並列形成壹個名稱。當時對蘇州城鄉百姓娛樂生活的壹項調查顯示,“茶社彈詞”、“飲茶聽書”等詞頻繁出現。在上海的老書店裏,茶的痕跡也隨處可見。楊仲明在《上海的舊書店》壹文中寫道:“如果書店是壹個簡陋的茶館,據說書架放在平地上,叫做‘臺本’;書桌用磚或木頭做成,比地面高,方便後排觀眾聽和看。這就是所謂的“龍桌”。舊式書店有長條或方形的桌子,兩邊有長凳或扶手椅,桌上可以放茶具。書桌前的所有長椅或扶手椅,大多是為年齡較大、聽書經驗較多的人設計的,以示尊重和優待。椅背上往往有壹個圓形的杯架(木頭或鐵絲),後排的聽眾可以用它來放置茶杯。”

江南的茶館、書店,在普通人心中是有檔次的。區分的標準不在於茶館的規模和茶制品的質量,而在於聘請的藝人的檔次。對此,吳晨宇在《書店上上下下——評彈書店與晚清以來的蘇州社會》壹書中有所描述。晚清時期,蘇州茶館的常設書店有十幾家,其中最有影響的壹家後來被稱為“壹束”。這裏指的是老茶館老壹套,成立於1862,是蘇州公認的最高檔的茶館。嘉賓多為鄉紳、名流、商人,前來演出的藝人均為壹流名家。即使是著名演員也能激活原本普通的茶館書店。蘇州市長門外湖天塘市區的“鳳凰園”和“桂芳亭”,都因表演著名評彈家馬如飛而聞名。

還有“放湯書”“打墻書”的說法,流行於江南的茶館、書店。“放湯書”是指在壹個講故事的結尾,突然打開茶館書店的門,讓其他看熱鬧的人湧進來舔尾巴。“壁紙”是指在墻上聽講,不占座位,不花錢。當然,對於名家的表演,是不可能開“湯書”“墻書”的。而“湯書”“墻書”這種普通的表演,對於大眾的曲藝啟蒙,是壹種滋養。陳雲年輕時是“墻頭草”的常客。他曾回憶,在家鄉江南水鄉做服務員時,經常聽附近長春花園書店的“墻頭草”。隨心所欲地上了癮,不僅日後成了“老聽眾”,而且壹生熱愛評彈藝術。

《新昌古鎮——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與傳承》壹書收錄了兩張2003年5月拍攝於壹樓的照片,為人們還原了當時新昌茶館書店的場景。其中壹張照片是樓上講故事的場景:頭發全白的老鄉們整齊劃壹地坐著,每人面前放著他們平時用的茶杯;另壹張照片重點是貼在茶館墻上的壹張手寫的自制“廣告”,並附有壹首自編的詩。其實早在1930的時候,新館壹樓就已經開了書店,這在原南匯地區是最早的。說書人多為民間藝人,深受居民喜愛,在當地乃至江南地區影響較大。

茶館裏傳來的吳儂軟語和黑仔琵琶聲,成為江南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江南人的集體記憶。

自乾隆時期以來,評彈——評話和彈詞——是江南茶館書店中最受歡迎的民間藝術,受到江南人民的廣泛青睞。

為什麽是評彈?其實這經歷了時間的淘洗,也與其逐漸形成的* * *雅俗共賞的特點密切相關。中國傳統戲劇有很多種,包括昆曲。而過於詩情畫意的昆曲,難免曲高和寡,受眾群體狹窄,不適合出現在各色人等雲集的茶館,所以逐漸淡出茶館,多在曲社演出。評彈作為壹門古老而優美的說唱藝術,相對於昆曲來說是接地氣的,在以後的發展中也會不斷調整和完善,最終成為江南地區茶館的“黃金搭檔”。

評點,俗稱“大書”,多講歷史故事和江湖英雄。《三國誌》、《水滸傳》、《英雄豪傑》、《金臺傳》都屬於這壹類。彈詞俗稱“小書”,多以才子佳人為題材,典型故事有《珍珠塔》、《金鳳凰》、《三笑》、《武文向秋》等。吳儂軟語、黑仔琵琶以及它們承載的種種故事,成為了太多江南人的溫馨回憶。從蘇州走出來的葉聖陶,在1930的隨筆《評書》中,生動地講述了自己小時候聽書得來的門道:“小書要說得詳細,大書比小書更註重表現。講故事的人坐在椅子上,面前放著壹張半桌子。他偶爾站起來也不容易擺動,但就像舞臺上的演員,打架的時候,打諢的人壹定要把雙方的手勢給別人看。”“講故事不把重點放在書裏的事情上,往往在能加的地方加很多“插曲”。‘穿插’的來源無非是‘林中偷笑’之類的。當然,能安排壹到兩個‘穿插’的都是專家。”

江南茶館裏經常可以找到充滿親切的地方口音的民間戲曲。有研究者調查了18世紀以來江南居民在休閑娛樂生活中的消費情況,發現江南的茶室戲是“鹹有九調十三調”,除了評話、彈詞外,還有譚黃、花雕、道情、雜耍、鄰家戲、木頭人戲、花鼓調、蓮花樂等。總之大部分是大眾化的,反映大眾的審美情趣。連話劇都進了茶館。浙江第壹劇種團,成立於1912的浙江第壹新劇種團,在杭州天仙茶園舞臺演出。

江南傳統戲曲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在不同地區的茶館裏,妳可以聽到具有當地特色的節目。比如新場古鎮大大小小的茶館裏的“評書”,等於評彈,是鑼鼓。這是南匯地區最原始的民間藝術之壹。以前叫太保書,名字來源於太保,是上海郊區農村的壹種求平安的活動。它以說唱的形式表現出來,有旁白、演唱、獨唱、二重唱等。內容是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形式逐漸從宗教儀式中出現,發展成為壹種獨立的民間說唱形式。2004年,在文化部公布的29個國家級民間文化保護項目中,原南匯鑼鼓書被列為上海市唯壹入選項目,而新場古鎮被確定為“鑼鼓書”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地。在古鎮上,另壹個曾經與壹樓齊名的茶館書店中華樓,如今被改造成了中國鑼鼓書藝術館,讓遊客欣賞鑼鼓書的表演,了解它的歷史。壹樓也不時上演鑼鼓喧天。

作者:範昕

圖:新場鎮供圖,視覺中國歷史照片,文慧日報。

老照片:光緒三十四年江南,妳見過老牛拉水車嗎?

杭州城市鳥瞰圖。本文選取的老照片,是18歲的美國少年西德尼·甘博於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拍攝的。他在杭州、上海以及從杭州到上海的途中拍攝了這些照片,記錄了晚清江南的風光。就攝影而言,甘博的水平不算太高,但這些照片的意義在於其歷史價值。

水牛在杭州拉龍骨水車。這種龍骨水車在古代江南地區很常見,是壹種方便的灌溉工具。車體靠池塘傾斜,水牛拉動大輪軸,大輪軸帶動小輪軸轉動,然後車體葉片把水擦幹凈,送到農田。這種水車的出現,對解決排灌問題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杭州商業街。這條街不算寬,但路面幹凈整潔,店鋪招牌壹字排開,風格簡約。我們還可以清楚的看到,壹家店鋪的二樓掛著壹面旗幟,那就是清朝的國旗——黃龍旗。國旗的圖案是黃色背景上的藍龍和紅色珠子。

杭州壹家店鋪的木匠。木匠的手藝都是師徒相傳的。這個年輕人應該還是個學徒。工匠領域有句老話:“三年徒刑,兩年見效。”跟師傅學幾年,再給師傅幹幾年,也算見習。實習結束後,妳就可以自己創業了。

嘉興三塔。這三座寶塔位於嘉興西門外的京杭運河岸邊,建於唐代。經過壹千多年的歷史,它仍然屹立不倒。古人之所以在這裏建塔,是因為這裏的水又深又急,船只經過時經常會沈沒。人們猜測是有白龍在興風作浪,於是建造了三座塔來壓制壓力。

京杭大運河畔的人們。運河四周都是磚木結構的房子,上面鋪著魚鱗細瓦。運河前的石階經過多年打磨,壹直延伸到河中。河上停著船,隨意扔著幾個竹籃,人們悠閑地看著眼前的壹切。這壹幕有著濃郁的江南水鄉韻味。

在江南生活是怎樣的體驗?

生活在江南感覺很幸福,環境很好,氣候濕潤養人,食物比北方人更精細,所以南方女人更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