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小說免費大全 - 事物新陳代謝哲理的詩句

事物新陳代謝哲理的詩句

1. 關於事物哲理的詩句是

關於事物哲理的詩句是 1.包含事物哲理的詩句

題西林壁(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觀書有感 (宋 朱熹) 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壹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壹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壹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遊山西村 ( 陸遊 )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 簫鼓追隨村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哲理既寫出山西村山環水繞,花團錦簇,春光無限,另壹方面它又富於哲理,表現了人生變化發展的某種規律性,令人回味無窮.表現了詩人與眾不同的思維與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蘊涵著無限的希望.詩人描述了山水縈繞的迷路感覺與移步換形又見新景象的喜悅之情;人們可以從中領悟到蘊含的生活哲理——不論前路多麽難行難辨,只要堅定信念,勇於開拓,人生就能“絕處逢生”(出現壹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嶄新境界). 1、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簡析:蘊含新事物孕育於舊事物解體之時的哲理. 2、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龜雖壽》) 簡析:發揮主觀能動性,樂觀向上,積極進,將終生有益、無憾. 3、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壹曲新詞酒壹杯》) 簡析:壹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生,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壹片虛無.(常用來表達壹種“想要挽留卻又不能留住”的心態.或對人生的感慨:盛衰浮沈,生死聚散,也如這花開花落、燕去燕來.) 4、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裏,壹山放過壹山攔.(楊萬裏《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簡析:它蘊涵著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被假象所迷惑的道理. 5、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簡析:借景喻理,說明只有思想永遠活躍,接受種種不同新思想、新知識,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或:人要心靈澄明,就得不斷學習,時時補充新知.) 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清朝趙翼《論詩》) 簡析:常用來贊美人才的人才輩出,也用來表示壹代新人過去,又有壹代新人出現,長江後浪推前浪.也含有“世事超越前人,不斷創新,不斷進取的必然趨勢”之哲理. 7、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杜甫《望嶽》) 簡析:它包含壹切有所作為的人都應具有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壹切的雄心和氣概. 8、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陸遊《遊山西村》) 簡析: 歷經“山重水復”讓人懷疑無路可走,卻又意外地呈現出光明前景(或:表現感到困惑時,突然見到希望). 9、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簡析:勸勉人們努力珍惜青春年華,世間沒有後悔藥.有“失去才知可貴”的哲理. 10、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蘇軾《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 簡析:表現作者雖處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 .只要主觀努力,心理健康,仍然能青春永駐,老當益壯. 11、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的《赤壁》) 簡析:詩中蘊含機遇造人的哲理,且隱含著詩人對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慨嘆之情. 12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陶淵明《飲酒》) 簡析:它蘊含著這樣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囂人境也無\"喧囂\"之感. 13、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 行路難》) 簡析:堅信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抱負是必能實現的. 14、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簡析:闡明事物具有兩重性. 15、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跳樓餞別校書叔雲》) 簡析:詩句最具憂愁、苦悶之意.極欲擺脫,卻又無計可除.有“有新栽花花不發”的意蘊,也告誡人們:酒不解真愁. 16、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壹般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 簡析:詞句用巧妙地比喻寫\"愁\".寓含壹種既無可奈何,又無可解脫的別人不能理解的理趣. 17、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簡析:詩中蘊含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與王之渙“欲窮千裏目,更上壹曾樓”有異曲同工之妙. 18、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簡析:把對朋友的真摯感情升華為哲理,寫出四海之內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還是近鄰壹樣的親近,說明知心朋友是聲息相通的. 19、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

2.關於哲理的詩句

古代哲理詩:

人生哲理詩句

1.(陸遊《遊山西村》: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

2.王之煥《登鸛雀樓》: 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3. 蘇軾 《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4.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5.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6. 杜甫《望嶽》: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7.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8. 王安石《登飛來峰》: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9. 朱熹《春日》: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10.劉禹錫《烏衣巷》: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11. 王灣《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12.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13. 蘇軾 《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 楊萬裏)

莫言下嶺便無難,

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裏,

壹山放過壹山攔.

哲理詩人借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壹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麽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壹時壹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哲理詩,然後就能較快地知道,此詩明寫登山的感受,實為談人生哲理:在取得壹定成績時,萬萬不可自得自滿,而應不斷進取.

《雪梅》

(宋盧梅坡)

梅雪爭春末肯降,

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壹段香.

哲理這的確是壹首絕妙的哲理詩,無論在理致與筆趣上,都超過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詩,它既有宋詩工巧細密之所長,又兼得唐人詩虛處著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壹段香",評價梅雪,恰如其分.此詩好就好在:它能寫出別人詩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寫出他人筆下所無(梅雪爭春,各具特長).這首詠物詩,沒有寫景,沒有抒情,純屬議論,卻寫得如此生動,另具壹格.

《雪梅》

盧梅坡

有梅無雪不精神,

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

與梅並作十分春.

哲理此詩深得梅與雪的天然風韻,且在吟詠之間,寄托了微妙的哲思與理趣.

《題西林壁》

(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琴詩》

(宋 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

何不於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壹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幹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壹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系.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麽,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系.前者是音樂產生的根據,後者則是音樂產生的條件,兩者缺壹不可.

《觀書有感 》

(宋 朱熹)

半畝方塘壹鑒開,

天光雲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3.關於哲理的詩句有哪些

您好。

題目題西林壁(蘇軾) 詩詞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題目觀祈雨(唐 李約) 詩詞原文 桑條無葉土生煙,蕭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耽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濰縣署中畫竹(清 鄭燮) 詩詞原文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壹枝壹葉總關情. 哲理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但是人們對同壹客觀事物進行思考,卻往往會形成不同的認識和結論.從人的主觀因素來說,主要是由於人們的立場不同,世界觀不同,知識構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詩中描述的祈雨場面就非常鮮明的告訴我們,在階級社會中,由於人們分屬於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階級立場,因而,他們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徑庭.我們要正確地認識事物,首先必須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上去看問題. 二、聯系地、發展地看問題 題目琴詩(宋 蘇軾) 詩詞原文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壹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幹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壹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系.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麽,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系.前者是音樂產生的根據,後者則是音樂產生的條件,兩者缺壹不可. 題目戲為六絕句(之壹) (唐 杜甫) 詩詞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淩雲健筆意縱橫.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後生. 哲理(1)從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看,任何事物都是壹個前後相繼的發展過程,離開了對歷史聯系的分析,我們不僅無法正確認識昨天的歷史,也無法正確認識今天的是未.割斷歷史、否認聯系,盲目的嗤笑傳統、否定前人,必然導致民族虛無主義. (2)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就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是壹個變化發展的過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斷歷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對前人要采取歷史主義的態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標準去看待和衡量過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的觀點看問題,壹方面,要正確分析和區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與非、功與過、精華與糟粕等;另壹方面,還要進壹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題目八陣圖 (唐 杜甫) 詩詞原文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減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哲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體和部分(全局和局部),兩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首先,整體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在某種條件下,關鍵的部分甚至能夠對全局和整體起決定性作用.諸葛亮多年苦心經營,巧妙布置八陣圖,都是為了壹個全局性的戰略目標——“吞吳”,而劉備的報仇之舉則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標.辦事情只有從整體著眼,統籌全局,才能選擇最佳方案,以求實現最有目標.劉備意氣用事,僅從局部著眼,貿然發動進攻,結果不僅局部遭到失敗,而且還從根本上破壞了諸葛亮苦心籌劃的戰略大局,使“吞吳”大計泡影.這首詩以生動鮮明的歷史事實昭示後人:樹立全局觀念,局部服從全局是多麽重要. 題目觀書有感 (宋 朱熹) 詩詞原文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壹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壹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壹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題目擬古 (明 錢宰) 詩詞原文長江東流去,來者方不息.白日沒西山,晨光還奕奕.春花瘁復榮.秋草黃已碧.造化無停機,循環豈終極?人生天壤間,少壯須努力! 哲理世界上萬事萬物在永不停息地運動、變化著.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因此,在少壯時,就必須努力拼搏,奮發進取. 題目論詩 (清 趙翼) 詩詞原文李杜詩篇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哲理說明事物是不斷發展的,每個時代都應創新、進步,不能因襲古人,不求進取. 題目草 (唐 白居易) 詩詞原文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

4.含有哲理的詩句是什麽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

哲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要全面地看問題。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人們必須不斷的提高自己,才能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

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哲理:反映了發展的實質就是新事物終將取代舊事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許雪三分白,雪卻輸梅壹段香。

哲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萬別,就在於她們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實這種特殊的矛盾規定了壹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詩中深刻地說明了:每壹事物都有自己的特點,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如果離開了對於矛盾特殊性的具體分析,人們就無法區分是未,也就更談不上正確地認識事物。

折戟沈沙鐵圍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哲理: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在壹定條件下,對事物的發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沒有壹定的條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無法成功的。

5.關於哲學的詩句

1、《臨江仙·送錢穆父》——宋代:蘇軾

壹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壹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尊 通:樽)

譯文:自從我們在京城分別壹晃又三年,遠涉天涯妳奔走輾轉在人間。相逢壹笑時依然像春天般的溫暖。妳心如古井水不起波瀾,高風亮節象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悵因妳要連夜分別揚孤帆,送行之時雲色微茫月兒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沖著酒杯太淒婉。人生就是壹趟艱難的旅程,妳我都是那匆匆過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棧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2、《鵲橋仙·纖雲弄巧》——宋代: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壹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度 通:渡)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譯文:纖薄的雲彩在天空中變幻多端,天上的流星傳遞著相思的愁怨,遙遠無垠的銀河今夜我悄悄渡過。在秋風白露的七夕相會,就勝過塵世間那些長相廝守卻貌合神離的夫妻。

繾綣的柔情像流水般綿綿不斷,重逢的約會如夢影般縹緲虛幻,分別之時不忍去看那鵲橋路。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呢。

3、《斷句》——宋代:蘇麟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譯文:靠近水邊的樓臺(因為沒有樹木的遮擋),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著陽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發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

4、《蜂》——唐代: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譯文: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那高山,哪裏鮮花迎風盛開,哪裏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妳采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底為誰付出辛苦,又想讓誰品嘗香甜?

5、《小松》——唐代: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裏,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淩雲木,直待淩雲始道高。

譯文:松樹小的時候長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沒看不出來,到現在才發現已經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許多。

那些人當時不識得可以高聳入雲的樹木,直到它高聳入雲,人們才說它高。

6.求:描寫事理哲理的好詩句及其含義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

哲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要全面地看問題。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人們必須不斷的提高自己,才能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哲理:反映了發展的實質就是新事物終將取代舊事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

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許雪三分白,雪卻輸梅壹段香。

哲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萬別,就在於她們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實這種特殊的矛盾規定了壹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詩中深刻地說明了:每壹事物都有自己的特點,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如果離開了對於矛盾特殊性的具體分析,人們就無法區分是未,也就更談不上正確地認識事物。折戟沈沙鐵圍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哲理: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

外因在壹定條件下,對事物的發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沒有壹定的條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無法成功的。

7.關於哲理的詩句

古代哲理詩: 人生哲理詩句 1.(陸遊《遊山西村》: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 2.王之煥《登鸛雀樓》: 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3. 蘇軾 《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4.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5.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6. 杜甫《望嶽》: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7.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8. 王安石《登飛來峰》: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9. 朱熹《春日》: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10.劉禹錫《烏衣巷》: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11. 王灣《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12.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13. 蘇軾 《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 楊萬裏) 莫言下嶺便無難, 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裏, 壹山放過壹山攔. 哲理詩人借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壹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麽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壹時壹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哲理詩,然後就能較快地知道,此詩明寫登山的感受,實為談人生哲理:在取得壹定成績時,萬萬不可自得自滿,而應不斷進取. 《雪梅》 (宋盧梅坡) 梅雪爭春末肯降, 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壹段香. 哲理這的確是壹首絕妙的哲理詩,無論在理致與筆趣上,都超過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詩,它既有宋詩工巧細密之所長,又兼得唐人詩虛處著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壹段香",評價梅雪,恰如其分.此詩好就好在:它能寫出別人詩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寫出他人筆下所無(梅雪爭春,各具特長).這首詠物詩,沒有寫景,沒有抒情,純屬議論,卻寫得如此生動,另具壹格. 《雪梅》 盧梅坡 有梅無雪不精神, 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 與梅並作十分春. 哲理此詩深得梅與雪的天然風韻,且在吟詠之間,寄托了微妙的哲思與理趣. 《題西林壁》 (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琴詩》 (宋 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 何不於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壹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幹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壹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系.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麽,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系.前者是音樂產生的根據,後者則是音樂產生的條件,兩者缺壹不可. 《觀書有感 》 (宋 朱熹) 半畝方塘壹鑒開, 天光雲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