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祝家莊這期文章分析將會非常長。從時遷偷雞說起,壹直到孫立投梁山內應,打下祝家莊還寨為止。中間涉及的人物眾多,包括獨龍崗的祝家、李家、扈家三莊還有李立的登州系。筆者也會慎重些,不像之前幾個短篇那樣輕松隨意了。
“三打祝家莊”是水滸裏的精彩篇章之壹。這幾回文字情節連綿密致,壹環扣壹環,起伏不斷,寫得極為出色。
楊雄石秀投梁山壹起,時遷盜雞被抓壹伏;
路遇杜興李應書信相助二起,祝家三傑撕信李應中箭二伏;
宋江起兵討伐三起,首戰迷路失利三伏;
石秀打探消息道路成功四起,扈三娘捉王矮虎、欒廷玉勝歐鵬秦明四伏;
扈三娘飛馬追宋江,萬分緊急山窮水盡,豹子頭活捉壹丈青又是柳暗花明;
最後吳用獻計孫立內應,壹舉反轉全局。
這五起五伏寫得可謂是精彩萬分。特別是當欒廷玉打倒歐鵬、活捉秦明,扈三娘追趕宋江之時,梁山之勢下落至谷底,而後林沖殺出活捉扈三娘,吳用獻計又出來壹個孫立,時勢瞬間急轉直上。這劇情起轉,都是從說書人到小說家多年積累下來幾代人的功底,不可小覷。
獨龍崗的情形,可以看鬼臉兒杜興解說:
祝家莊、曾頭市這類地方武裝的性質,從歷史上看也難覓真相。有人說這類地方武裝是從宋朝王安石變法中的“保甲法”而來,這有壹定道理。但我傾向於祝家莊等勢力是保甲法影子下的小說家之言,是水滸世界裏地方豪強勢力組織鄉民抵禦寇亂,保護自身財產勢力的做法。晁天王在石碣村做保正,卻並沒有像祝家莊、曾頭市這樣有這樣獨立的軍事力量,可能倒更像是保甲法的面貌。
水滸傳作為說書、戲曲積累後產生的小說,成書過程極為復雜,本文作為閑談淺論,也不深究小說的歷史原貌了。
獨龍崗這三家的關系,照杜興的話和李應的最初反應來看,應該是同生死的***生關系。然而李應修書討要時遷的結果卻讓我們大吃壹驚,祝家莊非但不放人,還撕書辱使,完全沒給李應面子。這是為什麽呢?
這裏的暗線,是三莊結交的背景,我們先看第壹次下書的副主管的話:
可見祝朝奉本是要放人的,是祝氏三傑不願放。
後來杜興去下李應親筆書信,這次連祝朝奉的面都沒見上,被祝家三子攔住撕書。
我們再看李應出陣罵祝彪的話:
這裏隱藏了壹個重要信息:與李應結交的是祝朝奉,祝朝奉是準備給李應面子的。以此可以推測得出, 獨龍崗三莊的生死結交互相救應,是李應、祝朝奉、扈太公等父壹輩的規矩。
而祝彪等新壹輩,原本就是準備打破這個規矩的。因為不放時遷還算是有道理可講,但毀書辱使,擺明了和李應撕破臉,就絕不是所謂的李應勾結梁山的理由。祝彪與扈三娘定親,扈家下壹代自然就是祝彪壹路了,我想祝彪等人想趁此時機獨大壹方,打破三家平衡,才對李應這麽無理。
這是暗地裏,獨龍崗三家的風起雲湧。
孫立的排名,壹向是梁山壹百零八好漢的公案。他排在第三十九位,位列地煞,沒有進入三十六天罡之內。
而論能力地位,孫立無疑能入天罡。論地位,孫立是欒廷玉同門,登州提轄,論武功,孫立打平呼延灼,殺寇鎮遠,實力表現並不亞於楊誌、徐寧等八驃騎。論功勞,沒有孫立的內應,祝家莊難破,秦明等被擒之人估計難逃生路。
而結果,和孫立壹路同為登州系而來的解珍、解寶兄弟上了天罡末尾,登州為首的孫立卻位列地煞,實在奇怪。因為天罡地煞之分,差距還是很大的。在被朝廷招安後,天罡都是正將,而地煞都屬於偏將,不知道孫提轄看著自己的小弟位列天罡,自己壹身武藝卻是個偏將,會心情如何。
孫立恐怕是梁山裏最不情願的幾個人之壹了。為了遠的不能再遠的兩個親戚,被顧大嫂拿刀逼著入夥,又沒了大好前程落草為寇,孫立的心裏估計是很不好過的。而他投奔梁山的第壹件事,就是臥底,騙了自己的同門師兄弟欒廷玉,攻破了祝家莊。
這件事是大功,但同時也像是壹個揮之不去的芥蒂,畢竟這種背叛師兄弟的行為是並不光彩的。
梁山的經歷對孫立來說是不得誌的,倒是解珍、解寶兄弟位列天罡,風光得很。
但凡事皆有兩面,解珍、解寶在征方臘時說了:
兩人位置列得高,報恩就心切。而孫立、顧大嫂、孫新全部生還,是不是排名被打壓,作戰不那麽熱切的緣故?
不管主觀上孫立有無此意,至少從他的結局來看,梁山上的壹段時光,倒更像是他人生的低點了。
扈三娘的經歷,是水滸傳裏最讓我難受的壹段。
這可謂是整部書落後思想的集中體現。不只是宋江、李逵之惡,王英之猥瑣好色與英姿颯爽的三娘差距之大,更是作者寫到此處無話可說,壹句“地煞之數自然意氣相投”帶過去的隨意,令人不忿。扈三娘的形象原本是書中壹個大亮點,偏偏作者用最殘酷的經歷去摧折她。
而最讓我不爽的是,後半部書裏沒幾句話的扈三娘,少有的開口是王英陣前面對瓊英見色起意被打傷,三娘罵瓊英“賊潑賤小淫婦兒,焉敢無禮!”
作者竟然讓扈三娘完全接受了這份感情,最終在征方臘時雙雙死於鄭彪之手。
面對殺死自己全家的李逵,面對強行許配自己給挫人王英的宋江,她不曾能有壹點反抗,還死心塌地跟了挫人王英。
這是全水滸最讓我心酸的人物。
在宋江攻破祝家莊時,祝家三傑、扈成等都有明寫的結局。偏偏只有這個武藝高強的鐵棒欒廷玉沒有明寫。而且宋江所說的欒廷玉結局也有不同的兩個版本:版本壹,也是大部分水滸傳裏宋江說的都是“只可惜殺了欒廷玉那個好漢”說了欒廷玉死於軍中。而另壹個版本則是我少年時期看過的嶽麓書院出版社的《水滸全傳》,宋江說的是“可惜走了欒廷玉那個好漢”。這個版本的水滸傳如今在網上基本找不到,能找到的基本都是“殺了欒廷玉”的版本。
但我特別喜歡“可惜走了欒廷玉那個好漢”的版本。比起莫名其妙,不知道被何人所殺的結局,從此逃離江湖,不知所蹤不是好得多麽。
況且欒廷玉這人,本身就沒有什麽惡處。名字文雅,武功高強,打法又是有勇有謀的技術派,雖然被孫立擺了壹道,不過似乎也可以說此人心地光明,而且孫立的臥底實在難以防範。
或許也是遺憾於欒廷玉這個好漢的結局不明,許多《水滸傳》的續書裏都寫到了他。有的寫他和李俊壹起到了暹羅國,做了手下的大官,有的寫他捉到孫立虐殺之,報了仇,總之都是同情他的居多。甚至電視劇《新水滸傳》裏是描寫了欒廷玉誓死不屈,正義凜凜地怒斥孫立,最後自刎而死。
即使不說宋江的這句突兀結語,作者寫欒廷玉的結局也明顯是有避諱之處。欒廷玉往北邊而去,偏偏作者寫明了東西南三個方向攔阻的梁山將領,唯獨北邊不寫。欒廷玉被何人所殺,怎麽死的,沒有壹點可以推斷的地方。我讀《水滸》數十遍,也總耿耿於懷於此。後來讀金聖嘆批本,金聖嘆的評論有的地方私貨太多,偏這裏評得極好:
這是為英雄諱。欒廷玉是個好漢,殺他的梁山人物必然被讀者憎恨,所以故意缺了這個結局。施耐庵寫王進,神龍不見尾,寫孫二娘黑店殺的頭陀,也是沒頭劇情,讓人總覺得抱憾。或許水滸文章之妙,也在於此吧。
“誰謂稗史易作,稗史易讀乎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