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迪亞死了,她是家中的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遺傳了母親的藍眼睛和父親的黑頭發,父母相信朱迪亞壹定能實現他們無法實現的夢想。她的屍體被發現後,他的家人陷入了追求真相的狂亂之中。
這是《無聲告白》講述的故事,這本由美國華裔作家伍琦詩耗時六年,寫作的第壹本長篇小說,用沈穩內斂的文筆安排了壹個精妙細致的故事,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
看到這本書,我的腦海中壹直浮現著另壹本書,那就是《熱鍋上的家庭》。這兩本書反映的都是家庭問題對子女造成的影響,不同的是《熱鍋上的家庭》中的女兒即使進行了家庭治療,走向了新生;而《無聲告白》中的莉迪亞卻用死亡向家人告白,這種深情透過字裏行間,刺痛讀者的內心,讓人欲罷不能間進行深深的思索。
莉迪亞活在所謂的“光鮮”中
莉迪亞16歲,正在讀高壹,卻在上高二的物理課,在母親的眼中,莉迪亞學習成績優異,進來壹定會考入醫學院,做壹個醫生;在父親眼裏,莉迪亞在社交上如魚得水,有許多的朋友,能夠融入壹切社交場合。
而實際上,莉迪亞學習感到很吃力,她沒有朋友,她心裏的壓力大到讓她窒息。她試圖學壞,和壞孩子做朋友,吸煙、飆車甚至想將自己奉獻出去,她壹直在尋找壹種能夠釋放自己的方式。
而《熱鍋上的家庭》中的少女克勞迪婭是布萊斯家庭的大女兒,她叛逆、桀驁不馴,每天和父母爭吵,經常換男朋友,到後來竟然有自殺或離家出走的抑郁傾向。
這兩個少女都處在了人生的誤區,找不到自己,所以就發生了種種問題,這個時期是許多青少年都要經歷的時期,也就是說他們陷入了青春期的茫然狀態。
這個時候他們最需要的是家人的理解和幫助、親情的溫暖,需要有壹個有力的臂膀,將他們拉出泥沼。
少女陷入迷茫背後的原因
少女們迷茫的原因,竟然是她們不知不覺中成了家庭關系的替罪羊、父母期望的載體,如此苦惱的原因就是她們深愛著家人,卻無法做自己。
莉迪亞的母親瑪麗琳想要當壹個醫生,卻因為過早的進入了婚姻生活,而無法完成心願。母親的死刺激得她想找回自己,去實現人生的夢想,她離家出走了。
她的出走讓莉迪亞感受到了失去親人的痛,所以在母親瑪麗琳回來之後,將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莉迪亞身上時,莉迪雅對於母親的壹切安排只會說:“好的,媽媽。”因為她怕再壹次失去媽媽,為了整個家庭的和諧,她寧願犧牲自己,去做粘合劑。
在討好媽媽的同時,她也在討好著父親。父親由於是華裔的身份,始終融入不到美國的主流社會,他將這種希望轉嫁到了女兒身上。不善交際的莉迪亞為了不讓父親失望,寧願假裝有許多朋友,這個女孩子乖巧讓人心痛。
《熱鍋上的家庭》中的克勞迪婭也是因為覺察到了父母關系的危險,自己去承擔婚姻的替罪羊,讓家庭矛盾形成壹個三角關系,維護家庭的穩定。
這兩個少女出現的問題也是我們許多家庭會出現的問題。可以說原生家庭對壹個人的性格成長非常重要,甚至可以影響他們的壹生,甚至實現代際傳遞。
事實上,我們許多家庭的父母在教導孩子時,都是想要他們成為父母想要的樣子,而不是活成孩子自己的樣子,這樣就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甚至出現心理問題。
獨立意識才是壹個人走向和解的最終之路
莉迪亞的哥哥即將離開她去上大學,這個在家庭中最了解她,最懂她的人要離開了,偏偏她又臆想父親有了外遇,而喜歡的人竟然喜歡她的哥哥,壹切的壓力讓她喘不上氣來,她選擇了讓水來溫柔的擁抱她,她用這種方式向家人無聲的告白:“我好愛妳們,我不想失去妳們任何壹個,我想讓妳們都開心。”
莉迪亞在舍棄了皮囊的同時,靈魂在輕聲呢喃:“我要重新開始,從頭開始,我再也不用害怕孤獨了。”這是她最終選擇死亡的原因,當仰望夜空,她覺得自己仿佛在太空漂浮,毫無羈絆,壹切皆有可能。
作家用細膩優美的文筆將莉迪亞對家人的告白描繪的風輕雲淡又深入骨髓,而“莉迪亞死了”讓家人陷入了壹個奇妙而狂亂的狀態,各自在掙紮著:父親內疚不已,母親壹心報復,哥哥苦苦尋覓真心,妹妹靜心思索。
全家人在苦苦掙紮了壹陣後,“破而後立”,找到了他們真正的心,莉迪亞的死讓他們各自成為壹個獨立的自己,又讓他們密不可分,這正是《熱鍋上的家庭》倡導的理論:“每壹個家庭成員先成為壹個獨立自主的自己,才能夠在家庭關系中可分可和,構建更親密的關系。”
結語:
《無聲告白》是壹本小說,但是作者優美的文筆散發著散文的美感,其中透露對人性的思索和洞見又仿佛是壹本心理學書籍,可叠然起伏的情節又是壹部懸疑推理小說,更妙的是將性別與種族的嚴肅主題描述的非常精彩,這是壹本不可多得的小說。
而這本小說剖析的家庭問題,讓我們不得不重視,這個故事中描寫的是許多中國家庭面臨的問題,這也是作者所要提倡的主旨:“我們終此壹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這是壹本能夠激發個人成長的小說,適合每個家庭成員來品讀,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頭條品書團# #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