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小說《三國演義》裏,蜀漢名將魏延的形象壹直都不是很好,在劉備征討長沙的時候,他將長沙太守韓玄給斬了,打開城門投靠劉備,本想讓劉備獎賞自己,但誰知道剛進門就被諸葛亮怒斥,還說他是忘恩負義的小人,甚至說他腦後有“反骨”,是天生的叛徒。
即便是到後來,魏延雖然為蜀漢四處征戰,但卻始終都得不到諸葛亮的信任。等到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真造反,但結果卻被諸葛亮臨終前就安排好的馬岱將其斬殺了。看到這裏我們不禁會問,在歷史上,魏延真的是壹個天生的叛徒嗎?我們本文就從正史的角度來看壹下,魏延究竟是壹個怎樣的人!
魏延——劇照
在真實的歷史中,劉備在進入四川前夕,魏延才加入進來。他勇猛過人,在跟隨劉備之後屢立戰功。等到劉備完全占領漢中之地後,魏延便被劉備封為了鎮遠將軍、漢中太守,負責守衛蜀漢的咽喉重鎮,所以由此我們便可以看出劉備對魏延的器重。
值得壹提的是,在當時劉備的武將陣營中,能夠獨當壹面的大將,除了關羽之外,便是魏延了。更何況關羽還將荊州給丟了,而漢中之地則在魏延的治理下完好如初。
那麽問題來了,既然魏延能力如此之強,甚至比張飛、趙雲、馬超等人都強,那為何會在諸葛亮死後慘遭橫禍呢?難道真的是魏延要造反不成嗎?當然不是,其實諸葛亮之所以要殺魏延,主要還是從蜀漢政權人事結構方面考慮的。
在小說裏,我們看到的諸葛亮是壹個神機妙算的“神軍師”,在他指揮的戰役下,基本上都能出奇制勝。但實際上,歷史上的諸葛亮並不是擅長打仗,而是擅長搞後勤管理。在後面的六次北伐中我們可以看到,實際上這六次北伐都沒有取得什麽實質性的成果,當然了,這裏面也跟蜀國的國力有關。但總而言之都是失敗了!
最重要的壹點是,當時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蜀漢武將陣營中很多將領基本上都已經去世了,當時能拿得出手的大將,就只有魏延壹人。可以說,在當時蜀漢軍隊裏,他是除諸葛亮之外的第二號人物。但也正是在這樣特殊的關系下,他們之間的關系逐漸發生了變化。
魏延——劇照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這個人有兩個典型的特點:壹是他為人比較謹慎,做事情以穩為主;二是在用人方面只喜歡用自己熟悉的人。
首先就謹慎這壹點來說,在第壹次北伐的時候,魏延便向諸葛亮建議,自己親率壹支奇兵從子午谷直插到曹魏後方長安,前後夾擊,勝算更大。但是這個建議才提出來,立刻就被諸葛亮給否決了。隨後,諸葛亮任用了自己最信賴的馬謖,並力排眾議將他作為先鋒,讓其去守街亭。而最終結果便是——“馬謖失街亭”。街亭是蜀軍的戰略要地,街亭壹丟,那第壹次北伐也就宣告結束了!
公元234年,諸葛亮發動第六次北伐戰爭,這將是他最後壹次北伐了。不過這壹次,諸葛亮倒讓魏延當了先鋒,但是按照諸葛亮的意思,還是穩紮穩打,先將前進的根據地給建立好,在保證後勤供應之後,再選擇進攻。
雖然諸葛亮說的有壹定道理,但是對於魏延來說絕對是很憋屈的,因為聽了諸葛亮的話,那就沒辦法發揮自己善於進攻和大膽用兵的特長。所以便時不時地流露出對諸葛亮不滿的情緒。但是沒辦法,諸葛亮才是蜀漢軍中的老大,再說軍令如山,自己沒有辦法改變,只能忍住。
馬謖——劇照
同年八月,蜀漢大軍打到了五丈原,此時魏蜀兩國的軍隊正隔著壹條渭河對峙。而正是在這裏,事必躬親的諸葛亮終於病倒了,他感覺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於是便召集眾將舉辦了壹場蜀漢軍中最高軍事會議,商議自己去世之後的安排。
尷尬的是,諸葛亮開戰的這場最高軍事會議中,卻沒有叫上蜀漢軍中的“二把手”魏延。參與會議的都是諸葛亮的親信,例如楊儀,蔣琬等人。當然,還有諸葛亮非常信任的新人姜維也在其中,但唯獨就沒有魏延。
等到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大軍交由楊儀指揮,而魏延的任務則是斷後。臨終前諸葛亮還特別強調,如果魏延抗命的話,那就不用等他,其他人走了就行。
諸葛亮——劇照
等到魏延得知此事後,非常氣憤,他死活不讓楊儀退兵。魏延給出的理由是:我們好不容易才打到這裏,現在就退兵,那豈不是半途而廢了?再者來說,這也對不起丞相生前的遺誌呀!
這個時候,楊儀便順理成章地給魏延扣上了壹頂造反的帽子,說他是圖謀不軌,想造反。魏延沒辦法,只能逃往漢中,但結果卻被追上來的馬岱所殺。魏延作為蜀漢名將就這樣被冤枉而死了,很多人都說魏延真的要造反,但如果魏延真的要造反的話,就不會等到現在了。在前面的幾次北伐中,魏延的機會其實有很多。
馬岱——劇照
總的來說,魏延之所以被殺,主要是因為諸葛亮本身對他的就不感冒。而諸葛亮之所以不重視魏延,反而還處處提防他,是因為諸葛亮本身就不願意用荊州舊部之外的人,或者來說是諸葛亮信任範圍之外的人。
此外,諸葛亮明知道楊儀和魏延之間關系緊張,在臨終前還要讓楊儀當蜀軍的總指揮。這不就是等於放開兩頭被激怒的公牛,讓他們肆意角鬥嗎?所以說,魏延的死確實很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