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爾維亞·普拉斯的壹生
1963年1月,倫敦威廉·海納曼有限公司出版了《鐘形罩》。作者被誤稱為維多利亞·盧卡斯。西爾維亞·普拉斯(Sylvia plath)用這個筆名出版了她的第壹部小說,因為她對其文學價值持懷疑態度,認為這不是壹部“嚴肅的作品”。因為小說扭曲了身邊很多人的性格而沒有過多的掩蓋,她也擔心小說壹旦出版會給這些人帶來痛苦。
《鐘形罩》的寫作基於西爾維亞·普拉斯早期生活的主要經歷。普拉斯1932年出生於馬薩諸塞州,在波士頓附近的海濱小鎮溫斯洛度過了童年。西爾維婭的母親是奧地利人,父親在她年幼時從波蘭移民到美國。她是波士頓大學傑出的生物學教授,也是世界知名的蜜蜂專家。西爾維婭有壹個弟弟,比她小兩歲半。西爾維婭八歲時,她的生活經歷了壹場劇變:194?2006年11月,我父親因長期患病去世,我母親和她的孩子及祖父母搬到了韋爾斯利,這是波士頓郊外壹個保守的中上階層社區。我的祖母照看房子。我媽每天坐車去波士頓大學,在壹個醫學文秘培訓班教書。我爺爺在布魯克林鄉村俱樂部當服務員,周末才回家。西爾維亞和她的哥哥在當地的公立學校學習。“我去了壹所公立學校,”她後來寫道。“壹所真正的公立學校,所有人都在這裏學習。”西爾維亞很早就開始寫詩和畫鋼筆畫,這兩種作品壹問世就為她贏得了很多獎項。到了十七歲,她已經從單純的寫作興趣發展到了有意識的訓練。然而,作品的出版並不容易。她的第壹篇短篇小說《沒有夏天》於1995年發表在《十七歲》雜誌上?在2008年8月之前,她已經向該雜誌提交了45篇文章。同月,她的壹首諷刺詩《苦澀的草莓》被《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接受並出版。韋爾斯利,她中學的年鑒,這樣描述這個後來自稱為“狂熱的年輕實用主義者”的女孩:
熱情的微笑...做事精力充沛...在鋼琴上彈奏巴基時,他的左手節奏感很強...他擅長使用粉筆和顏料...他總是在威廉姆斯學院度過周末...三明治裏塞滿了餡料...未來的作家...《十七歲》雜誌的那些退稿表格...沒有辦法拿到駕照...
195?2008年9月,西爾維婭進入馬薩諸塞州北安普頓的史密斯學院,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女子學院。她靠獎學金學習——壹份來自史密斯學院韋爾斯利學院校友會,另壹份來自小說家奧莉芙·希金斯·普勞蒂—《斯特拉·達拉斯》的作者。後來,她和西爾維婭成了朋友,是她的贊助人。那些年,西爾維婭壹絲不茍地按照課表寫詩,在父親留下的紅色同義詞詞典上圈出自己想要的單詞,詳細記日記,積極從報紙上摘抄優美的文章,全身心地投入到功課中。作為壹名學生,她非常成功,被選入班委和校學生會。她是《史密斯評論》雜誌的編輯委員會成員。她總是在男子學院度過周末,並在《Seventeen》雜誌上發表了許多短篇小說和詩歌。然而,當時她在壹封信中寫道:“表面上看,我似乎取得了幾個小小的成就,但內心卻憂心忡忡,對自己充滿了懷疑。”關於這段時期,壹位朋友後來評論說:“西爾維婭似乎等不及生活來找她...她沖出去迎接生活,讓事情發生。”
隨著西爾維婭女性意識的不斷增強,詩人/知識分子與妻子/母親之間的矛盾成為困擾她的主要問題。她寫道...像鐘罩壹樣生活在稀薄的空氣中,而我大部分時間都活蹦亂跳,這真的很神奇。”1951年8月,在《小姐》雜誌的小說比賽中,她以短篇小說《星期日》在明頓獲獎。第二年,也就是大二,西爾維婭獲得了史密斯學院的兩個詩歌獎,還入選了史密斯學院的文科榮譽協會Alpha Fellowship。1958年夏,她參加了《小姐》雜誌本科部組織的比賽,被選為《小姐》雜誌的客座編輯。在她的剪貼簿中,她以《小姐》雜誌特有的輕松活潑的風格描述了她在紐約的頭幾天:
那年8月,我是全國小說小姐大賽的兩位獲獎者之壹(500塊錢!),然後我被選為代表史密斯學院的客座編輯,坐火車來到紐約。在有空調的麥迪遜大街小姐辦公室開始為期壹個月的帶薪工作——戴著女士的帽子,穿著高跟鞋——我感覺像回到了家...“夢幻”、“精彩”等壹切不切實際的形容詞,都可以用來形容我作為客座助理編輯的四個星期的嘈雜和混亂...我住在豪華的巴比桑酒店,編輯手稿,見過所有的名人。眾多的聯合國代表、同聲翻譯和藝術家在這裏受到款待,在那裏受到宴請...這是壹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旋轉木馬月——這個史密斯學院的灰姑娘見到了她的偶像:萬斯·布爾喬亞、保羅·恩格爾和伊麗莎白·鮑恩——並與五位寫詩和教書的年輕才俊合作寫文章。
這五位詩人是阿利斯特·裏德、安東尼·黑克特、理查德·威爾伯、喬治·斯坦納和威廉·伯福德。他們的傳記和對他們的評論總是和他們的照片同時發布。
經過230多頁的廣告,1953年8月的《大學小姐》特刊刊登了客座編輯西爾維婭的介紹文字:“1953年大學特刊:編者註。文章開頭有壹張平淡的照片,嘉賓編輯手拉手呈星形,都穿著格子呢裙子,搭配伊頓公學的帽子,面帶微笑。西爾維婭在照片下面寫道:
這個季節,我們都是觀星人,陶醉在藍色夜空營造的氛圍中。最重要的是,我們發現了“小姐”的象征——格子呢,像星雲壹樣變幻無窮的針織套衫,男人,男人,男人——我們差點搶了他們的飯碗!我們把望遠鏡對準世界各地大學校園的新聞,並對此進行辯論和思考。關註的問題包括:學術自由,大學女生聯誼會的爭議,以及我們這壹代被貼了很多標簽(和誹謗)。從我們喜歡的領域,最亮的星星為我們的職業生涯和未來計劃投下明亮的光,影響我們的選擇。雖然不接受我們最終會按照星象走上軌道,但我們客座編輯還是期待校園之星《小姐》雜誌特刊的推出,給我們帶來希望。
毫無疑問,她更滿意第358頁——“小姐雜誌終於出版了《瘋狂女孩的情歌》——我最喜歡的維拉內拉的詩。”同年夏天,《哈珀》雜誌發表了西爾維婭的三首詩,並付給她100美元,西爾維婭將此視為“第壹筆職業收入”。後來,在評論這些成就時,她寫道:“總之,我覺得我壹直受到創造性、社會和經濟成功浪潮的鼓舞——然而,為期6個月的崩潰即將開始——“西爾維婭指的是1953年夏秋之際她生活中的壹個變化——當時盧森堡夫婦被電死,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正試圖奪取政權,艾森豪威爾剛剛上任——所有這些事件都被西爾維婭拍下來了。幾年後,她這樣描述她要寫的小說:
時尚雜誌圈子越來越膚淺,回家意味著回到波士頓郊區死寂的夏日世界,這兩者都給她(女主角埃絲特·格林伍德)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在紐約,周圍的壓力壹度堵住了她人格中缺失的豁口,而當她回到家中,這些缺失的豁口越來越大,令人心碎。她對周圍世界的古怪看法——自己和鄰居無聊的家庭生活——越來越成為她看待事物的唯壹視角。
對於西爾維婭來說,隨之而來的是休克治療,接著是她眾所周知的失蹤,後來被發現並最終住院接受心理治療和更多的休克治療。她寫道:“這是壹個黑暗、絕望和幻滅的時代——黑暗只能與人類思想的煉獄相提並論——象征性的死亡、麻木的休克治療——然後是緩慢而痛苦的生理和心理重生。”
然後西爾維婭回到史密斯學院重新馴服“那匹去年把我扔下馬,把我甩在身後的野馬。”第二年夏初,她寫道:“壹個重整旗鼓的學期結束了,成績可能沒有去年那麽波瀾壯闊,但基礎紮實多了。”到第二學年結束時,她在報紙上發表了更多的詩歌,獲得了更多的獎項,並為英語專業的尖子生完成了她關於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中雙重人格的傑作。1955年6月,她以最高的學業成績從史密斯學院畢業,赴劍橋大學紐漢學院學習由富布賴特基金資助的為期壹年的英語課程。在那裏,西爾維亞遇到了英國詩人泰德·休斯,並於1956年6月16日在倫敦結婚。西爾維亞收到了富布賴特基金的另壹筆贈款。在西班牙度假後,這對夫婦又在劍橋住了壹年。1957年春,他們搬回美國,西爾維婭被同事評價為“史密斯學院英語系成立以來最好的兩三位指導老師之壹”。
很有可能西爾維婭回到美國的時候,鐘罩的初稿已經在行李裏了,但她的心思還是集中在寫詩和教書上。1953年6月,她向尤金·f·薩克斯頓紀念基金申請資助,以完成她的詩集。薩克斯頓紀念基金是為了紀念哈珀兄弟出版社的壹位傑出編輯而設立的。基金管理組織的匿名成員直接給作家頒發捐款,支持他們的生活費用。捐贈必須得到管理機構三名成員的壹致同意。其中壹位稱西爾維婭的代表詩“無可挑剔”,她寫道:“翻看休斯女士的簡歷,我發現她成年後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享受如此寶貴的獎金。讓她在壹個好的大學繼續工作壹段時間,可能不會對她造成真正的傷害。我的第壹反應是拒絕,盡管我認為她的工作質量值得我們認真考慮。“1958年10月,西爾維婭的申請被拒絕了,管理機構的秘書附了壹封信,告訴她:“妳的申請非常引人註目。有爭議的不是申請人的天賦——這種天賦非常突出——而是項目本身的性質。"
在此期間,休斯壹家搬進了比肯山上的壹間小公寓,“在波士頓呆了壹年,寫作,看看有什麽出路”。之前,西爾維婭做了壹個艱難的決定。她放棄了自己從小就準備好的教學崗位和學術生涯,選擇了不穩定的生活方式,但她希望自己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寫作中。然而,壹年過去了,她的詩壹次又壹次以不同的標題寄出卻壹次又壹次被拒絕。對此,她寫道:沒有什麽比未發表的作品更令人討厭的了。我這樣說,大概說明我的寫作動機不純(哦,多有意思!我只是不能停止出版,我不在乎是否有人讀它)...我還是想看它經歷壹個印刷的儀式。1959年12月,泰德和西爾維婭搬到了英國。196?他們的第壹個孩子弗裏達於4月出生。西爾維婭的詩集《怪物》終於被威廉·海納曼有限公司接受,準備在秋季出版。然後西爾維婭流產了,做了闌尾切除術,懷孕了。1961年5月1日,她再次向尤金·f·薩克斯頓紀念基金申請;這壹次,是為了完成壹本她說已經寫了六分之壹——大概五十頁的小說。在申請中,西爾維婭要求撥款支付“壹個臨時照看孩子的人或保姆,每天大約5美元,每周6天,每年1560美元;書房的租金大約是壹周十美元,壹年五百二十美元。合計:2,080美元...(現在和老公還有壹歲的寶寶住兩居室,要打零工來支付生活費)”。她寫信告訴壹個朋友,她正在“寫壹部已經完成三分之壹的小說,講述壹個女大學生如何逐漸精神分裂”。她寫道:
已經十年了。壹直想做,但是又怕寫小說。後來,我開始和紐約的壹家出版公司洽談在美國出版我的詩。突然,大壩坍塌了。我徹夜未眠,興奮不已,看從何下手。第二天馬上開始寫,每天早上像上班壹樣去我借來的書房,壹個勁兒地寫啊寫,越寫越多。
夏天,休斯壹家搬到了德文郡,住在鄉下的壹間小屋裏。1961年11月6日,薩克斯頓紀念基金管理機構的秘書寫信告訴西爾維婭,他們已經投票決定授予她2080美元的補助金,“這是妳提出的數額”。西爾維婭回信說:“今天收到妳的來信,得知薩克斯頓紀念基金的好消息,我非常高興。我確實有完成這部小說的計劃,這筆資金來得正是時候,使我能夠脫離世俗事務,專心於這件事。”
1962年1月17日,我的兒子尼古拉斯出生了。壹天分為三部分,壹部分用來照顧孩子,壹部分用來做家務,壹部分用來寫作。1962年2月10日,西爾維婭按時向薩克斯頓紀念基金管理機構提交了第壹份小說進度季度報告。“小說這三個月的進度很令人滿意,符合我提出的時間表。第五至第八章幾易其稿,終於定稿。目前小說已經完成了105頁,第九到第十二章也已經列出了細節。”然後她詳細匯報了鐘罩的寫作計劃。雖然小說進展順利,但西爾維婭卻向朋友抱怨自己幾乎無能為力:“寫幾首我壹年都喜歡的詩,看似挺成功的,其實不過是隔著壹大塊空間的幾個滿意的小點。”1962年5月1日,她在給薩克斯頓紀念基金管理組織的第二份季度報告中寫道:“小說進展非常順利,符合進度。第9章到第12章(106頁到166頁)已經完成,小說的下壹部分也已經列出了細節。”到了1962年6月,她可以對她的朋友說,“我有些東西。真正的寫作。我想讓妳看看我最新的詩。”她已經開始寫詩,後來收錄在《愛麗兒》中,她有足夠的信心把詩展示給別人看,並大聲朗讀。這些詩不同凡響:她的丈夫曾經寫過壹篇文章,說《郁金香》是後來詩歌的先行者。寫這首詩的時候,她沒有像以前那樣去研究同義詞詞典,速度驚人,仿佛在寫壹封緊急的信。從那以後,她的詩都是這樣寫的。"
1962年8月1日,西爾維婭向薩克斯頓紀念基金管理組織提交了最後壹份進度報告:
小說接近尾聲,結構基本符合計劃。第13至16章(第167至221頁)已經完成。希望最後壹部分也同樣進展順利。
西爾維亞和特德在愛爾蘭度過了壹個假期,然後他們決定分開住壹段時間。那是壹個難熬的夏天。她生了幾次病,流感和高燒。似乎不可能在德文郡再度過壹個冬天了。她開始往返於倫敦,在英國廣播公司找到了壹份工作,並到處尋找公寓。《鐘形罩》的手稿已被送往美國薩克斯頓紀念基金管理組織,也已被英國海納曼公司接受並排版。聖誕節前幾天,西爾維婭和她的孩子搬到了倫敦,她在那裏租了壹套公寓,簽了壹份為期五年的合同。
.....壹個小小的奇跡發生了——在愛爾蘭的時候,我去過巴厘島的耶日塔,覺得那是世界上最美麗、最寧靜的地方;後來在倫敦,我壹個人走在我最喜歡的報春花山附近,想著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找到公寓。我感到悲傷和沮喪。我路過葉芝的公寓,藍色的牌匾上寫著“葉芝曾在此居住”;我經常路過這個地方,壹直期待住在這裏。門上有個牌子——出租公寓,我跑去找我的代理人。只有當妳試圖在倫敦找到壹套公寓時,妳才會明白這是壹個奇跡。我是第壹個申請的人...我簽了五年的租約,這是壹個天堂...這是葉芝曾經住過的地方,現在對我來說意義重大。
西爾維婭認為找到葉芝的公寓是壹個信號。她告訴壹個朋友,那天出去找公寓的時候,她“知道”自己會找到這套房子,於是有了這樣的把握,她就開始信心滿滿、精力充沛地制定計劃。當時她正在寫另壹部小說,收錄在《愛麗兒》裏的詩繼續寫。她告訴另壹個朋友,她認為鐘罩是“壹個自傳體學徒,只有通過寫這部小說,我才能從過去中解脫出來”。新的小說是關於她的生活,她認為她是受靈感的驅使。這部小說有很強的感染力和扣人心弦的情節。
當《鐘形罩》於1963年1月出版時,西爾維亞對書評感到沮喪,盡管如果另壹位讀者不是作者,沒有像她壹樣的壓力,她可能會對小說的批評有非常不同的理解。勞倫斯·勒納在《觀眾》中寫道:“精神病人可以像普通人壹樣批評美國,也許他們更擅長於此;盧卡斯小姐的批評相當漂亮。“《泰晤士報文學副刊》評論說,作者“真的很有寫作天賦”,還說“如果作者的結構能力能趕上她的想象力,也許她能寫出優秀的作品”。在《新政治家》中,羅伯特·陶布曼將《鐘形罩》稱為“第壹部塞林格式的女性小說”。
1977?年,西爾維婭的母親奧雷利亞·普拉斯(Aurelia Plath)寫信給西爾維婭在紐約哈珀與羅出版社(Harper and Rowe Publishing House)負責的編輯,談及即將發行的美國版《鐘形罩》(Bell Jar):
我知道,即使我向妳解釋為什麽這本書在這裏出版(美國鐘罩的出版)會給壹些人的個人生活帶來痛苦,或者因為其他原因呼籲妳放棄,我也無法阻止,所以我不想浪費我的時間和妳的時間指出這會引起的不可避免的反響。.....我很想告訴妳我和女兒的最後壹次對話;那是1962年6月,就在她的私人世界崩潰之前。在此之前,西爾維婭曾和我談過她在履行對尤金·f·薩克斯頓紀念基金會的承諾時所面臨的巨大壓力。妳知道嗎,基金會給了她壹筆資金來完成壹部小說。在規定的時間內,她經歷了流產和闌尾切除術,生下了第二個孩子尼古拉斯。
“其實,”我記得她說,“我只是把自己生活中的幾個事件拼湊起來,編造出來增加壹些色彩——這只能算是生活的粗制濫造,但我覺得這會表現出壹個人面臨精神危機時的孤立感...我試圖通過壹個扭曲了視頻的鐘蓋凸透鏡來描述我的世界和其中的人。”她接著說,“我的第二本書將展示健康人眼中的同壹個世界。”基本上,鐘形罩裏的每個角色都代表了某個人——通常是由漫畫描繪的——西爾維婭所愛的某個人;1953年,當西爾維婭陷入持續6個月的痛苦精神危機時,這些人中的每壹個人都慷慨地獻出了他們的時間和關懷,其中壹人還提供了經濟援助...按照書本身的說法,它代表了最惡心的忘恩負義。這不是西爾維婭的基本為人。這本書壹出版就廣為流傳,顯示出成功的跡象,但是西爾維婭慌了;就是這個原因。她寫信告訴哥哥,“這本書永遠不可能在美國出版。”《鐘形罩》的標題本身就暗示了西爾維亞曾經對我說過的話,聰明的讀者應該從中得到推論...
這是自1913年和1914年之交以來倫敦最冷的冬天。電和暖氣經常不經通知就被關掉。水管凍住了。她已經提交了安裝電話的申請,她的名字已經列在等候名單上,但是電話還沒有安裝。每天早上,直到孩子們在八點鐘醒來,西爾維婭都在寫詩,這些詩後來被收錄在《愛麗兒》中。在這期間,西爾維婭覺得人類的經歷是令人恐懼和不可控制的,各種人際關系的機器就像木偶壹樣,毫無意義。這些感覺縈繞在她的腦海裏。但她還是繼續寫,自信此時此刻寫的字是前所未有的。西爾維婭寫道:“我感覺自己就像壹個非常高效的工具或武器,是合格的,需要時不時地使用。”她去看了醫生,醫生開了壹些鎮靜劑,並安排她進行心理治療。她給負責心理治療的醫生寫了壹封信,約了時間,也給她在波士頓的心理醫生寫了壹封信。她感染了鼻竇炎,炎癥復發。她辭掉了在家幫忙的“互利”姑娘,正準備再找壹個人“早上幫忙帶孩子,這樣我就可以專心寫作了...到了晚上,我就沒辦法了。到那時,我已經筋疲力盡,只能聽聽音樂,喝點白蘭地,喝點水”。
盡管有朋友的幫助和對春天的期待(她計劃在5月左右搬回德文郡的家),西爾維婭仍然受到絕望和疾病的困擾。但是她的詩是無窮無盡的,甚至在她生命的最後壹周,她寫了幾首令人驚嘆的詩。在周圍人的眼裏,她沒有放棄。她經常看起來很開心,充滿希望。
然而,在1963年2月11日的早晨,她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誰能說出原因?早些時候,在《鐘形罩》最後幾頁充滿希望的敘述中,西爾維婭曾寫道:
我怎麽知道有壹天——在大學裏,或者在歐洲,某個地方,任何地方——鐘罩和它那令人窒息的扭曲視頻不會再來?
——鐘罩,她曾經在其中勇敢掙紮,成功掙脫了它的束縛,似乎已經徹底擺脫了它的陰影;但是,她的親身經歷,曾經讓她寫出了這樣壹段真實的語句:“對於被困在鐘罩裏的人,對於大腦壹片空白,成長停止的人,這個世界本身無疑就是壹場噩夢。”
對妳的思念會被摧毀。
“對於被困在鐘形罩裏的人來說,這個世界本身無疑是壹場噩夢,這些人的大腦已經停止了空白。”
普拉斯在我的位置上。23歲的他,除了壹點文學知識,缺乏任何基本的生存能力。任何拒絕都會造成致命的打擊,缺乏溝通,壹切都會出錯,他壹時沒有勇氣告別虛假的生活。愛情在逐漸消亡,電療除了帶來噩夢般的體驗,沒有任何幫助。我像壹個傻瓜,但我會繼續愚蠢。
埃絲特的經歷並不歡樂,不同於《麥田裏的守望者》中的霍爾頓,也不是所謂的女權主義吶喊。其實整本書都有壹個主題,滿滿壹頁又壹頁:我過不下去了。所謂的未來,根本嚇不倒人:如果妳嫁給了壹個教授,即使文學上鋼琴和豎琴和諧,妳還是要為他準備壹日三餐,哄著哭鬧的孩子睡覺,擔心自己身心疲憊的時候,明天還是入不敷出。
妳想過寫詩嗎?在倫敦的老房子裏,經常沒有通知就停電停暖。鼻竇炎周期性發作,書評不積極。我媽以暴露的東西太多為由和她的小說交惡,屢次阻撓美版上映。心理治療回來了。丈夫休斯分居後,杳無音信。她壹個人在廚房喝涼水,鼻塞發抖,與世隔絕,如被置於鐘形罩中。
埃絲特又高又瘦,她厭倦了粉氣。身邊的閨蜜都在期待飛翔,期待閃耀。誰會因為會寫詩而吸引男人?她總是在舞會上被隨機分配給壹個醜陋怪異的男人。她遇到了壹個壞人,花錢去了陌生的地方,她父親的墳墓,還有壹個島上的監獄。離開紐約的前壹天,她把所有的衣服都扔到樓下,看著它們在夜空中飛舞,讓壹切都見鬼去吧,如果她能先見鬼去的話。
回家後,埃絲特開始失眠易怒,寫作培訓班拒絕了她。學校的課程是由別人先選定的。她想寫小說,卻沒有獵奇經驗,只有無盡的煩惱,21天不睡覺。
“我日復壹日地看到,像壹長串白色的盒子向前排列,盒子之間有睡眠,像壹個黑色的影子。只不過對我來說,把盒子和盒子隔開的長長的影子突然啪的壹聲,壹個又壹個白天給了我耀眼的白光,就像壹條白色的、寬闊的、無限荒涼的大道。”她不洗衣服不洗頭,今天洗完明天還要洗。重復的生活如此愚蠢,為什麽沒人阻止?
“我想什麽都做壹遍,然後就此打住。”
有什麽是揮之不去的,而我們總要表白之後才會放棄的?瓊自殺了。她的病情起伏不定,最後死在醫院附近的壹個湖邊。醫生根本不可信,治療看心情。病人是任人擺布的玩偶,電療椅在等著他們。
結局早已註定。六月,紐約下雪了。
心有所不為。
這本書的在線閱讀在百度賬號“鐘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