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來說,我是不大喜歡看本格派類型的推理小說的。因此像《火車》這樣的作品就特別對我的胃口,因為它可以算是所謂“派查型”的推理小說,就意義而言或許又有些社會派的意味。《火車》裏並沒有故布疑陣的完美謀殺,沒有機關精密的密室推理,也沒有通過視角限制與控制信息而產生的敘述性詭計。它的亮點並不在於偵探個人性格或是智力過人之處的塑造(事實上小說中代表“偵探”角色的主角本間俊介並不是壹個壹眼看上去就特別出彩的人物,他只是壹個中年喪妻,同時因負傷而停職在家的普通刑警)或是犯罪過程,不可能殺人謎團,密碼等等推理小說“說透了就沒意思了”的常見要素,可以說這是壹部即使被劇透也無所謂的小說:小說故事的基本線索十分簡單,主角(本間俊介)的侄子的未婚妻關根彰子突然失蹤,於是其侄子拜托主角幫忙尋找,接下來主角發現其侄子失蹤的未婚妻並不是真正的關根彰子,而是冒用了真正關根彰子戶籍的另壹個女人,在進壹步調查的過程中,逐漸地浮現出壹段悲苦的故事(或者也可以說是兩段,因為整個故事的調查不僅涉及“關根彰子”,也涉及到冒用關根彰子身份的新城喬子,在不斷深入調查還原真相的過程中,於某個點上兩人的人生軌跡達到了重合)。這不過是小說的骨架,即使知道了這點,也並不會降低還未讀過作品的讀者的樂趣--這部小說的魅力就在於在這骨架上生出的血肉----人物細微心理的刻畫以及作者人物所處的境況與整個社會氛圍的把握,異鄉感,渴望尋找歸宿,消費主義,追求幸福的錯覺,只是想要尋求幸福卻反而陷入困頓,都是小說中試圖討論的主題。另外,既然是“派查型”的小說,小說當然涉及形形**的人物和對話,其中都會牽扯到與作品主題或案情進展的閃光之處,這只能通過閱讀去體會細節中的意味,而很難靠泛泛的描畫情節中出現了什麽角色角色做了什麽就壹壹劇透,於是重點其實就變成調查的過程,而最終結果的指向則在相當前面的部分就可以看的十分清楚,因而閱讀的樂趣更多的在於真相的逐步浮現與每壹個階段性結論的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