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線》 是壹部典型的梅爾維爾式電影。壹部很少被提及的被低估了的佳作。
梅爾維爾在1947年以六百萬法郎的低成本拍攝了《海之沈默》後成立了自己電影公司開始獨立制作電影。梅爾維爾這種忽視法國影壇傳統的制片方式備受矚目,特別受到詩人谷克多的賞識,因而提供1700萬法郎,請梅爾維爾執導自己的小說《可怕的孩子們》,結果大為轟動。因此梅爾維爾被譽為戰後法國影壇最有才華的新人。
兩部影片的成功,使得他的低成本獨立制作擺脫了法國舊傳統的束縛。並那些風靡壹時的新浪潮導演特呂弗等視他為前輩。他的作者論立場和獨立制片模式被廣泛應用於新浪潮。吳宇森,昆汀-塔倫蒂諾都將梅爾維爾視為自己的精神偶像,當然這已經是後話了……
1959年拍攝的《曼哈頓二人行》在商業上並不成功,這也迫使梅爾維爾轉而從事更主流更商業的電影拍攝。1961年梅爾維爾改編了壹部著名小說拍攝了由貝爾蒙多主演的《萊昂莫漢神父》,這部電影不僅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雙重肯定,同時也奠定了梅爾維爾的權威地位。這也意味著他可以拍攝壹些制作成本更高的電影了。《眼線》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梅爾維爾借此片表達了自己對美國電影和文化的崇拜。
《眼線》的劇情曲折,梅爾維爾將影片的懸念保留到了最後。影片的開場戲,壹個穿著風衣的男人從黑暗中走出在甬道中穿行。隨著他的步伐背景音樂中的節拍漸漸加強。導演在這裏模糊了男人的身份,屏幕上打出的是貝爾蒙多的名字,而實際上他卻是由塞吉-赫吉安尼扮演的莫裏斯。這種身份的錯位導演在影片中使用了很多次,包括最後的悲劇結局。隨後鏡頭上搖,畫面上出現了壹片被柵欄隔離出的白色天空,由水平和豎直兩組線條組成的畫面象征著主角身處困境之中。而主角頭戴禮帽,身穿風衣的形象很自然地讓觀眾聯想到美國電影中的黑幫人物。而實際上梅爾維爾也確實有藉本片向美國黑幫電影致敬的意味。
但《眼線》本身又被深深打上了法國出品的烙印。影片的音樂由法國音樂界的名人保羅-米斯拉基Paul Misraki作曲,雅克-魯歇爾擔任伴奏。《眼線》是根據1946年出版的小說《犯罪系列》改編而成,原小說對法國犯罪小說的創作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有影響了法國影評家對美國新電影的定義和評價。梅爾維爾在《眼線》中成功地綜合了美國和法國不同的風格,毫無疑問是這部電影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無論是評論家還是普通影迷都給予影片正面的評價,評論和票房的雙豐收從壹定程度上說明了影片本身的質素。悲觀和陰郁的基調始終縈繞彌漫在整部影片中,主人公在破碎鏡子中的殘缺影象發射出其破碎的人性。梅爾維爾努力把自己的電影置於壹個典型犯罪的抽象空間內,影片開頭那些具有強烈象征意味的拉近鏡頭和特寫不僅凸顯了人物性格,也把更多的懸念留給了後來。導演不斷用環境和鏡頭的變化微妙細致地勾畫出人物內心世界。
影片最後的高潮戲把觀眾帶進了好萊塢式的驚險片模式中。在音樂的渲染下,主角表情陰郁而凝重。瓢潑大雨天色漸黑,以及戲劇性的音樂都表現角色內心的憤怒。在這個段落中導演用好萊塢傳統的白光過渡方式對過往的之於觀眾而言是未知的情節做了交代。梅爾維爾非常喜歡使用那些傳統的視覺技巧,當然這同時也是導演致敬的方式之壹。和原小說復雜的結局相比,電影的結局更為簡單。梅爾維爾在此強調了悲劇的色彩以及人物在悲劇之中的無助感。在這裏梅爾維爾再次向自己喜歡的美國電影致敬。貝爾蒙多撫摩馬的鏡頭和1950年約翰-休斯頓拍攝的《夜闌人未靜》中斯特林-海登扮演的角色將死之時去撫摩自己的馬的情節如出壹轍。這在壹定程度上也暗示著《眼線》悲劇性的結局。
《眼線》將悲劇、神秘和電影技巧完美地綜合,是壹部無可爭議的經典驚險片。梅爾維爾掀起了悲劇驚險片的熱潮,很多情節都影響了後世很多同類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