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小說告訴讀者:人的命運是由意想不到的“自然”安排的。2
(2)瑪蒂爾德的悲劇形象指出,在以金錢為中心的資本主義社會,女性的唯壹出路就是裝飾品。③
(3)認為小說是真摯愛情的頌歌。④
(4)認為小說通過瑪蒂爾德的形象告訴讀者,在金錢至上的社會,追求人格尊嚴是有代價的。五
這些說法雖然試圖從小說文本和對主角形象的解讀來闡釋主題,但都沒能抓住主角形象的主要內涵,所以還是不到位。那麽女主角瑪蒂爾德的形象有哪些內涵呢?
壹個是愛美。
小說從“女人天生愛美”的角度刻畫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前六個自然段就證明了這壹點。開頭分為三層。第壹層是壹到兩個自然段。上面說她出生在小職員家庭,嫁給了小職員,所以不會註意打扮。“她覺得很不幸。”為什麽?“因為在女人身上,美貌、嫵媚、風韻是她們的出身;天生聰慧,體態優美,氣質溫柔,是他們唯壹的資質。”《在女人身上》的雲,說明小說從女性本性的角度塑造了女主人公的形象。於是二樓第三段(第三至第五段)開頭就說:“她覺得自己生來就是為了過優雅奢華的生活”。所謂的“生”不就是“自然”“自然”嗎?顯然,“優雅奢華的生活”只能在語境中解讀為“美好的生活”。小說接著用三、四、五三個自然段來描述她對衣食住行的美好生活的瘋狂夢想,表達她對美的強烈渴望。最後第六自然段是三樓,寫她從富家女友家回來後的痛苦來對比意義。開篇預設了壹把鑰匙供讀者解讀女主角,即項鏈中刻畫的女主角具有女性愛美的天性。
小說進入劇情後,充分說明瑪蒂爾德是壹個愛美的女人。做新衣服,借項鏈,不就是她愛美的具體表現嗎?瑪蒂爾德對珠寶的選擇生動地描述了她對美的熱愛。面對令人眼花繚亂的美好世界,她有著“先看”“再看”“再看”的猶豫態度,她開心的是看到鉆石項鏈時的心跳,她戴上項鏈看著鏡子裏的自己,以及借項鏈後的跳躍、擁抱、親吻、奔跑等壹系列狂熱的動作。晚會上跳舞的興奮和陶醉把她對美的熱愛推向了高潮。回家後,在卸妝前,她“趁這件光彩奪目的禮服還在身上,又看了自己壹眼”,愛美到了戀戀不舍的地步。即使因為貪戀美色而陷入困境,她也“回憶起了那年的舞會。那天晚上她是多麽美麗迷人啊!”瑪蒂爾德愛美無悔!
第二是簡單。
瑪蒂爾德又成了壹個簡單的女人。她從壹個店員的女人變成了另壹個店員的妻子,生活環境局限在壹個店員的家庭。因此,她心胸狹窄,沒有經驗,教育程度低,不熟悉復雜的外部世界。愛美是天生的,不需要訓練:如何愛美,比如如何辨別珠寶真假,需要教育。瑪蒂爾德顯然缺少這壹課,小職員的生活環境也不太可能給她這壹課。此外,瑪蒂爾德從未經歷過世間復雜的風風雨雨。雖然她已經成為了盧瓦爾夫人,但她仍然像壹個女孩壹樣單純。做壹件新衣服,只能含淚征求老公的同意;沒有首飾又想要,她流露出無奈的苦惱。在她丈夫想出借錢的主意後,“她驚喜地叫了壹聲。”真的!我沒有想到這壹點!“沒想到”這幾個字不是把她思維的單純說清楚了嗎?借了項鏈之後,她跳啊,抱啊,親啊,跑啊,栩栩如生地寫出了壹個單純的女人形象,就像壹個天真的少女。買了真項鏈還給女朋友的時候,她擔心女朋友會把她當小偷,女主角的天真幾乎到了迂腐的地步。十年後,她把項鏈丟失的真相告訴了女友,小說中寫道:“她帶著天真得意的表情笑了。”天真無邪的笑容不是刻著“單純”二字嗎?
因為單純,她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紛繁復雜,魚龍混雜,所以腦子裏沒有“假”的概念,更談不上分辨珠寶真假。否則,她買不起真正的珠寶。她怎麽就想不到買便宜又好的仿首飾呢?為什麽她給女朋友選首飾的時候沒有想到她會習慣首飾?珠寶商老板暗示時,她為什麽沒有想到丟失的項鏈可能是假貨?其實,只要以下這些就足以說明她是壹個簡單的女人:當她丟失項鏈時,她丈夫拿出了“她父親留下的壹萬八千法郎。”這在壹個小職員家庭中是壹筆不小的財產,但作為家庭主婦的瑪蒂爾德對此壹無所知。這難道不是純粹而優秀的證據嗎?瑪蒂爾德就像還債前的山澗,清澈卻不易理解;就像溫室裏的花朵,美麗而嬌嫩。
第三是勇氣。
失去和失去項鏈後,瑪蒂爾德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她的性格中出現了壹個新的特點——勇敢和剛毅。為了還債,面對殘酷的困境,她不氣餒,不悲觀,不歪門邪道,不出賣自己美麗動人的外表(美麗的外表在商品社會是無價的財產)。她完全靠自己的意誌、精神和力量,靠自己的雙手“壹個個攢下自己的辛苦錢。”她“下定決心”,以堅定不移的信心“償還了這筆可怕的債務”。她真的成功了。難怪連那篇冷靜潛在的小說論文背後的作家都站出來公開稱贊:“她壹下子就表現出了她的英雄主義。”十年的還債磨煉了女主角,讓她成熟堅強,讓她成為壹個勇敢的女人。
愛美、單純、勇敢構成了瑪蒂爾德形象的三個層次。愛美是她作為女人的天性;單純是她出身、教養、經歷、個人氣質形成的人格;勇氣是愛美和單純向善發展的深層品質。
二
在看完小說中刻畫的女主角瑪蒂爾德的形象後,我們還需要看另壹個與女主角糾纏在壹起並引發矛盾沖突的人物來構建壹個情節鏈。這是誰?是盧瓦爾還是弗賴斯節夫人?都不是。這兩個人和小說裏的女主角不沖突。小說主要寫瑪蒂爾德,盧瓦澤爾,弗雷澤,其他人物呢?是的,小說還寫了壹個很重要的“人物”,對主題解讀很有幫助。與瑪蒂爾德的沖突構成了小說的情節鏈,卻被我們忽略了。這就是“項鏈”(鉆石項鏈)。小說中的“項鏈”不再是通常意義上的首飾,也不是純粹的物品。它體現了作家的“意”,使之成為小說中的壹個形象。那麽,作為小說中的壹個形象“人物”,“項鏈”是什麽意思呢?
壹個是外國美女。
請看它的樣子:“突然她在壹個藍色的緞子盒子裏發現了壹條漂亮的鉆石項鏈,她的心高興得跳了起來。”她拿著項鏈顫抖著。她把它掛在她長長的高領上的脖子上,站在鏡子前沈思了很久。“對瑪蒂爾德的《心跳》、《握手》、《恍惚》的描寫,強烈地表明《項鏈》有著無與倫比的出眾的美——它的美留給讀者去構思。(這種藝術手法按中國古典詩詞稱為“眾客跪拜主”,如韓樂府寫《尚墨桑》寫羅敷之美。)
二是內部請假。
項鏈外觀出眾,無與倫比,但內在品質卻是假的。在小說的結尾,項鏈虛偽的含義暴露無遺。
外美內假是作家賦予項鏈的意象內涵。外在美是項鏈的表面意義,極具迷惑性和欺騙性;假內是項鏈的內在含義,具有極強的隱蔽性和危害性。
“項鏈”是壹個內外有別的“角色”。
現在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小說的情節是由瑪蒂爾德和項鏈的矛盾構造的;愛美卻單純的瑪蒂爾德,與外表美麗,內心虛偽的項鏈碰撞,形成了小說的情節鏈條:結合——分離——離別。瑪蒂爾德對項鏈的選擇,是美女和外國美女吸引的結果,是“結合”“結合”先是讓瑪蒂爾德在舞會上陶醉,然後項鏈無聲無息地消失了。這就是“分離”。“分離”導致了悲劇。離開項鏈後,瑪蒂爾德從痛苦中振作起來,勇敢地與厄運抗爭,終於還清了債務。這是壹次“告別”。
小說的主題蘊含在“結合-分離-離別”的情節鏈條中。
從“結合”到“分離”詮釋了瑪蒂爾德的悲劇過程(小說自然以交錯的形式分為“借項鏈”、“失項鏈”、“失項鏈”)。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悲劇的原因。毫無疑問,裏面有假的項鏈是悲劇發生的外因。試想壹下,如果是壹條貨真價實的鉆石項鏈,會不會掉下來悄無聲息的離開?正是因為項鏈的美麗,迷惑,欺騙,讓瑪蒂爾德著迷;正是因為項鏈具有隱蔽性和危害性,所以容易在不被察覺的情況下損壞脫落,導致瑪蒂爾德的悲劇。悲劇的內在原因是瑪蒂爾德性格中的單純。簡單有優點也有缺點。在壹個真假混雜的復雜世界裏,單純的單純必然導致悲劇。瑪蒂爾德單純的愛美之心,對外在的雜七雜八、斑駁陸離的世界缺乏應有的認識和足夠的辨別能力,她怎麽能識破項鏈“內假”的真相呢?她被那條外美內假的項鏈欺騙了,這完全是因為她自己的單純。單純,對世界的無知,缺乏經驗和辨別真假的能力,是瑪蒂爾德悲劇的內因。
至此,小說的主題已經浮出水面。小說通過瑪蒂爾德丟失壹條項鏈的悲劇,向愛美的女性發出了嚴重的警告:單純的愛美,缺乏閱歷,缺乏涉世的能力,缺乏分辨真、善、美與假、醜、醜的眼光,只看表象不看本質,將會付出慘痛的代價!莫泊桑用小說藝術給愛美的女性敲響了警鐘。
項鏈的主題不僅僅是壹個警告。如果小說只提供警示意義,那麽小說中“離別”的情節(小說以隔行如隔山的方式分為“還債”)就可以完全剔除,或者至少稍微寫壹點。顯然,莫泊桑不想滿足於小說的警告。他的人道主義關懷使他對女主人公的悲劇給予了極大的同情,也讓她開出了絢爛的花朵。簡單中的淺薄導致悲劇,簡單中的真誠也會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煥發出勇氣、力量和毅力。莫泊桑深切同情愛美的女性,希望她們在風雨中成長,在厄運面前不悲觀、不沈淪、不墮落,用自己的雙手和精神征服困難,奪取新的勝利。因此,小說中也包含著對被欺騙和困擾的愛美女性給予巨大鼓勵的寓意。
對愛美女性的警告和鼓勵構成了莫泊桑小說《項鏈》的主題。
以上的主題解釋是基於我對項鏈小說獨特的創作藝術的理解。評論家們壹直在批判現實主義的框架下閱讀這部小說,從而給瑪蒂爾德的形象貼上了“小資產階級”的標簽,將小說的主題刻成“批判資本主義制度”。事實上,作家無意“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因此,在詮釋項鏈的主題時,我們應該註意以下幾點:
這部小說淡化了人物生活的社會環境。現實主義非常重視環境描寫,以求“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總是從人物所處的特定環境出發來刻畫人物的性格,反映壹定歷史時期社會關系的本質。但是讀過《項鏈》的讀者很難描述女主角的社會關系所處的環境,至少很難清晰地勾勒出這個環境。從小說的外部因素(如小說創作時代)推斷,女主人公生活在19世紀法國資本主義社會;但小說本身並沒有為人物設置資本主義社會環境,也沒有設置人物活動揭示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的小環境。小說明顯淡化了人物生活的現實環境,不想從壹個社會制度體現社會關系本質的具體環境(即文學藝術中所謂的“典型環境”)來描述人物表達的主題。
(2)小說設定的“開頭”的具體性。壹般來說,小說的開頭就是其情節的開始。項鏈的“開始”並非如此。小說的情節從“壹天晚上”開始,她的丈夫帶著教育部長發出的舞會邀請回家。顯然“開始”與這個劇情無關,完全是壹個劇情之外的獨立板塊。這種特殊結構的走向是什麽?我在本文的第壹部分已經指出,“開頭”是解讀女主人公的壹把鑰匙。小說先把鑰匙給了讀者,說明作者害怕被讀者誤解。而粗心的讀者辜負了作家的苦心,忽略了“開始”的本意,沒有抓住“女人天生愛美”的關鍵。試想,拋棄了“開頭”提供給小說的鑰匙,如何能把小說的主題詮釋到位?
(3)瑪蒂爾德的悲劇是個人的悲劇,是人格的悲劇。基於現實主義範式閱讀《項鏈》,總認為瑪蒂爾德的悲劇是社會悲劇,是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這不符合小說的現實。小說根本沒有觸及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本質;而且沒有人把項鏈強加給瑪蒂爾德,而是她自己主動選擇的。她之所以選擇鉆石項鏈,是因為她對美的熱愛,以及她單純的個性和氣質。如果她有鑒別真假珠寶的能力,會導致悲劇發生嗎?所以瑪蒂爾德簡直是自釀苦酒,自討苦吃,其主要原因就是單純,缺乏鑒別能力。
以上三點對於我們解讀《項鏈》和探索小說主題都是非常有益的。當我們抓住“開頭”提供的閱讀小說的鑰匙,從“女人天生愛美”的角度去認識女主角,我們就不難理解項鏈主題的永恒原因,因為她單純的個人氣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美的人難道不會永遠從瑪蒂爾德的悲劇中吸取教訓嗎?把“項鏈”收入中學語文課本,對沒有經驗、幼稚、非常愛美的中學生是非常有益的。難道不是壹種警示和鼓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