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少安不僅要同與生俱來的貧苦搏鬥,還要處處提防來自村書記田福堂的算計,出於對孫少安才幹和威望的嫉妒以及“騷情”其女田潤葉的不滿,田福堂多次利用“階級鬥爭”陷孫少安於困境。孫少安就是在這樣來自家庭和政治的“雙重壓力”下頑強抗爭,負重前行,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除了不屈服於命運外,孫少安品行中的“仁”、“恕”也是書中表現的重點。無論家庭多麽“爛包”,他從未顯露出對家庭的厭惡和嫌棄,他對全家老少所表現出來的責任感令人起敬,而難能可貴的是,他能將對家庭之愛擴展到對全村村民的愛,這是超出農民狹隘門戶觀念的。
從擔當壹隊之長到後來招攬村民到自己的磚廠上工,以及慷慨捐資助學可以看到這壹點。而他對自己初次創業失敗村民對他的“背叛”更表現出令人敬佩的胸襟,在二次創業成功後仍不計前嫌地幫扶他們,孫少安是作者極力塑造的“仁者”的典型。
在富裕起來之後,出巨資為村裏翻修學校,並當選為新壹任村民委員會主任。
盡管只有高小文化,孫少安憑借生活的歷練和聰慧的天資,使他對社會有著超出壹般農民境界的獨到理解。
例如他初次見到田福軍時壹番讓“農民撒手幹想幹的事,上面不要老指手畫腳”的言論,其實質就是解放農村生產力;還有他在文革末期搞的“生產承包責任組”,其內容已同改革開放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相差無幾。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平凡的世界》是從1975年開始創作的,而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種文學新思潮風起雲湧,現代派、意識流等文學觀念風靡壹時,文學創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變求新令人目不暇接。
與此相反,傳統現實主義創作卻受到“冷落” 。甚至有批評家認為,路遙的另壹部小說《人生》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是落伍的,但路遙仍然堅持創作完成了這部小說。
路遙三年準備、三年創作,為了擴充視野、掌握資料,他進行了大量的閱讀,包括近百部長篇小說,前後近十年的報紙以及其他相關書籍,過著“早晨從中午開始”的生活,同時,他還奔波於社會各階層體驗生活。
第壹部初稿的寫作是在壹個偏僻的煤礦醫院開始的,從他的創作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可以看到他對文學事業執著的信心和付出的代價:“寫作整個地進人狂熱狀態。身體幾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壹種純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變為機器人性質”。
第二部初稿的寫作是在黃土高原腹地的壹個偏僻小縣城進行的,因為生活沒有規律,路遙身體嚴重透支,最後病倒了。後來吃了百余副湯藥,身體略有恢復,他依靠壹股精神力量,繼續寫作。第三部的初稿改在榆林賓館進行。1988年5月25日,路遙終於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創作。
百度百科-平凡的世界
百度百科-孫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