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舊社會,窮人的生活非常艱難。新衣服穿了三年,舊了再穿三年,破了打補丁再穿三年。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再三年”是令人尷尬的生活事實。所以改革開放30年服裝的變化首先體現的是物質的進步和富裕。沒有經濟的改善,就不會有服裝的改善。
建國初期,打補丁的衣服很普遍,這是材料短缺造成的。五六十年代,由於經濟條件有限,衣服不僅顏色、款式單調,幾乎每壹件都成了“傳家寶”,縫補縫補都改成了家庭輪換制。
新中國晚期服飾的相關變化與發展:
1上世紀80年代初,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農業、紡織業的發展,布料的供應日益豐富,棉紡織品、化纖產品的種類和款式也越來越多。壹些在中國、香港、臺灣甚至世界上流行的服裝開始進入中國市場。比如牛仔褲、健身褲、喇叭褲、蝙蝠衫,衣服的顏色、款式不再單調,時尚的服裝日新月異。
2.90年代,隨著經濟的發展,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服裝市場空前繁榮。除了款式,衣服的品牌、質地、面料也成為購買時的選擇標準。穿衣打扮不再是禦寒保暖,而是自身氣質、品味、生活態度的表達,也是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
3.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人不再盲目趕時髦或只關註衣服的款式,而是開始積極選擇壹些既美觀又實用的高檔舒適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