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劍》的主題意蘊是豐富和復雜的。魯迅的這篇小說原來存在著兩個調子:悲壯的與嘲諷的,崇高的與荒謬的。這兩種調子在小說中的相互糾纏,滲透,對峙,消解,起伏,激蕩,表現了作者深廣的憂憤和內心的矛盾與痛苦。
前壹段的主題是荒誕之中的悲壯,後壹段的主題則是極具諷刺和幽默,略帶喜劇感。這壹前壹後反差的表現,正體現出了魯迅對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下中國的某些認識。這裏面反映的是壹個革命先驅者命運的問題。壹個曾經功勛蓋世的英雄,時過境遷後,被世人遺忘。這樣的情況不止是後羿的問題,也包括所有的先驅者們,在某種程度上,魯迅也把自己的生命體驗放到了其中。
簡介:
魯迅的小說《鑄劍》寫於1927年,原名《眉間尺》,收錄到《故事新編》作品集時,改名為《鑄劍》。故事的原型是魏文帝曹丕所著誌怪小說集《列異傳》中《三王冢》,原文僅二百余字,經魯迅的奇思妙想將其再創作為壹篇將近壹萬字的小說。
《鑄劍》圍繞復仇的主題,塑造了眉間尺、宴之敖者和王三個主要人物形象,重點敘述了壹場驚心動魄、莊嚴肅穆的復仇行動,顯示出強烈的俠義情懷,小說的結尾筆鋒壹轉,用調侃的方式批判了國民劣根性。縱觀全文,崇高與荒謬,悲壯與戲謔,兩種截然對立的筆調水乳交融,豐富並升華了小說的主旨。